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格楊 王成艷

農業專業合作社作為新時代的農業經營主體,其在國家政策的導向下,依法享有國家政策紅利,不斷增強發展實力,引領農民步入農業市場中,提高生產收益,為農業現代化發展注入動力。國家為農業專業合作社出臺了不少減免優惠稅收的政策,本文從增值稅、營業稅、所得稅等角度分析了合作社享有的稅收優惠政策,提出了當前稅收優惠政策存在的問題,并提出了有助于增強稅收優惠政策可行性的完善措施,以此來確保農業專業合作社得到有效幫扶,更好地服務于農業經濟發展。
鄉村振興戰略推進過程中,農業專業合作社發揮了重大作用,其兼具社會功能與經濟功能,不只是農民互助經濟組織,同時還扮演著農業經營主體的重要角色,其社會功能體現在能夠帶動小型農戶實現共同富裕。為了支持農業專業合作社運行,應從稅收優化、金融支持、財政扶持以及產業政策傾斜等方面對其進行有效扶持。現從稅收的角度探討應如何支持農業專業合作社發展。
一、農業專業合作社稅收優惠政策分析
(一)增值稅
農民專業合作社在對成員以生產的方式提供的農業產品進行銷售時,可將其等同于農業生產主體自產的農業產品,以此對增值稅采取免收政策。一般納稅人若從合作社處采購免稅類農產品,可依照9%的增值稅扣除率,來抵扣相應的進項稅額。合作社在向社員銷售農業生產中所用的農機、農藥、化肥、種苗、種子以及農膜時,可免除征收增值稅。
(二)企業所得稅
按照《企業所得稅法》的相關規定,企業在從事漁業、牧業、林業以及農業項目時的所得,可減征或者免征企業所得稅。合作社可享有一般企業的所得稅減免政策。若合作社能夠被有效認定為國家重點龍頭企業,可享有暫免征收農林產品初步加工、養殖業、種植業方面的所得稅的優惠政策。
(三)印花稅
合作社社員與農業專業合作社簽訂農業生產資料、農產品賒銷合同后,可對印花稅實施免征政策。
除了上述幾個稅種之外,農業專業合作社還享有契稅、耕地占用稅、房產稅、車輛購置稅、車船稅以及關稅等方面的稅收優惠政策。
二、農業專業合作社稅收優惠中面臨的主要問題
(一)操作性有待增強
當前涉農稅收優化制度與政策對于農業專業合作社的相關規定還有完善空間,對其的引導、指導以及支持力度亟需增強。合作社是具有互助性質的經濟組織,社中成員本身仍舊具有較為獨立化的市場地位,因此合作社成員能夠享有稅收方面的優惠待遇,而合作社自身是否能夠享受尚不明確。若直接按照涉農企業的優惠政策實施,合作社可以享有的優惠政策范圍會受到限制。因此應進一步細化稅收優惠條款,明確優惠范圍,以此確保合作社能夠切實獲得政策扶持。
(二)重點不夠突出
盡管國家為農民提供稅收、財政、金融方面的支持,如取消農業稅,但是實際的農業生產、經營活動中,生產與經營主體仍舊需要承擔各類稅費帶來的稅務壓力。當前農業生產資料價格不斷上漲,且漲幅相對比較大,稅收惠農的力度有待加強,重點也需要得到進一步突出。生產資料企業的經營主體可借助物價上漲這一市場現象,將負擔向農業生產者轉移,導致農業稅收優惠給農民帶去的好處遭受到一定程度的抵消,影響了農民收入。因此在制定與實施稅收優惠政策時,應當充分考慮市場背景與農民的需求。
(三)管理問題帶來的阻礙
部分農業專業合作社的內部管理水平較低,尤其是財務管理方面的工作,核算未落實到位,缺少專門的成員賬戶,與個人、其他單位進行的經濟業務未能夠進行單獨核算,賬務處理得相對混亂,應稅、免稅類項目核算體系不清晰。其他財務問題還包括發票管理效果不佳、發票未能夠規范使用、收購發票不統一等,以此導致未能夠充分享有應有的稅收優惠。所以合作社本身也要解決管理層面的問題。
三、農業專業合作社稅收優惠完善措施
(一)增強稅收優惠的操作性
1.完善稅收優惠的條款
為了增強稅收優惠的可行性與可操作性,更有效地支持農業專業合作社發展。首先應在現有法規制度的基礎上,對于稅收優惠相關的基本條款進行增設,使稅收優惠能夠實現有據可循。在完善與健全合作社的稅收優惠法規體系時,應注重稅收法規的扶持作用,以扶持合作社為基本的立法宗旨,以此在法規機制健全活動中始終堅持正確的價值取向。為合作社提供稅收優惠的最終目的是促進合作社壯大、發展,進而帶動農村經濟水平提升,實現振興目標,解決“三農”問題。在調整與合作社相關的稅收優惠對應的具體條件下,應著重關注財務報告是否符合準確與真實的要求,業務范圍、成員是否達到相應標準,合作社是否進行依法登記等方面。同時還要對合作社在享受國家予以的稅收優惠時應當承擔的責任進行界定,并且明確取消的條件,比如稅收優惠法規出現變動或者合作社的虛假開具發票、虛假報告內部財務信息等違規行為。以此在扶持合作社的基礎上,對其進行必要的約束。
2.對優惠享受范圍與主體進行細化
針對稅收優惠主體進行細化。首先,應關注農業合作社的開設目的,合作社應當以幫扶處于弱勢地位的農民為基本建設目的,幫助農民減輕生產壓力,擴大經濟收入,參與市場競爭。若合作社的開設目的偏向營利,應將其認定成營利法人,不應納入合作社的稅收扶持范圍。其次,還要關注合作社的成員組成。合作社中的農民成員所占比例應超過80%,若成員中企業的占比過高或者企業居于主導地位,其往往具備強大的競爭實力,再給予稅收優惠,就會破壞市場公平。從業務角度切入,成員之間進行的非營利類內部交易應為主要交易,若合作社的主要業務為對外開展的具有營利性質的交易,其也不應在稅收優惠享受范圍之中。從分配角度分析,合作社產生的收益應在成員之間得到公平分配,若未做到這一點,合作社的惠民作用將被削弱,應向侵占合作社利益的成員征收相應稅款并進行追責。
針對享有稅收優惠的合作社業務進行細化。現代化農業專業合作社開展的業務與過去不同,具有擴張性與專業化的特點,業務范圍比較廣,除了農業之外,還涉及服務業、商業等領域,也有的合作社嘗試組建農技培訓班或者物流運輸團隊。因此在實施稅收優惠時應針對合作社業務性質來做好業務范圍認定工作。合作社成員之間的交易應在稅收優惠的范圍之內,以此凸顯出對于公平價值的精準追求,保障作為成員的農業生產者的利益;若合作對象為成員之外的經營主體,需要對業務的效果與目的進行深入考察,而后才能夠確定是否有資格享受優惠。合作社業務中的實際交易額往往不大,當出現交易額過大的業務時,稅務機關應當對其加以關注,掌握交易過程信息,確定是否存在違規行為。
(二)突出稅收優惠的重點
1.加大優惠力度
可進一步擴大合作社能夠享受優惠待遇的稅種。部分地區對合作社免征部分城鎮土地使用稅與房產稅,以此降低合作社的實際經營用房的成本;對于貧困縣中的農村信用社,采取定期免征企業所得稅的扶持舉措,其余地區職工的微利型農村信用社可依照微利企業,以低稅率的方式征收所得稅。地方政府在關注合作社發展問題時,應結合地方農業經濟發展情況,為合作社提供更為優惠且具體的扶持性政策,有的地區采用較為靈活的方式來對增值稅進行抵扣,使合作社中的普通發票效力和增值稅發票一致,還可將增值稅稅種的優惠范圍擴大,如果合作社銷售的成員之外主體提供的農產品低于社內資產農產品總額,可將其等同于農戶的自產自銷。若合作社為農村提供保潔服務、污水處理以及垃圾處理時獲得勞動收入,可免征其城建稅、教育附加費。有地區出臺政策對于合作社免征其稅務登記證形成的工本費。
除了上述加大稅收優惠力度的舉措之外,還可對合作社的納稅申報期限進行靈活核定,比如結合合作社的具體生產情況,針對臨時性以及季節性產銷行為、經常性與不間斷性的產銷行為進行區分,依照稅法制度要求來確定申報納稅的合理期限。同時地稅、國稅部門應為區域范圍內的農業專業合作社提供針對性、指導性、專業性的稅務指導,為合作社提供專門的涉稅咨詢渠道,使合作社能夠明確稅收減免工作相關的辦理程序、需要提供的具體資料等信息,引導合作社正確辦理優惠減稅的手續,提高惠民、惠農服務質量。
2.并行間接稅收優惠與直接稅收優惠
對現有合作社稅收優惠舉措進行豐富時,不僅僅要采取直接化的優惠政策,同時還可將間接化的優惠舉措加入到納稅優化體系中。若只采取直接性的優惠政策,雖然能夠實現對合作的稅收鼓勵,但是會影響到財政收入,稅收激勵能夠發揮的作用也較為有限。而間接稅收優惠舉措起到的激勵作用更加持久,同時對于國家財政收入可形成一定的保障作用,但是會導致合作社稅收征管工作復雜化。因此可遵循揚長避短的原則,將間接、直接的優惠方式結合運用。在減免稅額的基礎上,可納入其他形式的直接化優惠舉措,包括合作社產生在將盈利收入運用到再生產環節時,可享有一定的抵免稅款優惠;當合作社的盈利收入水平提升幅度較大時,可運用這一年較為豐厚的盈利來抵消以往的虧損,或者合作社在開展國家鼓勵并支持的、有益于鄉村振興戰略的經濟活動時,可部分或者全部退回其實際承擔或者已經繳納的稅款。
應充分運用間接優惠舉措。比如,如果合作社在生產經營期間經受了自然災害,可允許其對當期稅款進行分期繳納或者延期繳納,以此來減輕合作社因生產風險而遭受的經濟壓力;在專業合作社建設初期,可對其持有的大型農業機械設備的計提折舊比例進行適當提高。
(三)優化稅收與財務管理體系
1.構建完備的登記申報以及審核監管程序
為了使農業專業合作社可以切實地享有各類稅收優惠,應完善稅務優惠登記與申報程序,確保合作社能夠在完成登記后及時獲取相應的資格。結合合作社的運營情況為其提供專門的稅務登記表格,設置合理的登記審核項目,確保能夠明確登記者的免稅原因與免稅項目所屬類型;適當簡化申報程序,為合作社以及農業生產者提供便捷化的服務;調整申報期限時,應當對合作社所處的具體地理位置與生產經營狀況等客觀情況進行充分考慮。稅務機關對稅務優惠資格展開核定之前,應當先利用大數據以及實地考察等多種方式,對核定對象實施必要的檢查,掌握所需的材料與證據,完成分析后再確定其是否處于稅收優惠范圍內。
基于嚴厲查處與打擊騙稅、逃稅與偷稅等合作社存在的違規涉稅行為,稅務機關應當通過稅務稽查與日常監督來開展對合作社的外部監管工作,經常性地對合作社的稅負狀況、申報狀況、財務狀況以及生產經營情況進行檢查,及時發現合作社的管理問題,并督促其在限定期限范圍內實施整改。在監管環節中,重點檢查合作社的發票管理、財務核算等情況。稅務機關應當與農業農村部門、市場監管部門進行有效對接,從而全面獲取合作社的各種數據,及時清理處于注銷狀態的合作社,對于未完成登記程序的合作社情況展開核實并補錄信息,實現對正常進行經營活動的合作社的有效涉稅監管。
2.提高合作社管理水平
農業專業合作社自身也要為爭取獲得稅收優惠資格而付諸努力,其應以內部管理工作為切入點,提高財務管理水平。合作社應按照國家頒布的合作社相關法規,健全與完善財務管理制度,并嚴格執行制度,規范開展資金管理、資產管理、各類費用管理、盈余分配管理以及財務清算等工作。合作社內部應形成良好的學習氛圍,通過組織與參與財務相關知識培訓活動來使財務人員提高會計核算以及賬務處理水平,從而擺脫混亂的財務管理現狀,推進內部財務信息化建設,提高核算效率與精準化程度,尤其要做好收入管理,做到及時結算,嚴禁出現挪用、擠占、截留以及隱瞞等情況,規范發票開具流程,落實納稅籌劃工作,增強對稅收優惠等國家扶持舉措的有效利用,規避稅務風險,保障合規經營。合作社中的財會人員與法定代表人還應積極了解與合作社相關的政策以及法規調整、更新情況。納稅機關等除了要履行監管職責之外,還應做好稅收優惠等涉稅事項的宣傳工作,可利用微信公眾號、短信、短視頻等多種渠道,擴大宣傳范圍,做好對合作社成員的指導工作,引導合作社正確應對納稅任務。
結 語
稅收優惠在農業專業合作社發展過程中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制定稅收優惠政策與制度時應遵循法定原則、比例原則與中性原則。面對當前稅收優惠機制中的不足,應以合作社的實際發展情況,細化稅收優惠相關的法規條例,確定合理的優惠判定標準,清晰界定享有稅收優惠的經濟業務范圍,實現對直接優惠舉措與間接優惠舉措的有機融合,同時還要加強對合作社的涉稅監管力度,并督促與引導合作社提高財務管理工作的標準化水平。
(作者單位:濱州職業學院)
本文為濱州市2022年度社會科學規劃課題《濱州市農民專業合作社財務管理規范化問題研究》(編號:22-SKGH-079)階段性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