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民生周刊》記者 鄭智維
惠民保成頂流背后,既有頂層設計對民生保障的安排,也有普通民眾的剛性需求,亦有保險行業變革的驅動。
從2021 年7 月初至2022 年6月底,有112 個惠民保產品陸續進入保障期,保費收入達109.70億元,同比增長64.11%。
憑借政府指導、老少同價、帶病可保可賠、支持醫保卡繳費等優勢,惠民保贏得民眾的青睞,迎來爆發性增長。
跟蹤研究多年,國家金融與發展實驗室保險與發展研究中心主任閻建軍發現,雖然多年前試點就已出現,但真正將惠民保探索出成熟模式并做大規模的還是浙江。
在閻建軍看來,惠民保成頂流背后,既有頂層設計對民生保障的安排,也有普通民眾的剛性需求,亦有保險行業變革的驅動。
從醫療保障體系的角度看,我國的基本醫保、大病保險等政策性保險目前已覆蓋絕大多數群眾。長期以來,困擾群眾的看病難、看病貴等問題得到很大改善。
經過醫保談判,越來越多的藥品被納入國家醫保藥品目錄。納入醫保后,將可大大降低患者的負擔。不過,對患者而言,尚未納入國家醫保藥品目錄的藥品依然是較為沉重的負擔。
由國家金融與發展實驗室發布的《NIFD季報》顯示,按全口徑費用計算,目前全國各地基本醫保總體報銷率在50%左右,重病群眾的報銷率要低于50%的總體報銷水平。
“在基本醫保和大病保險這兩重保險之外,如果還有尚未報銷的額度,這部分患者往往是疑難雜癥及重癥群體。從商業保險層面給予解決,這恰恰是惠民保的初衷。”接受《民生周刊》記者采訪時,對外經貿大學保險學院副院長孫潔說。
作為基本醫療保險和大病保險的補充型商業醫療保險,惠民保旨在滿足市民多樣化醫療保障需求,切實減輕市民醫療費用負擔。
“雖然在保費設置、保障范圍、保障額度等方面差異較大,但整體來看,惠民保類產品具備低門檻、低保費、高保額等普惠特質,性價比確實比較高。”談及惠民保在各大城市迅速增長的主要原因,孫潔分析。
從不溫不火到出現井噴狀態,惠民保產品經歷了數年探索。
除了惠民保類產品的性價比較高外,孫潔分析,普惠保還有另一個優勢是政府信用背書,“面對同類惠民保產品,是否為政府指導或主導往往是影響投保人選擇的因素。”
在調研中,閻建軍發現,如果各級政府不介入,只靠醫保行政部門或其他行政部門,參保率一般不能突破40%。“行政部門不介入或介入程度較低的惠民保模式,保費明顯下降,參保率總體下降。”他說。
從政府角度看,希望惠民保在推進共同富裕、防止因病致貧返貧、解決看病貴、支持新藥研發等方面有所突破和創新。事實上,參與部門及參與程度的不同,也會影響參保率。
通過對東莞等45個城市的調研,閻建軍團隊發現,醫保部門指導型平均參保率為14.77%。這類惠民保產品的特點是醫保部門為署名指導單位或參加發布會,通常不提供數據支持,不參與產品設計。
和單純的“指導”不同,一些城市的醫保部門對惠民保產品介入較深。不僅指導產品設計,醫保部門推動型惠民保實現了基本醫保數據共享,而且職工保費可從其醫保個人賬戶資金劃扣。珠海市、廣州市和上海市3個城市均屬此類,平均參保率為34.25%。
和前兩種不同,杭州、紹興、麗水、衢州、湖州等5個城市惠民保的平均參保率為63.46%。“該類產品的特點是政府強力推動。”閻建軍說,一部分城市把參保率納入各區、縣黨委和政府年度目標責任制考核;醫保部門下發文件,指導產品設計;基本醫保數據共享,職工醫保個人賬戶資金可劃扣;多數城市對經辦費用率上限的約定在10%以內,實現了一站式結算。
作為一種具有創新特點的商保合作模式,惠民保成功聯動了政府、險企、參保人等各方參與,打通了一條完整的保險生態鏈。
同為健康險市場中的“網紅產品”,業內經常拿惠民保和百萬醫療險作比較。
近年來,百萬醫療險憑其保費低、保額高、保障全面等特點贏得消費者的青睞。“百萬醫療險被稱為近年來中國健康保險市場的重大創新,以較低的保費提供較高的保額,彌補了現有社會醫療保險體系在高額醫療費用保障方面的不足。”孫潔說。
此前,各大險企推出的重疾險和百萬醫療險主要針對的都是健康人群,而將有既往病史的消費者以及中低收入人群、老年群體拒之門外。和百萬醫療險相比,惠民保最大的優勢在于投保門檻更低,因此更具全民普及性。
孫潔認為,惠民保屬于商業保險,但因政府的參與,帶有一些政策保險的特點。因為惠民保立足于基本醫療保險和商業健康保險的“中間地帶”,政府、保險公司、投保人對其認識、定位不同。
在惠民的同時,保險公司對普惠保產品亦有期待。從保險公司的角度看,則希望通過這項業務獲得政府支持,提升自身形象、信譽,從而擴大業務范圍。因為惠民保類產品保費比較低,商業保險公司看重這個產品并非單純為賺取高額利潤,而是看重參與到政府醫保部門的服務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