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軍莉
高考作文反映當代青年的所思所想和精神風貌,是考查學生關于自然、人生、社會、國家等深入思考的集中體現和展示。識見高,思考深,有創見,方能有話可說,游刃有余。閱讀和思考,能讓思想深刻起來。讀什么,怎么讀,才是關鍵。開展專題聚焦閱讀是有效的辦法,諸如“儀式和儀式感專題”“地域文化專題”“傳統文化專題”“蘇東坡專題”“家國情懷專題”等。我們可以把專題細化或作文化,從報刊上精選圍繞某一主題的不同視角的文章,學生聚焦閱讀,積累素材,提升思想。如聚焦“英雄與民族歷史、信仰、家國情懷專題”,可以閱讀《尊崇英雄 擔當新使命》《敬畏歷史,尊崇英雄》《傳承紅色基因 擔當復興大業》《底色依舊,追求不變》《別讓對歷史的銘記毀于娛樂》《守望紅色信仰》等文章。
寫作的展開也離不開思維力的支撐。可以針對“比較思辨”“關聯創意”“形象思維與抽象思維”“化大為小,以小見大”“同類相比,由此及彼”“由個及類,多維解析”“由果溯因,深度生發”等熱點思維,循序漸進開展訓練。必修五《學習寫得深刻》所闡釋的“以小見大,比較鑒別,由表及里,探究因果”都可以充分利用起來。
每周拿出適當的時間讓學生交流對社會現象和熱點事件的看法。針對現實生活中發生的重大或熱點事件,定期交流國際國內發生的典型事件,精選有意義有內涵的材料,按照“話題、事件、思考”的格式整理出時鮮材料,形成個性化思考的素材庫。“話題”是對事件的簡練提煉;“事件”要求概述出主要內容;“思考”是對材料內涵多個角度或層面的挖掘和探究。積累的每則材料都要思考可以論述何種觀點。一定要精選有意義,特別是內涵涉及到依法治國、創新、傳統文化、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等方面的材料。通過整理,所積累的材料化為自己的思考,寫作中自然就容易調動出來。而學生的認知能力也會在整理中提高。除時鮮材料外,“素材整理本”可以按照當前高考“一點四面”的熱點方向積累相關名言和課外閱讀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