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民生周刊》記者 于海軍
一棵甘蔗要歷經十幾道工序,才能為消費者奉上一份“甜蜜”。林祥華喜歡用甜蜜之旅形容自己的事業:在奮斗中釀造甜蜜事業,希望這份甜蜜滋養更多人。
林祥華是黑龍江哈爾濱珍旗食品有限公司董事長,作為一名80后,他口中沒有豪言壯語,更多的是踏實做事、低調做人,用匠心打造糖類產品,也因此成為當地小有名氣的勵志典范。
林祥華出生在黑龍江省大興安嶺加格達奇白樺鄉,父母都是農民。他喜歡家鄉紅松的挺拔和堅毅,不服輸,有韌勁。
大學畢業后,林祥華進入北京一家糖類外資企業做銷售。從銷售員到銷售總監,他一邊工作,一邊學習,業績突出。
就在工作風生水起時,積攢了不少工作經驗的林祥華不甘于打工生活,萌生創業想法。2007年底,他離開北京,在哈爾濱市松北區租了幾間平房,創辦珍旗食品有限公司。
創業初期,資金是最大的問題,林祥華用自己存下的幾萬元錢邁出創業第一步,但購置設備就花光了所有積蓄。原料從哪兒來?他就硬著頭皮跟商家賒原料。
為了節省人力成本,林祥華自己裝卸貨物,包括裝修廠房的沙子和水泥都是他一個人背拉肩扛,每一件事都親力親為,“我沒有招聘工人的錢,每一分錢我都得掰成兩半花”。
創業路上,滿是坎坷與艱辛。“晚上睡在冰冷的屋子里,第二天缸里的水都凍成了冰,但我依舊堅持著,只為了實現自己的夢想,我要用匠心筑夢。”林祥華說。
盡管如此,林祥華從沒有打過退堂鼓。“父母年事已高,上學時父母每日為我的學費、生活費發愁的情景常在我腦海中浮現,尤其是父親彎著腰在田里勞作的一幕幕,時常觸動著我的心靈。”林祥華暗暗發誓,一定要讓父母過上好日子,晚年幸福地生活。
產品銷售是林祥華繞不開的一大難題。
作為新的品牌,從包裝設計到產品口感,都沒有達到理想狀態,經銷商和業務員不認可,造成貨物滯銷,資金難以回籠,工人工資無法按時發放,工廠各項工作不能正常運行。每一件事,林祥華都要親自處理,時常夜不能眠。
“和弟弟出去一個月,回來還是沒人打電話訂貨,我們倆一籌莫展。一個冬日的雪夜,弟弟又背上行囊,含著淚對我說,這次如果再銷售不出去,就永遠不回來了。說完,我們倆擁抱著含淚告別。”林祥華回憶。
路要一步步地走,經過一年多的市場調研,林祥華重新優化產品包裝,升級了產品口感,制定新的產品推廣方案,和弟弟到每個市場協助經銷商推銷產品。
功夫不負有心人,經過一段時間的推廣,產品逐漸鋪開,老百姓開始認識他們的新品牌,打開了銷路。
在北京工作期間,林祥華經常全國各地跑食品市場,常看到不法商家生產劣質產品,以次充好。如今,自己創業,心中自然有著一份食品安全責任。
在通向夢想的路途上,每一天林祥華都不平靜,無時無刻不在思索企業的發展。
新的挑戰層出不窮,受限于東北特殊的環境,糖類黏度大、濕度大,生產跟不上,機器很容易被糊死,望著“喘息”著的機器,林祥華感到無奈又無助。
必須想出解決辦法。林祥華日夜苦心鉆研,經過3個月的潛心研究、反復試驗,終于研發出烘干設備,解決了問題。
然而,包裝又成了問題,人工包裝一天一個工人最多只能包30包,而且手都腫了。林祥華痛下決心,改造灌裝生產線。他研發了一套自動化灌裝生產線。
可以說,林祥華在東北糖類企業中實現了3個首創:做功能紅糖第一家、獨立包裝紅糖第一家、原汁紅糖第一家。
林祥華坦言,面對重重困難,自己從來沒有氣餒過,把最美的青春寫進了詩行,為奮斗的青春渲染最美的底色,用智慧灌注匠心。
在林祥華眼里,企業必須擁有工匠精神、創新精神。他時刻告誡自己,要在糖業領域嶄露頭角,在車間出彩,讓產品銷往全國甚至世界。
十年磨劍,勇于創新。如今,林祥華終于在糖業領域有了一席之地,可謂苦盡甘來。公司在廣西柳州、玉溪建立了原糖基地,確保原材料安全、有機。在原有塊糖、條狀包裝糖的基礎上生產原汁紅糖。
每天,林祥華不是在車間,就是在原材料檢驗現場,只為這份甜蜜的事業,只為給社會奉獻更多安全食品。
林祥華一直堅信,幸福生活是奮斗出來的。他眼中的“奮斗”,是為實現目標而不懈努力的執著。他就是帶著這個目標而奮斗到今日,將一個“小作坊”發展成如今的現代化企業。
創業那天,林祥華給自己定了一個目標:打造東北最大的糖企。他覺得,有一種精神感染著他,鞭策著他,讓他在最艱難的時刻,堅守一份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