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煒

2022年10月8日,一輛卡車在連接克里米亞和俄羅斯的刻赤海峽大橋爆炸起火
當地時間10月8日晨,連接克里米亞地區刻赤自由市與塔曼半島的唯一陸上通路、歐洲最長橋—刻赤海峽大橋(克里米亞大橋)的公路橋上,響起巨大的爆炸聲,部分橋體坍塌入海。爆破碎片擊中了與公路橋平行的鐵路橋上的油罐列車。油罐旋即燃起熊熊大火,鐵路橋在高溫炙烤下,產生了肉眼可見的橋體變形。
10月12日,俄方公布調查結果,稱爆炸事件為烏軍事情報局策劃的恐怖襲擊。此前,烏方曾在多個場合宣稱刻赤海峽大橋非法,是烏軍擬對克里米亞打擊的“頭號目標”。但此次爆炸發生后,烏方否認俄方的指控,大橋爆炸事件陷入了“羅生門”狀態。
作為現代工業的代表性產物,架設在深谷、激流或者海峽上的大型橋梁,戰略交通意義明顯。以成熟技術制造的大型橋梁,橋身主要受力構件由高強度鋼材組成,橋墩由高標號混凝土澆筑而成,極其堅固。若不能精確命中橋體承力點或徹底破壞橋墩,守方對橋梁進行緊急修復并不困難—舟橋部隊可在短時間內架設主梁、敷設鐵軌,恢復橋梁輸送能力。
另一邊,攻方軍隊如何有效率地摧毀橋梁,成為檢驗其軍事水平的重要依據。現代戰爭中,圍繞重要橋梁發生的激烈攻防戰,比比皆是。
1941年12月,日軍入侵東南亞,陸續占領泰國、馬來亞、緬甸、菲律賓等國的大片土地。次年,由于馬六甲海峽航道頻遭盟軍潛艇襲擾,日軍決定在緬甸丹彪扎亞至泰國北碧府間修筑一條鐵路,開辟路上補給線。
泰緬鐵路開工于1942年6月,其施工人員包括日軍工兵、盟軍戰俘及多國民夫。由于施工人員的死亡率在30%左右,泰緬鐵路也被稱為“死亡鐵路”。
摘得1958年奧斯卡最佳影片桂冠的經典影片《桂河大橋》,讓全世界了解了“死亡鐵路”的故事。雖然《桂河大橋》的劇情為編劇虛構,但泰緬鐵路線上的炸橋作戰卻是真實發生的。在作戰中擔綱主力的并非盟軍戰俘,而是隸屬于盟軍第10航空軍的第七轟炸大隊。
由于日軍在英帕爾會戰中慘敗,為配合盟軍向緬甸本土的大舉反攻,由B-24“解放者”重型轟炸機組成的第七轟炸大隊,在1944年底對泰緬鐵路上的橋梁進行了密集轟炸。
根據1943年的數據,盟軍進行對橋轟炸時,主要于中高空投彈,而在橋梁附近水中爆炸的“近失彈”,對橋梁的破壞微乎其微—取得1次對橋體的直接命中,需要出動81架次戰機,效率極低。
攻方軍隊如何有效率地摧毀橋梁,成為檢驗其軍事水平的重要依據。

《桂河大橋》劇照
第七轟炸大隊被迫采用中低空轟炸的方式,來保證轟炸精度。飛行員們在守軍較為懈怠的黃昏時起飛,于日落前到達目標上空,在300英尺左右高度突襲投彈。位于泰國程逸府的班德拉橋及緬甸境內的比林鐵路橋,均被此戰術炸毀。
低空投彈意味著更高的風險。在轟炸泰國難河上的一座鐵路橋時,一架在300英尺高度投彈的轟炸機被日軍防空火力擊落,機組人員全部犧牲。
為第七轟炸大隊帶來最大困難的,就是《桂河大橋》電影中大橋的原型:277號橋。各轟炸中隊在多次任務中,曾嘗試以各飛行高度向其投下如雨的炸彈,但每次煙霧散去后,277號橋依然屹立在原地。最終解決該橋的,是盟軍新研發的VB-1制導炸彈。
VB-1裝了穩定陀螺儀,投下后可以由投彈手通過無線電引導的方式,小范圍調整彈著點,在針對公路、橋梁等狹長目標的轟炸任務中屢建奇功。
泰緬戰場上近500枚VB-1制導炸彈,取得了炸毀27座橋梁的驕人戰績。

VB-1制導炸彈以及它的控制器
1945年2月13日,第九中隊及第493中隊的10架B-24,對著277號橋輪流投下單枚重達1000磅的VB-1。一陣巨響過后,“死亡鐵路”上最堅固橋梁的殘骸,終于緩緩顯現在硝煙中。至二戰結束,泰緬戰場上近500枚VB-1制導炸彈,取得了炸毀27座橋梁的驕人戰績。
1944年6月6日,盟軍沖上諾曼底海灘,開辟了歐洲西線戰場,對德軍進行全面反攻。盟軍高層在勝利的鼓舞下,同意了蒙哥馬利元帥提出的激進軍事計劃“市場花園行動”。
該行動內容為:以英國陸軍30軍,配合盟軍3.5萬人的空降部隊,占領荷蘭境內瓦爾河(萊茵河支流)、萊茵河等河流上的幾座重要橋梁,并建立前沿陣地,便于盟軍主力自荷蘭攻入德國本土,占領重工業區。
這個人類歷史上最大規模空降作戰的其中一個關鍵戰略目標,就是位于荷蘭東部城市奈梅亨的兩座大橋。早在1879年,橫跨瓦爾河的奈梅亨鐵路橋,就成為了荷蘭重要的商業通道。1936年,歐洲最大的單孔橋奈梅亨公路橋也建成通車,可惜的是,這座橋梁只正常運行了4年時間。
1940年5月,德軍入侵荷蘭。對大橋結構最了解的本地工程師們,懷著沉痛的心情在橋梁各處放置炸藥,親手將兩座大橋炸毀,阻滯了德軍的進攻。但在荷蘭全境被德軍占領之后,荷蘭工程師們被迫重建大橋。1943年,奈梅亨大橋重新通車,德國本土物資通過大橋源源不斷輸送至前線。
“市場花園行動”中,負責攻取奈梅亨大橋的是82空降師。他們采取高空跳傘的方式空降著陸,但由于情報錯誤,空降過程中遭到了德軍地面部隊的猛烈攻擊。到達奈梅亨前,82空降師已重度減員。德國守軍發現盟軍后,第一時間在橋上裝置了炸藥,隨時做好炸橋準備。

電影《遙遠的橋》劇照,該片講述了“市場花園行動”的情節

sKNbeFDtqWxS0UOCpIucsocJ4wOIKBDTRRXvBbQuqF0=荷蘭奈梅亨大橋周邊被炸毀的房屋(后期上色圖片)
由于缺乏重型裝備,盟軍對大橋發動的多次進攻均被擊退,于是盟軍采取用煙幕彈掩護,精銳部隊以沖鋒舟渡河奪橋的戰術。在損失半數船只后,僅存的士兵們成功構筑了小型灘頭陣地,依靠此陣地,盟軍終于取得了大橋爭奪戰的勝利,暫時挫敗了德軍的炸橋計劃。
由于“市場花園行動”最終失敗,盟軍未能提前結束戰爭。幾天后,奈梅亨鐵路橋被德軍蛙人部隊引爆橋墩上的炸藥炸毀。直到1945年3月,盟軍才得以再次推進到萊茵河畔。
在東西兩線遭受慘重失敗后,德軍退回本土負隅頑抗,并依托萊茵河構筑防線。為此,德軍炸毀了萊茵河上的大部分橋梁。但百密一疏,位于雷馬根鎮的魯登道夫大橋,依然處在近乎不設防的狀態。
1945年3月7日,盟軍的先頭部隊27裝甲步兵營接近了雷馬根。由于守軍兵力嚴重不足,臨時接手魯登道夫大橋防務的謝勒少校自過橋的敗軍口中得知,盟軍部隊在后銜尾追擊。
于是,他命令部下緊急搜集炸藥,并提前在大橋結構薄弱處設置引爆管線、放置金屬箱(炸藥容器),做好炸橋準備。
在謝勒少校搜集炸藥的同時,盟軍指揮官發現魯登道夫大橋完好,于是加快了部隊行進速度。由于物資短缺,到當日中午,謝勒少校只獲得了預期數目一半的民用炸藥,而上級承諾的援軍,和預計通過的運輸HS-293空中魚雷發射架的防空團遲遲未到。在發現道路上行駛而來的盟軍謝爾曼坦克后,謝勒少校決定封閉大橋,立刻爆破。
首次引爆后,橋面被炸出一個長約30英尺、深約10英尺的缺口,暫時切斷了坦克的行進路線。當謝勒少校命令繼續爆破時,引爆電路出現故障,無法立刻引爆。
雖然德軍出動敢死隊手動起爆,但在爆炸與硝煙過后,由于民用炸藥威力不足,大橋橋體雖有一定損壞,但主結構仍巋然不動,隨后大橋被盟軍部隊迅速占領。次日,裝甲部隊駛過橋面,在被緊急修復的魯登道夫大橋上,建立了盟軍的第一座萊茵河東岸陣地。
由于舟橋部隊的遲到,魯登道夫大橋西側交通極度擁堵,德軍也針對大橋發起了反攻。盟軍搭建浮橋緩解交通壓力的計劃流產,他們從大橋的進攻方轉為了防御方。
在最高統帥部下令不惜代價摧毀大橋后,德軍開展了猛烈的攻勢,出動了JU-87“斯圖卡”俯沖轟炸機攻擊大橋。它們在梅塞施密特-109s、梅塞施密特-262等戰斗機的掩護下,對大橋和浮橋進行了猛烈轟炸,但收效甚微,反而飛機在盟軍防空火力網的攻擊下損失慘重。

1945年3月,美軍據守德國魯登道夫大橋(后期上色圖片)
空襲受阻后,德軍出動蛙人部隊試圖炸毀浮橋,但在亮如白晝的探照燈下,蛙人并未成功引爆炸彈。此后,“卡爾”臼炮、V-1飛彈及V-2火箭也加入圍攻大橋的行列,但它們射擊精度較低,未對大橋形成威脅。
在魯登道夫大橋被盟軍占領的10天后,由于德軍最初的爆破使大橋結構受到影響,在6個師近3萬名士兵及大量重裝備通過后,因嚴重超載導致結構變形的大橋于3月17日坍塌,完成了自己的歷史使命。
在多日的持續攻擊中,“海馬斯”未能徹底摧毀安東諾夫大橋。
隨著軍事科技的不斷發展,低空轟炸或蛙人引爆等攻擊橋梁的方式,逐漸退出了歷史舞臺。取而代之的是以精確制導的導彈、炮彈等武器,對目標大橋進行定制殺傷。此次俄烏沖突中,目前由俄軍占領的安東諾夫大橋,便經受了精確制導武器的考驗。
橫跨第聶伯河下游的安東諾夫大橋,是赫爾松州物資運輸線上的重要橋梁。在烏軍開始反攻赫爾松后,限制安東諾夫大橋的物資輸送,是烏軍重要的戰術課題。俄軍也在大橋附近布置了S-300防空導彈系統,防備烏軍的空襲。
針對俄軍的防御,7月22日起,烏軍祭出了在反攻中打出赫赫威名的M-142“海馬斯”多管火箭炮系統,對大橋進行攻擊。雖然S-300及時對火箭彈進行了攔截,但仍有火箭彈擊中大橋,將多處橋面擊穿。
盡管在多日的持續攻擊中,“海馬斯”未能徹底摧毀安東諾夫大橋,但被設計用來攔截導彈等更大目標的俄S-300防空系統,在火箭彈的襲擊下疲態盡顯。
在刻赤海峽大橋發生爆炸后,俄軍發射導彈對烏克蘭境內的以電力設施為主的數十個目標進行報復性打擊,造成一定傷亡。在嚴酷的冬季到來前,兩軍均提高了對對方實控區基礎設施攻擊的等級,這種無差別攻擊不但會削弱對方的軍事能力,也會極大影響實控區內普通居民的生活水平,并不符合人道主義原則。
“濁酒一杯家萬里,燕然未勒歸無計。”希望俄烏雙方盡快擱置爭端,達成共識,回到談判桌前解決問題,在冬季到來之前結束沖突。
責任編輯吳陽煜 wyy@nfcmag.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