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民生周刊》記者 郭鵬
以供銷社為主渠道的農村流通網絡在總體國家安全建設中的作用愈發明顯,完善的供銷網絡有利于維護供應鏈安全,保障群眾生活。
近日,供銷社在網上火了,成為輿論焦點。
供銷社,是農村供銷合作社的簡稱,在我國已有近百年歷史。只不過,前些年它逐漸淡出公眾視線,然而它從未真正離開過我國的經濟體系,數年里,它似乎一直在蟄伏。
蟄伏后,自然是欲將雄飛。
2022年1月21日,中華全國供銷合作總社第七屆理事會第四次全體會議提到,供銷合作社全系統2021年銷售總額創歷史新高,達6.26萬億元,同比增長18.9%,超過京東和拼多多2021年全年成交總額之和。
而在地方,供銷社也越來越多地進入公眾視野,湖北省供銷合作總社日前對外透露,該省實施“基層社恢復重建工程”取得階段性成果。2014年,全省基層社數量僅696個,截至2021年底,總數達1373個,基本實現鄉鎮全覆蓋。
不管是“重出江湖”還是“再度走紅”,總之,供銷社“回來了”。
有觀點把供銷社形象地比喻成,計劃經濟時代政府推動集資成立的“超級連鎖店”。它的根本作用,就是組織供應農村生產資料、生活用品和收購、推銷農副產品等。
在計劃經濟年代,供銷社靠“統購統銷”幾乎包攬了中國幾億農民的買與賣,從柴米油鹽醬醋茶,到化肥種子和農藥,一應俱全。農民生產的農副產品也必須通過供銷社才能走向全國各地??梢哉f,在計劃經濟的年代里,供銷社是百姓生活中必不可少的國營服務組織。
所以,供銷社本質上,還是一家商業機構,如今,它歸屬于由國務院直接領導的正部級單位,中華全國供銷合作總社。
在中華全國供銷合作總社官網上了解到,早在民主革命時期,毛澤東、劉少奇等黨和國家領導人就多次論述過合作社的問題。新中國成立后,黨和政府一直把發展合作社作為促進農村經濟發展、解決農民問題的重要方面,切實給予引導、支持和推動。
直到1957年,供銷合作社在全國得到迅速發展,形成了一個上下連接、縱橫交錯的全國性流通網絡,不僅成為滿足農民生產生活需要、組織農村商品流通的主渠道,而且成為聯結城鄉、聯系工農、溝通政府與農民的橋梁和紐帶,對恢復國民經濟、穩定物價、保障供給、促進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發揮了重要作用。這一時期,是供銷合作社發展的黃金時期。
如今,有不少人家,依然保留著一些泛黃的糧票。
“那時候物資緊張,糧票、布票等一年發一次,大家都是憑票買東西?!币晃粊碜院邶埥耐诵堇先苏f,和現在大街上隨處可見的超市不同,在幾十年前的供銷社里,賣的東西無外乎日常的糧油米面、農資產品和日用產品等,“不像現在的大超市里,什么都有”。
據這位受訪老人回憶,大概在改革開放前后,國家經濟便開始有一定程度的發展,買東西漸漸不用票了,供銷社賣的東西也越來越多了。
“在國家經濟發展起來、供需慢慢不平衡之后,計劃經濟固有的缺陷也暴露出來。后來,隨著上世紀七八十年代改革開放放開市場經濟,基層合作社越來越少,有的也逐漸轉為個體工商戶進行發展?!焙笔∠尻柺泄╀N社辦公室主任馬通在接受媒體采訪時說。
可即便后期歷經種種轉化和變革,供銷社也是一直存在的。
在供銷社發展的過程中,我國政府層面始終在堅持服務“三農”方面,對其進行多次改革,不斷優化。
有資料顯示,在1995年、1999年、2009年、2015年等年份,黨中央、國務院曾多次發布深化和加快供銷合作社改革的文件。
而根據中華全國供銷合作總社官網的介紹,從2013年開始,歷年來中央一號文件也多次關注供銷合作社的發展和改革工作。
具體來看,2013年,中央一號文件明確提出支持供銷合作社開展農產品流通,充分發揮供銷合作社在農業社會化服務中的重要作用,這是對供銷合作社的肯定,為供銷合作社的改革發展和轉型升級帶來契機。2014 年,供銷合作社綜合改革試點列入中央改革辦2014年工作要點,并寫入當年中央一號文件和政府工作報告。
2016 年,中央一號文件明確提出,深入推進供銷合作社綜合改革,提升為農服務能力。支持供銷合作社創辦領辦農民合作社,引領農民參與農村產業融合發展、分享產業鏈收益。2018年,中央一號文件就全面實施鄉村振興戰略作出全面部署,明確提出全面深化供銷合作社綜合改革,支持供銷、郵政及各類企業把服務網點延伸到鄉村,健全農產品產銷穩定銜接機制。
2019年,中央一號文件又明確提出,繼續深化供銷合作社綜合改革,制定供銷合作社條例。10月至11月,《供銷合作社條例(征求意見稿)》及其說明全文公布,完成向社會公開征求意見。2021年,中央一號文件聚焦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加快農業農村現代化,明確提出深化供銷合作社綜合改革,開展生產、供銷、信用“三位一體”綜合合作試點,健全服務農民生產生活綜合平臺。
2022年的中央一號文件,在部署加強縣域商業體系建設時,明確支持供銷合作社開展縣域流通服務網絡建設提升行動,建設縣域集采集配中心。
從上述中央一號文件的表述可以看出,供銷合作社的綜合改革都在圍繞全面推進鄉村振興這一主題展開。
《民生周刊》記者經過梳理發現,“深化供銷改革,助力鄉村振興”已經成為近年來我國多地各級供銷社在工作中最常用的說法。
需要強調的是,2020年9月,中華全國供銷合作社第七次代表大會召開,習近平總書記作出重要指示,要求供銷社要牢記為農服務根本宗旨,持續深化綜合改革,努力為推進鄉村振興貢獻力量。
在多次改革后,供銷社發展迅速。
近些年,隨著供銷社的功能定位愈加明確,它已逐漸成為服務農業農村發展、促進鄉村振興的重要抓手。
《民生周刊》記者了解到,在部分地區,供銷社開展了土地托管等業務,建設服務農民生產生活的綜合平臺。為建立完善的流通網絡,供銷社開始拓展服務范圍以增加盈利點,也因為此,人們才發現供銷社在一些農村發展中“復出”了。
有數據顯示,全國供銷社系統現有3.1萬家,擁有網點近40萬個,它與中國郵政、中國電信以及不同經濟成分的網點,形成縱向的產業鏈、供應鏈、價值鏈等鏈式關系,同時也形成橫向的多種類型的生態鏈關系。
盡管如此,供銷社在農村流通領域和其他市場主體的地位都是平等的。有分析指出,供銷社沒有“統購統銷”和其他大宗農副產品專營權的政策優勢,其在農村能否站穩腳跟還要經過市場檢驗。
而從市場效率角度看,很多偏遠農村地區布局基層服務網點經濟效益不高,但當地農民有現實的生活需要,因此供銷社“復出”在這方面發揮了一定作用。
同時,以供銷社為主渠道的農村流通網絡在總體國家安全建設中的作用也愈發明顯,完善的供銷網絡有利于維護供應鏈安全,保障群眾生活。
另外,也有觀點認為,供銷社的存在不但可以抵御通貨膨脹,也能夠防范中間商哄抬物價,沒有了中間商在中間肆意加價,百姓的錢自然會變得更值錢。同時在中央的調控下,許多“稀有”物資也能夠飛入尋常百姓家,讓百姓享受到更多的實惠。
在湖北省襄陽市供銷社辦公室主任馬通的眼里,供銷社就像一個“壓艙石”和“穩定器”,在國家的大局中找定位,一方面是將飯碗牢牢端在自己手里,另一方面是保證所有物資百分百通達每個鄉村。
那么,在國家政策的扶持之下,未來的供銷社將會是一個怎樣的存在?
馬通認為,未來它更會像一個打通“最后一公里”的“綜合服務中心”,起到“補短板”的作用。馬通提出,農產品的上下游需要冷鏈運輸,但由于農產品運輸收益低,社會資本做農村冷鏈的很少,供銷社正好利用中央的資金做這些東西,可在田間地頭建設冷庫和冷鏈運輸?!翱偵绾褪∩缃衲甓继岢隽速Y源下沉,突出服務農村農民的屬性,將政策、資金等下沉到基層社來支持發展?!?/p>
“許多物流公司在到達鄉鎮最后一級快遞網點的時候,由于鄉鎮道路難行等原因,并不會配送到每家每戶。供銷社基層社直接在當地整合物流,各大快遞將自己的快遞送到我們的倉儲后,由我們配送給居民或統一保管要求居民自取,既為物流公司省了人力,也方便了偏遠地區的居民。”馬通說,“展望未來,有了供銷社作為載體之后,我國的農業發展和鄉村振興將會取得喜人的成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