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熱氣騰騰的扁肉、醬香四溢的拌面、皮薄汁多的蒸餃……憑著一款款接地氣的美食,福建省三明市沙縣人走南闖北,叫響了小吃品牌,也做大了強農富民產業。
沙縣小吃過去以小而散的“夫妻店”形式為主,經營模式相對傳統、粗放。而如今,政府、銀行、企業等多方合作幫助小吃店進行數字化升級,為小吃店經營發展注入新動力。
“數字化這把‘火’讓門店生意越來越旺。”沙縣金冀餐飲管理有限公司有關負責人賴大川說,“收銀臺的小小變化,就讓門店管理水平大大提升。”
?賴大川舉例,公司在河北石家莊市經營管理著數十家沙縣小吃門店,應用收銀結算系統數字化終端,把一筆筆不起眼的交易數據匯聚起來,“聚”出了價值。
?“比如,交易數據能夠為改進產品和服務提供幫助。”賴大川說,通過收銀結算系統的數據統計,他關注到拌面銷量不夠理想。招牌美食為何遇冷?“經過一番了解,拌面容易坨掉是主要原因。”賴大川說,沙縣拌面傳統吃法講究邊拌邊吃,而在北方城市,為迎合消費者飲食習慣,門店多把濃稠的花生醬和面一股腦拌好,面容易坨,影響口感。
?找準癥結,對癥下“藥”——先嘗試把花生醬調稀一點,可稀釋過的醬料讓一些消費者覺得品質下降;又在面里加入少許高湯,面不坨了,還添了湯的鮮香,銷售額噌噌上漲。
?通過數字化手段分析沙縣小吃門店運行狀態,既能提升門店經營水平,也能為沙縣小吃產品創新和菜品標準化建設提供數據支撐,倒逼供應商嚴把食品安全關、品質關,對提升整個產業鏈供應鏈水平發揮了積極作用。
(摘自《人民日報》1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