劉夢瑤 王鵬雁
摘 要 自貢市自流井區充分結合四川省鄉村振興規劃中對川南經濟區的發展引導,積極響應黨中央號召,全力推動“業興、家富、人和、村美”的幸福美麗鄉村建設,大力實施“六大行動”,因地制宜、分類推進鄉村旅游建設。但在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的新時代,自流井區鄉村旅游在規劃設計、政策扶持、生態環境、區域特色等方面的挖掘不夠。為進一步加快自流井區鄉村旅游建設發展,以鄉村旅游規劃建設、后期運營為切入點,分析鄉村旅游發展存在的問題,提出了充分挖掘地區特色,統籌規劃;完善基礎配套設施;整合資源,推動鄉村旅游產業化發展和以生態友好方式開發旅游資源等建議。
關鍵詞 鞏固脫貧成果;鄉村旅游;規劃;鄉村振興;四川省自貢市
中圖分類號:F327 文獻標志碼:C DOI:10.19415/j.cnki.1673-890x.2022.18.045
自黨的十九大提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以來,各地出臺各項針對性措施積極推進落實鄉村振興戰略,當前,我國進入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的新時期。在整個脫貧工作中,鄉村旅游的興起和發展為農村經濟發展作出巨大貢獻,而各地掀起的鄉村旅游風潮,市場和產業強大的造血功能等也極大地推動了鄉村振興的落實[1]。為貫徹落實《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全面推進鄉村振興戰略加快農業農村現代化的意見》,自貢市開始探索通過鄉村旅游發展農村之路,通過破解鄉村旅游荒漠式、同質化的發展瓶頸加快推進鄉村振興。
自流井區位于四川盆地南部,是自貢主城區之一,因鹽鹵自流而得名,總面積約153 km2,常住人口約40萬人。自流井區自然、人文資源豐富,地理位置優越,城市發展歷史悠久,經濟社會發展有一定基礎。近年來,依托自貢市“千年鹽都”“恐龍之鄉”“中國燈城”“鹽幫美食”4張城市名片,大力發展鄉村旅游,推進美麗鄉村建設,促進了農村經濟的發展,特別是在脫貧攻堅時期取得了明顯成效。但在新的時代背景下,鄉村旅游發展緩慢,因此,通過分析自流井區鄉村旅游發展現狀,為加快自流井區鄉村振興提出合理建議。
1 發展優勢
1.1 政策制度
《自貢市城市總體規劃(2011—2030)》將旅游開發空間結構規劃為“三區、兩線、七點”,對自貢市城市進行了功能定位、分區等,同時為自流井區鄉村振興發展起引導作用。2018年,自貢市召開了鄉村振興大會,通過仔細研究全國、全省的鄉村振興會議精神,結合自貢市的具體實際,針對如何振興鄉村的問題提出了具體可行的方案,通過積極發展產業、人才、生態、文化等,打好精準脫貧攻堅戰,探索適合自貢特色的鄉村振興之路。《自貢市自流井區域鄉村建設規劃(2018—2030)》提到,要立足區域產業發展,打造自流井區標準化、智能化、生態化的綠色農產品示范區;同時以尖山風景區與飛龍峽景區為載體,融合“景、林、山、水、田、文”資源要素,打造“綠色產業+生態旅游+休閑農業”一體化建設布局。
1.2 區位交通
作為自貢市行政中心的自流井區,位于北緯29°11′54″~29°22′25″、東經104°36′27″~104°48′34″,地理位置具有明顯優勢,自流井區內鐵路、公路等多種交通方式便捷,與周邊城市和經濟區交通便利。2020年飛龍峽旅游快速通道通車,2021年自貢高鐵通車,進一步加強了與成渝經濟圈的聯系,也形成了更加便捷的交通新格局,自流井區旅游形式隨之發生巨大變化。
1.3 旅游資源
1.3.1 地勢地貌
自流井區境內地勢西南高,東北低,呈現“一脊三嶺九峰”地貌結構。一脊:尖山長脊;三嶺:觀音嶺、云盤嶺、鳳凰嶺等由尖山長脊向北發散的3條分水嶺;九峰:帽殼山、觀音山、尖尖山、尖山、營盤山、長山、貓山、大山、大鳳凰山等坐落在一脊三嶺的山峰。大部分地區地勢相對平緩,適宜建設的生態低敏感區分布面積廣泛,整體可開發建設土地資源較多。
1.3.2 農林資源
位于丘陵地帶的自流井區,基本農田資源豐富。自流井區的土地以紅壤和黃壤為主,水、肥、氣、熱等較協調,結構合理,易耕作,適宜大部分農作物生長,如水稻、柑橘、花椒、薯類、玉米、油菜、花生、大豆、蔬菜、甘蔗及藥材等。區內森林覆蓋率高,油茶、特色經果、花卉苗木、麻竹等林木產業蓬勃發展。
1.3.3 文化資源
在自流井區長久的歷史發展進程中,形成了豐厚的文化底蘊和燦爛的歷史古跡,文化資源主要包括紅色文化、彩燈文化、美食文化。1)以革命烈士盧德銘故居為代表的紅色文化。故居始建于清代,整個建筑遺址保留著川南民居典型的小青瓦單檐懸山頂結構,是第九批省級文物保護單位,也是獨具特色的鄉村紅色風景線。2)考古發現,自流井區仲權鎮是最早發展自貢彩燈產業的地方。自唐宋以來,仲權鎮便形成了關于彩燈的各種習俗,制作工藝不斷更新,“制作—觀賞—游玩”產業意識傳統源遠流長。3)自貢的各種習俗與鹽息息相關,隨著鹽業的興起和繁盛,形成了以“麻辣鮮香”為特色的自貢美食,吸引各地的游客。
2 現狀及原因
2018年成功創建為國家AAAA級旅游景區的尖山景區,位于自流井區榮邊鎮尖山村,面積廣闊、交通便利,政府也著力將其打造為集生態旅游、休閑娛樂、親水娛樂等多種功能于一體的旅游景區。但從景區目前開放的區域來看,道路系統無統一規劃,部分區域是山路甚至無路供游玩;景區內除了大量的原始植被,無其他突出性或地方特色景觀;游樂設施單一、狹小,對游客吸引不足;當地的農民主要依靠農家樂增加收入,但整體效益不高。位于自流井區飛龍峽鎮的飛龍峽風景區尚處于規劃階段。
自流井區仲權彩燈小鎮,著重打造彩燈文化特色的文旅產業,但由于缺少整體規劃,未能與周邊已建成的燈源廣場相結合,使整個彩燈小鎮的打造呈現碎片化。自流井區以“蜀南水鄉·頤養小鎮”為核心,以頤養小鎮、養星湖濕地公園為依托,以健康、養老、養生為主題,擬建設特色水街、頤養功能區、生態公園,打造醫養結合的康養休閑旅游綜合體,也因長遠規劃不足、定位不準,導致項目建設停滯,未能帶動鄉村經濟發展。
2.1 缺乏對區域特色的整體和長期規劃
自流井區鄉村旅游資源豐富,但都不成氣候,各個鄉鎮獨立發展,整體缺少內在聯動。同時,主要依靠政府政策來獲取資金和宣傳知名度,對本地的自然和人文資源的差異性探索和規劃不足,缺乏對特色項目的遠瞻性和特色建設性,游客反復游覽的積極性不足,后續發展疲軟,旅游人次日益下降,既不利于鞏固脫貧成果,也不利于當地的可持續發展[2]。
2.2 鄉村基礎設施配置不足
鄉村旅游的持續發展需以對應的配套設施和基礎資源作為發展后盾[3]。交通便利、通信設備完善、環境衛生整潔、網絡信息便捷等對發展旅游及農村經濟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但自流井區旅游服務配套設施匱乏,大部分村鎮缺少吃、住、行、游、購、娛等相關服務設施;多數村莊缺乏公共活動空間,游客在整個旅游過程中沒有良好的體驗感,不利于旅游業的長足發展。
2.3 產業鏈尚未健全
目前自流井區的鄉村旅游處于初級階段,各類人文優勢資源缺乏整合利用,各旅游點分布零散,未能形成具有強大發展動力的產業鏈;在旅游特色品牌打造、旅游商品生產及優質服務領域方面存在嚴重不足,致使景區承載力不強,旅游經濟總量不大;政府層面還未形成成熟的管理體系,缺少旅游方面的引導與投入。
2.4 對地區生態資源的利用和保護過于粗放
鄉村旅游業是基于鄉村特有的自然資源和人文資源發展起來的,是對一個地方的地形地貌、水文條件等自然風貌及紅色文化、歷史文化等文化資源的綜合開發和利用。但開發過程中,常常因為只顧眼前利益忽視長遠發展導致設計缺乏遠瞻性、規劃缺乏統籌性[4]。自流井區鄉村旅游規劃統籌不足,開發簡單粗放,特別是設計規劃中不注重保護生態,致使整個鄉村旅游開發對自然環境造成破壞,景觀破碎化進一步導致生態破碎化。隨著城鎮化進程的不斷推進,越來越多的鄉村出現了空心化、布局同質化、留守人員老齡化、農業邊緣化等問題,鄉村旅游的粗放式發展使這些問題更加突出。
3 路徑建議
3.1 充分挖掘地區特色,統籌規劃
鄉村旅游要充分挖掘鄉村特色,從優秀模式、優秀案例中汲取規劃思路、總結成功經驗,結合不同地域的優勢特色,因地制宜地規劃出符合當地的發展模式[5]。因此,要充分挖掘自流井區仲權鎮的彩燈文化、紅色文化,以仲權彩燈小鎮為中心,串聯周邊的燈源廣場、尖山風景區、盧德銘故居,形成“彩燈+紅色”的鄉村旅游模式。鄉村旅游離不開鄉村景觀的規劃設計,鄉村景觀設計是一項系統的設計,需要綜合考察當地的地理環境、地域特色、生態環境、人文素養、民風民俗、產業支撐等諸多因素,只有這樣,才能真正成為既能提升當地村民生活水平,又能提高鄉村宜居率的方式和途徑。自流井區需要將仲權鎮彩燈文化、紅色文化、鹽文化融入到整個鄉村景觀規劃設計中,結合自流井區丘陵地形發展鄉村旅游。
3.2 完善基礎配套設施
在鞏固脫貧攻堅成果和發展鄉村振興中,政府在政策、資金等方面的支持尤為重要,特別是有利于地方發展的交通、通信、水電等基礎設施建設,需要政府的大力推動[6]。“要致富,先修路”,自流井區要大力推進G247道路建設,特別是飛龍峽旅游快速通道段和景區附近的鄉村道路建設,形成市區-景區15分鐘旅游圈;大力推動自流井區各鄉鎮5G網絡基站建設,打造互聯網+鄉村信息化發展模式,通過新媒體推廣自流井區的“彩燈+紅色”鄉村旅游,宣傳自流井區特色農副產品,提高知名度;加快自流井區貍狐洞水庫大壩建設,解決鄉村生產、生活缺水問題,改善庫區小氣候,進一步豐富鄉村旅游資源。
3.3 整合資源,推動鄉村旅游產業化發展
因為自身等級和規模不足、鄉村特色不明顯、產業趨于同質、帶動能力較差等問題,自流井區各鄉村很難在周邊地區中謀得區域特色和亮點地位[7]。因此,政府應統籌規劃,從特色文化彩燈入手,立足彩燈發源地仲權鎮,發展彩燈制造、賞玩、傳承的核心產業,整合周邊彩燈制造商戶,吸收附近彩燈制作能手,發展龍頭企業,聯動自然風景區和紅色風景區,形成特色產業鏈,既可以解決當地農民就業問題,又能解決自流井區鄉村旅游資源特色不明顯的問題。
3.4 以生態友好方式開發旅游資源
鄉村旅游是在鄉村自然環境保護的基礎上進行改造,同時是對鄉村人文風俗的“揚棄”。1)對古樹名木、特色民居等構筑物和優秀的鄉村傳統文化遺址等應全力保護修復,在空間格局和景觀塑造上力求展現良好的生態環境和自然的田園風光,形成處處有景觀、村村有韻味的自然文化景觀集群[8]。2)應從生態環境角度,堅持生態優先的原則,堅守耕地紅線,在保護景區生物多樣性的基礎上規劃鄉村景觀,發展鄉村旅游。3)統籌自流井區的鄉村旅游資源,整合現有家庭式的種植、養殖,以形成規模化的綠色種植、綠色養殖,解決鄉村生活、生產廢棄物生態處理問題;改變鄉村廢棄物隨處扔棄的陋習,構建良好的鄉村環境;使用綠色環保材料打造鄉村景觀,打造符合自流井區丘陵地帶條件的鄉村景觀,實現可持續發展。
參考文獻:
[1] 曾迎霄.旅游扶貧與鄉村振興有效銜接的內在邏輯及政策選擇[J].農業經濟,2022(3):62-64.
[2] 武永成.鄉村旅游對鄉村扶貧工作的意義及具體提升路徑[J].漢江師范學院學報,2021,41(2):41-46.
[3] 李鋒.價值理性視閾下的鄉村旅游扶貧倫理認知[J].海南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9,37(6):59-67.
[4] 熊雪姣.具有鄉土特色的美麗鄉村景觀設計研究[J].鄉村科技,2018(15):51-52.
[5] 張少軍.淺析鄉村景觀建設分析研究[J].中國農業資源與區劃,2021,42(10):261-266.
[6] 陳明.后脫貧時代鄉村旅游扶貧及其鞏固脫貧成果的潛在優勢研究[J].湖湘論壇,2020,33(6):125-133.
[7] 劉麗莎.淺談鄉村旅游對鄉村經濟發展的作用[J].魅力中國,2013(5):20.
[8] 王黎,童靜,劉成.鄉村旅游示范村助力精準扶貧路徑研究[J].農村經濟,2021(3):56-63.
(責任編輯:張春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