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民生周刊》記者 鄭智維
在尚躍看來,供銷合作社有著獨特優勢和重要作用,期待供銷社在未來的鄉村振興中再次走紅。
對于供銷社的突然走紅,出生于1965年的尚躍并不感到吃驚。
曾是基層供銷社的收購站站長,尚躍現在是安徽省蚌埠市懷遠盛世興農農機專業合作社理事長。曾被評為全國農業勞動模范,他也是蚌埠當地知名的種糧大戶。
因為父親和自己兩代人都曾在供銷社系統工作,尚躍見證并親歷了供銷社服務內容的變遷:從銷售油鹽醬醋、火柴、花布、手電筒等日常生活必需品,到今天的土地托管、統防統治、收儲加工、配方施肥、電子商務、農村合作金融等。
服務內容變遷的背后,是供銷社的自我變革。2021年,尚躍所在的安徽省供銷社系統實現銷售總額4706億元、利潤總額48.54億元,主要經濟指標均居全國前列。
隨著時代的發展,供銷社的服務內容在變,體制在變,但為農服務的定位始終未變。在尚躍看來,供銷合作社有著獨特優勢和重要作用,期待供銷社在未來的鄉村振興中再次走紅。
新中國成立后到1957年,供銷合作社已形成一個上下連接、縱橫交錯的全國性流通網絡。
因為父親曾在供銷社系統工作,尚躍對供銷社有著特殊的童年回憶,“計劃經濟時代,供銷社統購統銷,物資比較匱乏,需要憑票采購……”
在計劃經濟時代,作為農村商品供應部門的供銷社一般開在集鎮上。“那個時候,70%以上的物資都是由供銷社來供應的,小到煙酒、白糖、火柴、煤油等生活用品,大到自行車、縫紉機等大件用品。”尚躍回憶說。
在相當長的時期,供銷社對農村商品流通、農民生產生活以及現代農業建設都作出了重要貢獻。1978年改革開放以后,國家逐步取消了商品的統購統銷政策。個體經營者如雨后春筍般出現,人們購買商品也告別了票證。
1992年,尚躍進入供銷社系統,擔任基層收購站站長。當時,進供銷社工作依然是一個比較好的選擇。
當時,供銷社日用品銷售的功能已被其他市場主體取代,但供銷社依然發揮著巨大作用:一方面銷售種子、化肥、農藥等農資;一方面收購糧食、棉、菜籽、麻等農產品。
在供銷社系統工作了10年,尚躍也親歷了供銷社由盛轉衰的過程。
統購統銷時期,供銷社在保證物資供應、平衡地區間物資流通、穩定物價等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隨著超市、網購等渠道的興起,供銷社漸漸淡出了人們的視野。
“由于市場意識、改革意識不強,供銷社在市場競爭中被邊緣化了。”他分析說。
20世紀90年代開始,供銷合作社開始了市場化艱難轉型。
1995年,中華全國供銷合作總社恢復成立,推行以市場化為特征、扭虧增盈為目標的改革。2000年,供銷社實現全系統扭虧為盈。
在政策的支持和市場化機制倒逼下,供銷合作社逐步構建起以企業為龍頭、以連鎖經營為主要業態的遍布城鄉的經營網絡。
以尚躍所在的安徽省為例。按照“社企分開、雙線運行”要求,2019年7月,原省供銷商業總公司改制為安徽省供銷集團有限公司。公司業務涉及農資產業、農產品流通、再生資源、金融服務、香精香料、園林綠化、茶產業等領域。
據公開信息顯示,安徽省供銷集團擁有輝隆股份、新力金融2家上市公司和1家規模超300億元(輝隆集團)、1家規模超100億元(雙贏集團)的企業,子孫公司合計200余戶,其中高新技術企業8家,累計獲得各類發明和實用專利及軟件著作權400余件。
截至2021年底,安徽全省共有各級聯合社96個,包括省社、16個市社、79個縣級社;擁有社有企業1193個,其中上市企業4個、新三板上市企業3個;組建基層社(含村級社)2008個、農民專業合作社4948個、綜合服務社17320個;發展各類行業協會386個;全系統職工約25萬人。
為構建起為農服務的新格局,安徽省供銷集團提出“打造為農服務國家隊和生力軍,打造高質量發展的現代企業集團”的戰略目標。
安徽供銷社的變化,是全國供銷系統變遷的一個縮影。2021年,全國供銷系統農產品、日用品銷售額同比分別增長24.3%和17.1%,銷售總額更創下歷史新高。
群眾的需求在改變,供銷社的業務也要隨之調整。
“除了保障農村的物資供應、穩定物價外,基層供銷社如今已經逐漸發展成一個包含物資流通、技術服務、農田托管等多種功能的綜合服務中心。”尚躍說。
作為種糧大戶,尚躍嘗到了規模種植的甜頭。今年夏糧小麥生產期間,他創辦的農機合作社托管了約1.2萬畝土地,每畝產量約1300斤。不僅產量創近年來新高,而且每斤比去年多賣0.3元。通過和上海一家食品加工企業合作,實行訂單生產,秋季玉米每斤比市場價多賣七八分錢。
如今,規模經營成為糧食生產新趨勢。規模種植,統一耕種收,效率高了,成本就低了。過去幾年間,他的合作社中的大型農機從30多臺發展到150臺,服務面積超過10萬畝。
為健全農村市場體系,發展適應現代農業要求的流通產業,全國供銷合作總社此前實施了“新農村現代流通服務網絡工程”。
據了解,“新網工程”旨在大力發展農業生產資料現代經營服務網絡、農副產品市場購銷網絡、日用消費品現代經營網絡和再生資源回收利用網絡。此后,供銷社又增加了農業社會化服務,即在農民外出打工的同時,供銷社開展農業社會化服務,提供耕種、倉儲烘干、銷售、土地流轉等服務。
在尚躍看來,供銷社之所以能改制成功,關鍵是與時俱進。“雖然名稱沒變,但供銷社已不是原來的概念。”他說,供銷社不僅通過采購降低種子化肥等農資產品價格,收購糧食等農產品,還提供農作物的耕、種、管、收、售全產業鏈服務。
在助農興農、脫貧攻堅、抗擊疫情中,供銷社系統都發揮了巨大的作用。
“現在,國家正在推進鄉村振興戰略,無疑也給供銷合作社發展帶來了難得的機遇。”尚躍說。
在尚躍看來,作為為農服務的合作經濟組織,供銷合作社的優勢在于長期扎根農村、貼近農民,具有完備的組織體系、健全的經營服務網絡和熟悉“三農”的工作隊伍。
黨的十八大后,中央層面更加重視供銷社的綜合改革與發展。2015年,中共中央、國務院發布的《關于深化供銷合作社綜合改革的決定》提出,為實現“農民得實惠、基層社得發展”的雙贏目標,要“逐步辦成規范的、以農民社員為主體的合作社”。
2021年中央一號文件進一步提出,開展生產、供銷、信用“三位一體”綜合合作試點,要健全服務農民生產生活綜合平臺。正是在這樣的政策背景下,近年來供銷社在多地基層覆蓋率明顯提升。
尚躍堅信,在鄉村振興、深化農村改革中,供銷社將發揮更大的作用。“供銷社體系還在,服務主體沒少,服務的內容沒少,這些都將助力供銷社在鄉村振興中再度走紅。”他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