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民生周刊》記者 郭鵬
從加強黨對基層治理的全面領導、深化基層民主自治、提升社區綜合服務能力、動員社會力量多方參與、激發居民主觀能動性等方面靶向發力。
近年來,揚州市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在社區、居民、社會組織等多方力量的共同努力下,從加強黨對基層治理的全面領導、深化基層民主自治、提升社區綜合服務能力、動員社會力量多方參與、激發居民主觀能動性等方面靶向發力,通過頂層設計、創新機制、隊伍支撐、典型示范等一系列實實在在的舉措,全面提升社區治理和服務品質。
《民生周刊》記者了解到,揚州通過探索深化自治機制、完善協商制度、優化服務體系,進行社區治理的頂層設計和制度創新,切實推動治理服務方式從行政化向社會化、從被動式向主動式、從單一型向多維型的轉變,由碎片化治理向系統化治理轉變,形成強大社區治理向心力。
揚州著眼于最大限度滿足廣大社區居民的迫切需求,推進社區治理和服務創新,建立健全運轉順暢的體制機制,最大限度增加和諧因素,增強社會發展活力,提高社會治理水平,實現黨委領導和政府主導下的多元社會主體共同參與、良性互動。
同時,以社區黨組織為核心,推動聯合轄區機關企事業單位黨組織、社會組織黨組織,組建“社區大黨委”,引領基層群眾自治機制。積極拓寬居民參與渠道,完善民主協商平臺,規范社區決策機制,動員居民參與社區治理。
具體來看,包括建立健全“一事一議”“民事眾議”“分層級議事”等民主議事制度。搭建居民代表會、民主協商議事會、聽證會、聯席會、圓桌會等形式多樣的議事平臺,居民協商議事機構已全面覆蓋。探索創新“開放空間會議+”、居民提案制、參與式需求調查、公益社團創意活動等路徑,有效實現居民事、居民議、居民決。
揚州還以社區黨組織為核心,以社區自治組織、社會組織、駐區單位及居民個人等為多元參與主體的治理體系,實現共治共享。揚州還注重孵化培育社會組織、壯大社工隊伍,完善社區社會組織和專業社工團隊發現居民需求,開發承接服務項目,參與社區公益服務機制。
揚州先后出臺《關于培育發展社區社會組織的實施細則》《揚州市社區社會組織登記備案暫行辦法》等文件,充分發揮基層社會組織提供公共服務、參與社會治理、整合各類資源的重要作用。
而在完善多樣化社區服務機制方面,揚州注重社區服務均衡、優質發展,積極推進政府公共服務、居民志愿互助服務、便民利民服務向社區覆蓋。同時,推行首問負責、辦理承諾、限時辦結、錯時工作等服務機制,通過服務流程再造,優化服務供給,提升服務效能,初步實現社區服務與居民多樣化需求有效銜接,居民幸福感、獲得感和社區認同感不斷增強。
隨著“互聯網+”時代的到來,信息技術與教育的深度融合成為教學改革的主導方向,翻轉課堂(Flipped Classroom)成為教學改革中確實可行的新型教學模式。翻轉課堂顛覆傳統的教學流程,學習者在課前自主學習網絡教學教育資源,實現知識傳遞;課堂則主要進行師生協作式答疑討論,獲得知識內化的優化,實現對傳統教學中師生角色的翻轉。
揚州完善多樣化社區服務機制,率先發布《社區全科社工服務規范》,從工作原則、人員素質、服務內容、服務流程、服務要求、隊伍管理、考核評價等角度闡述全科社工相關工作標準,在社區建立前臺受理、后臺辦理的服務模式。
創新社區治理,加強基層建設,實現城市的高質量發展,關鍵要建設一支數量充沛、業務熟練、結構合理、素質良好的社區工作者隊伍。
在政策激勵、營造拴心留人的良好制度環境上,揚州先后下發了《關于加強社區工作者隊伍職業化體系建設指導意見(試行)》《關于進一步規范城市社區工作者職業薪酬體系的指導意見》,進一步明確了健全完善由職業準入制度、教育培訓制度、管理考核制度、保障激勵制度等構成的社區工作者隊伍職業化制度體系。
拓寬選人渠道,暢通晉升發展途徑,提高從優秀社區黨組織書記中選拔鄉鎮(街道)領導干部的比例,吸引更多優秀人才加入社區工作者隊伍。率先建立健全城市社區工作者職業崗位等級薪酬體系,并建立工資自然增長機制,起到吸引人才、凝聚人心、穩定隊伍的作用。
同時,揚州還嚴把入口,不斷優化社區工作者隊伍結構。緊緊抓住社區居委會換屆時機,動員政治上靠得住、工作上有本事、群眾中有威信的年輕人參加社區選舉,社區工作者隊伍呈現出知識化、年輕化、專業化的良好格局。
換屆以后,社區居委會成員呈現年輕化、高學歷的趨勢。同時,積極面向社會公開招聘社區專職工作人員,逐步規范社區工作者招錄標準,吸引了大量優秀人才參與競爭,社區工作者隊伍的整體素質不斷提高。
此外,揚州還通過強化培訓,著力提高社區工作者整體素質。堅持每年分層級、分類型、分人群開展形式多樣社區工作者的教育培訓,提高社區工作者服務居民群眾的能力和水平。通過引入高校資源,推進社區工作實務與社會工作專業知識技能的有機融合;通過觀摩省內外優秀社區、實地跟崗學習、結對互助等方式,推動社區工作者能力與基層治理需求相適應;通過優秀社區工作者現身說法、討論交流等,突出實踐鍛煉與結合基層社會治理工作新要求結合,在社區工作實踐中打造了一支社會工作理論與社區工作實務兼備的,高素質、專業化社區工作者隊伍。
聚焦社區治理難題,找準切入點和突破口,揚州通過項目牽引,培植典型,成果推廣,由點及面,逐步推進社區治理向縱深發展。
揚州以社區治理和服務創新項目為錨點,從居民需求出發,根據年度社區治理重點任務,指導社區在治理服務的制度化、體系化、標準化、規范化方面探索創新,每年投入資金,重點實施一批社區治理服務品牌項目。
經各地篩選、專家評審、立項實施、跟蹤督導、結項評估等程序,通過搭建“社區+專家+社會組織+社工”的項目實施綜合體,充分整合各方專業優勢,按照區、街道、社區不同層級,分級打包實施項目,著力推動社區、社會組織、社會工作在基層的深度融合發展。
揚州還以優秀社區和社區工作者為標桿,打造一批引領作用好、標桿效應強的示范社區和優秀社區工作者,以榜樣的力量激發社區工作者的工作熱情。
從2010年至2021年,揚州堅持12 年開展“明星(示范)社區”“十佳社區”“十佳社區工作者”評估活動,從居民滿意度、工作實績、治理成效等全方位進行考察,按照“有理念、有內涵、有品位、有特色、有活力、有溫度”的目標,持續性、動態化、梯隊式培育出一批社區治理優秀典型,涌現了眾多優秀社區工作者,塑造了社區工作者扎根基層、勇于探索、甘于奉獻的良好形象,在省內外呈現了揚州社區善治樣本。
為了鞏固社區治理創新成果,放大成果價值效應,加大經驗總結和宣傳報道力度,揚州先后編寫《揚州社區治理與服務創新案例集》《社區治理創新的“揚州實踐”》等案例,作為社區工作者培訓的基本教材,指導推動各地對行之有效的工作做法及時提煉,促進相互學習借鑒。
近年來,圍繞社區居民的急難愁盼問題和對美好生活的向往,揚州從實踐中總結出針對性強、各具特色,務實有效的社區工作方法,推動社區治理工作不斷邁上新臺階。
揚州通過實踐發現,只有堅持把加強“黨建引領”作為提升社會治理能力的根本途徑,社區黨組織和黨員隊伍才有凝聚力、戰斗力和影響力,社區工作才能獲得最廣泛、最可靠、最牢固的群眾基礎和力量源泉。
廣陵區文昌花園社區“鄭翔社區工作法”,堅持“以黨建為龍頭,形成戰斗堡壘;以服務為抓手,感動千家萬戶;以文明為追求,提升居民素質;以創新為動力,完善社區治理”,將一個情況復雜的拆遷安置小區打造成了“全國文明社區”。邗江區康樂社區“五領五治”工作法,延伸工作半徑,拓寬社區治理的維度,畫出黨建同心圓,構建黨建引領社區治理的“最大公約數”。經濟開發區梅苑社區“黨建四聯”工作法,有效激發了基層黨建工作活力。
社區服務關系民生、連著民心。優質高效的社區服務方法,能夠充分滿足村社區居民生活需求、提高生活品質,社區居民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斷增強。
廣陵區荷花池社區“一站四點”工作法,為社區居民營造了“步行5 分鐘服務圈”。高郵市大淖社區“一軸四維”社區養老工作法,讓老年人的生活更加幸福。景區便益門社區“六動”工作法,通過網格化治理、精細化服務,讓小網格發揮大作用。儀征鼓樓社區“5 G”工作法,以一個個小切口,解決了無物業小區管理、高齡老人居家養老、弱勢群體幫扶等一個個關系民生的大問題,得到基層群眾的“點贊”。寶應縣蓮花社區“德治體美”工作法,實現資源在基層整合、問題在基層解決、服務在基層拓展、民心在基層聚集。
建設共建共治共享,人人有責、人人盡責、人人享有的基層治理共同體,是揚州市基層社會治理的主要目標。通過好方法積極引導社區居民廣泛參與,真正實現社區是我家、治理靠大家。
邗江區蘭莊社區探索社區提案“五字流程”工作法,暢通了居民表達訴求的渠道,真正讓居民參與到社區治理中,形成“聽你說、看我做、勤協商、共治理”的基層治理路徑。安平社區“四位一體”工作法,推出了以黨組織為核心、居委會為重點、工作站為窗口、創益中心為支撐,多元參與、協同互動的“四位一體”新型運作機制。江都區禹王宮社區“余香驛站工作法”打造老街社會共同體,著力提高居民生活品質。寶應縣社區“小板凳議事會”工作法,圍繞民生熱點、民意重點、民情難點,把“問題清單”變成了群眾的“滿意清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