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民生周刊》記者 羅燕
“城市本身就是學習的環境,是一個大課堂,城市建設里各個方面都是教材,對孩子有潛移默化的影響。”
“孩子們成長得更好,是我們最大的心愿。”少年兒童的健康成長和全面發展,是習近平總書記心中最溫柔的牽掛。
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堅持男女平等基本國策,保障婦女兒童合法權益”。全國婦聯副主席、書記處書記、黨組成員蔡淑敏注意到,這是繼黨的十八大、十九大之后,該表述第三次被寫入黨代會報告。國家“十四五”規劃綱要把兒童友好城市建設納入“一老一小”服務項目,并提出了明確要求。《中國兒童發展綱要(2021—2030年)》把建設兒童友好城市和兒童友好社區作為“兒童與環境”領域的主要目標之一。
“兒童友好城市建設是黨中央為讓孩子們成長得更好、切實保障兒童權益而作出的重大決策部署。”蔡淑敏指出,這是一項全局性、戰略性、系統性工作,需要社會各界團結協作,形成各方參與的強大合力。
小區里有成人健身器材,卻沒有兒童玩的滑梯、沙坑;公園里有兒童游樂設施,卻收費不菲;公共廁所干凈整潔,卻沒有兒童夠得著的洗手池……當我們從一米高度看城市的時候,很多城市還存在不足。
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結果顯示,2020年我國0~14歲少兒人口數量為2.53億,占全國總人口的17.95%。盡管數量龐大,但兒童對社區、城市的需求卻一直沒有得到充分滿足,很多城市建設者也沒有習慣聆聽兒童的聲音。
2020 年,新冠肺炎疫情暴發之后,中國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做了一次問卷調查,了解到小區封閉后,由于缺乏兒童活動場地,孩子們非常憋屈。有的小區雖然有兒童活動設施,但孩子們覺得不好玩。
國家衛生健康委人口家庭司司長楊文莊認為,兒童友好與生育友好、人口及家庭發展緊密關聯,優化人口發展戰略,建立生育支持政策體系,降低生育、養育、教育成本,這些決策和指示都關系兒童友好。
在他看來,兒童友好程度標志著社會文明程度。兒童友好行動的持續深入開展承載著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向往,承載著國家促進兒童健康成長的愿景與擔當。
什么樣的城市可以稱為“兒童友好”?對于很多城市來說,這是個新概念。近年來,已經有一些城市開始探索兒童友好城市建設。
“十四五”規劃綱要提出開展100個兒童友好城市示范,加強校外活動場所、社區兒童之家建設和公共空間適兒化改造,完善兒童公共服務設施。
國家發展改革委社會發展司副司長彭福偉介紹,今年6月,第一批國家兒童友好城市建設正式拉開序幕,多地出臺實施一系列的公共政策,推動建設一大批適兒化項目。
2021年9月,國家發改委、國務院婦兒工委辦公室、住建部、全國婦聯等23個部門聯合下發《關于推進兒童友好城市建設的指導意見》,提出我國兒童友好城市建設的主要任務,包括社會政策、公共服務、權利保障、成長空間、發展環境5 個方面的“友好”。
對于建設兒童友好城市,國務院婦兒工委辦公室常務副主任宋文珍提出,必須堅持兒童友好,切實落實兒童優先與兒童權利保護;必須堅持中國特色,彰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制度優勢;必須堅持系統觀念,統籌各項兒童發展政策,使得兒童發展與城市建設有機結合、有機統一,實現兒童公共服務、兒童保護、兒童環境“三駕馬車”并駕齊驅。
在中國兒童中心黨委書記叢中笑看來,兒童友好城市建設是把兒童的視角和兒童優先的理念貫穿到城市建設之中。比如,學徑的建立,孩子上學的路是安全的,便利的,能讓孩子感覺到溫暖和關愛。
“城市本身就是學習的環境,是一個大課堂,城市建設里各個方面都是教材,對孩子有潛移默化的影響。所以,城市建設要精心,要像編排兒童活動、編輯兒童教科書那樣精心設計城市。”叢中笑說。
過去40年,我國城鎮化快速推進。住建部發布的數據顯示,2021年,我國常住人口城鎮化率達到64.72%。
“我國城鎮化已經進入下半場。”中國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院長王凱說,“通過城市更新促進兒童友好,是中國城市發展提質增效的新要求。”
但城市建設有其自身規律,兒童友好理念的嵌入不能一蹴而就。叢中笑指出,兒童友好城市建設由政府推動,但兒童作為一個主體要積極參與其中,并且在參與中享受教育,得到發展,同時帶動全社會行動起來。
楊文莊提出,支持兒童友好城市建設,可以從幾方面舉措出發。一是做好新時代人口工作,優化生育政策,促進家庭和諧幸福、兒童健康成長;二是大力發展普惠托育服務,實施公辦托育服務和普惠托育服務相結合,鼓勵社會力量積極參與;三是建立以家庭為重點的生育支持政策體系;四是營造生育友好的社會環境,弘揚中華民族優良家庭、家教、家風文化傳統。
住建部建筑節能與科技司副司長汪科表示,下一步將從城市、社區、建筑等多層級、多方面推進兒童友好城市建設。創新完善城市建設規劃設計制度機制,完善符合和適應兒童特點的公共設施、空間體系;完善城市設計管理制度,優化適兒化的游憩設施、活動場地、街區環境和綠色空間;完善建筑設計管理制度,推動合理安排功能布局和空間尺度,增強建筑的特色和空間的可識別性、趣味性。同時,將指導各地因地制宜推進實施城市更新行動,促進兒童友好城市建設,讓兒童在城市生活得更安全、更快樂、更幸福。
近日,住建部、民政部發布通知,要求各地探索推進社區適老化、適兒化改造,開展完整社區建設試點,進一步健全完善城市社區服務功能。
“兒童空間的適兒化改造應從細微到整體,由身邊向周邊擴展。”王凱說,要圍繞生活圈,結合街道和社區人口結構特點,按齡按需推進各類空間改造。在實踐中助力孩子們與城市一起成長,從兒童友好走向全齡友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