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世紀晚期,《西游記》故事跟隨廣東、福建移民進入東南亞諸國。在以《西游記》故事為藍本的潮州戲曲里,孫悟空往往被視作危難時可以提供庇佑的神靈。這種信仰在泰國、馬來西亞、柬埔寨、越南等國也可以看到。
1895年,上海華北捷報社出版了塞謬爾·伍德布里奇翻譯的小冊子《金角龍王 皇帝游地府》,這可能是《西游記》文本最早的西文譯作。真正將《西游記》帶到西方的,是美國著名漢學家亞瑟·韋利的譯本——《猴子:中國民間小說》。該譯本在1942年出版,篇幅約為原著的三分之一。
之后,西方各國紛紛對該譯本進行轉譯,均以“猴”或“猴王”為題。這或許與西方文化傳統有關:這只神通廣大、智勇雙全的猴子,很容易得到個人英雄主義的讀解,在西方能激起強烈的共鳴。正如韋利在序言中所說:“書中主角‘猴’是無可匹敵的,它是荒誕與美的結合。”
如果說有哪個國家熱愛《西游記》僅次于中國,那一定是日本。早在奈良時代,日本的知識分子就流行傳抄《大唐西域記》。
2007年6月,華裔導演陳士爭執導的現代歌劇《猴子:西游記》在英國曼徹斯特皇宮劇院首演,這也是《西游記》首次被改編為歌劇。2001年美國全國廣播公司制作的《猴王》,講述一個名叫尼克的美國學者拯救世界的故事。這些改編不可避免融入新的文化,這在社會學里被稱之為“文化轉移”。
(摘自《今日中國》 王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