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民生周刊》記者 賈偉
立足中醫藥發展特色,汲取古人經典名方精華,與現代科學技術有機結合,積極推進中醫藥現代化、產業化,讓更多科研成果轉化落地,造福百姓。
11月10日上午10點,《民生周刊》記者如約來到劉建勛位于中國中醫科學院西苑醫院實驗樓一層的辦公室。房間不大,書架上擺滿中醫藥學和現代醫學書籍,以及他與學生的合影。
劉建勛,中國中醫科學院首席研究員、岐黃工程首席科學家、國家藥品監督管理局項目審評專家、國家中醫藥管理局重點研究室主任、西苑醫院基礎醫學研究所名譽所長。
從事中藥學及中藥藥理學研究40余年,劉建勛見證了改革開放以來我國中醫藥現代化、產業化、國際化的發展歷程。他積極推動傳統中醫藥理論和現代科學有機結合,在中醫藥基礎理論及應用、中藥藥效學病證結合動物模型“擬臨床”研究、中藥新藥研發與轉化、中藥復方功效評價等方面進行了大量開拓性工作。
從中醫角度來說,氣血是構成人體的基本物質。正如《靈樞·本臟篇》所言:“人之血氣精神者,所以奉生于性命者也。”換言之,氣血通暢則身體健康,氣血瘀滯則易引發疾病。
氣血理論作為中醫基礎理論的重要組成部分,不僅廣泛應用于疾病預防、診斷、治療和康復,還被視為打開人體生理認知、闡述病理變化的金鑰匙。因此,相關研究成為古代醫家和現代學者關注的重點。
劉建勛帶領團隊歷經10余年研究,完成“基于病證結合的氣血相關理論研究”,即在中醫氣血理論“氣為血帥,血為氣母”的基礎上,提出氣—脈—血相關理論新學說——“氣以脈而帥血,血由脈而載氣,氣血交互于脈”。
“我們在理論上,從脈的角度創新性提出‘氣血交互于脈’的觀點,探索脈在氣虛血瘀、氣滯血瘀中的作用?!眲⒔▌渍f。
同時,從臨床、基礎、生物信息學,以及人體、器官、細胞等多維度確證了氣、脈、血相關的能量代謝、血管內皮、血小板的基本生物學基礎,闡釋了氣—脈—血的相互作用,創新發展了氣血理論。
此外,通過對心力衰竭、腦梗死恢復期氣虛血瘀證、冠心病氣滯血瘀證等研究,發現了有效方劑的作用途徑與靶點,闡釋了氣—脈—血論治異病同治、同病異治的科學內涵,為心腦血管病防治提供了科學依據。
并且,在氣—脈—血理論指導下,成功制備了16種氣血失和的證候及病證結合模型,整合了臨床、生物信息等多維數據,構建了分析平臺,開展了中藥新藥的研發及評價工作,為提升中藥新藥研發水平發揮了重要作用。
中藥文化有著數千年歷史,底蘊豐厚,2000多年前的《神農本草經》就已經有記載。根據患者病癥、表現,在中醫藥理論指導下辨證施治、遣方用藥。
但長期以來,中藥研究一直采用西藥評價方法,難以全面反映中藥療效特點。為此,劉建勛帶領團隊采用科學技術對中藥成分進行分析、研究,努力用現代科學語言把傳統中醫藥的作用機制講清楚、說明白。同時,注重中醫臨床辨證論治及中藥多成分交互作用特點,探索符合中醫臨床特點的中藥藥效學研究方法。
劉建勛團隊秉承“從臨床中來,到臨床中去”理念,結合中醫臨床與實驗研究,創新提出“疾病動物模型擬臨床研究”思路和方法。
一方面,對中醫臨床證候與現代生物學指標進行相關性分析,把臨床診療技術、方法、指標模擬于動物實驗中,創建與之相關的證、病及病證結合模型。
另一方面,以中醫理論為指導、藥理學為核心、動物模型證候評價為重點,結合中藥化學、藥代動力學、網絡藥理學、生物信息學等科學手段,解析、確證發揮功效的化學成分和作用機理,建立源于中醫臨床的中藥藥效學評價與研究的技術體系。
此外,在促進中醫藥產業化發展方面,劉建勛認為:“要以療效為目標,以需求為導向,積極開展臨床急需中藥品種的研發與培育,推動中醫藥產學研一體化發展。比如,治療心腦血管疾病、神經退行性疾病、糖尿病并發癥等新藥品種?!?/p>
科研是一個漫長且艱辛的過程,需要耐得住寂寞、吃得了苦、靜得下心。面對困難,要迎難而上,不斷自我突破,劉建勛常對學生說,“在努力和創新中實現自己的人生價值”。
劉建勛,1955年出生于河北省衡水市安平縣一個普通家庭,后進入南開大學生物系中草藥專業學習。學生時代,他被博大精深的中醫藥文化深深吸引,一頭扎進中醫藥的海洋,如饑似渴地學習相關知識。
1978 年,劉建勛畢業被分配到西苑醫院基礎研究所。多年來,在他的推動下,西苑醫院建立了中藥藥理、中藥藥化、中藥藥代3個基礎研究團隊,用團隊合作取代單兵作戰,加快科研成果轉化與應用,多次獲得國家級、省級榮譽獎項。
成功的背后離不開辛勤的汗水。一次,劉建勛在實驗室用石油醚提取藥物。由于室內排風設施較差,他吸入過量石油醚而昏迷。醒來休息沒多久,他就繼續投入研究。
近年來,劉建勛積極探索中醫藥國際化產學研之路,先后與多個國家科研機構開展塞絡通膠囊及治療Ⅱ型糖尿病中藥新藥降糖消脂片的研究項目。
值得一提的是,塞絡通膠囊獲得美國、澳大利亞等8個國家的專利,并由此開展了國際多個中心的臨床研究。目前,該藥已被澳大利亞藥品管理局批準列冊上市。
“在研發過程中,注重補短板揚優勢,讓中藥做到療效明確、質量可控,明晰包括吸收、代謝、排泄在內的人體循環過程。”劉建勛說。
談及中醫藥的傳承創新,在劉建勛看來,要立足中醫藥發展特色,汲取古人經典名方精華,與現代科學技術有機結合,積極推進中醫藥現代化、產業化,讓更多科研成果轉化落地,造福百姓,同時加快中醫藥走向世界的步伐,為人類健康事業提供“中國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