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張蘭蘭

開弓沒有回頭箭。知道我參加全市第八批下派幫扶工作的親友,無一例外地說出這樣一句話:農村工作苦啊,工作起來沒個周六周日,忙起來一天三頓飯都沒正點吃。現在正值酷暑,鄉下蚊子、蟲子還多,有你受罪的!我一一回應他們的關切:既然決定了,于公于私、于情于理都不能退縮,只能大步向前走。有困難可以克服,只要動腦筋,辦法總比困難多。
公車自市政府大院出發,一路向南,疾馳在105國道上。車窗外驕陽似火,田野里只剩下了麥茬,打好捆的麥秸像圓乎乎肉墩墩的金色石碾,三三兩兩地堆放在田間地頭。往日到縣區工作調研時,我最喜歡欣賞車窗外四季的風景。吁口氣,打開車窗,熱浪撲面而來,我才知道,我的心還是慌的。雖然下了決心,但面對未知的未來,我真的準備好了嗎?
我真的準備好了嗎?早在接到下派通知之前,我就數次想象過駐村的工作狀態,早早地把衣柜里的裙子掛到了角落處,翻出了輕便的T恤衫與牛仔褲;高跟鞋也擦得干干凈凈放到了鞋柜里,拿出幾雙舒服的平底鞋與輕便的運動鞋放在門口,隨時待命、一蹬就走。從現在開始,一切裝束要以樸素干凈為主,既要得體舒適,又要方便隨時走村入戶……但這些準備似乎又遠遠不夠。從未在基層工作過的我,將要面對與機關工作不同的節奏,面對各種各樣的基層群眾,面對鞏固脫貧攻堅與鄉村振興有效銜接這一項新的工作任務,我該以什么樣的狀態適應與往日不同的節奏?該怎么著手開展工作呢?
一個小時之后,車子拐進了淝河鎮政府院內。早就在辦公室等候的鎮黨委馮新書記熱情地介紹了淝河鎮與李腰村的基本情況。與另外兩名隊員會合后,我們馬不停蹄地趕往李腰村。出淝河鎮政府,車子一路向東行駛,轉彎到向南的鄉村公路不多久,過了一個小橋,便看到一幢三層的黃樓矗立在那片黃色與綠色相間的田野上,小樓的頂部赫然顯示著“李腰村黨群服務中心”9個鮮紅的大字。
“這里就是你今后工作生活的地方了,好好補上基層這一課。我們婦聯的干部到哪里都能干好工作。‘單位娘家’是你堅強的后盾!”下了車,送我過來的徐麗主席微笑著給我打氣。站在村部寬敞的院子里,抬頭看著村部樓上的那幾個鮮艷紅字,我沉甸甸的心似乎逐漸化開了。
既來之,則安之。這總是一種新生活的開始!除了從心理上已經做好了吃苦的準備之外,我在物質上更是沒有過多奢求。幾個村干部七手八腳地把我的物品搬上了二樓,大家一起擦桌子、拖地……看到他們臉上的汗珠與真誠的微笑,我于心不忍。這就是我今后工作的戰友啊!他們那么樸實真誠。“剩下的細碎活兒,我自己來就好了,謝謝你們啊!”我不忍他們再勞累。他們拎著水桶和拖把一邊下樓一邊說:“你別客氣,張書記,今后我們都是一家人,有什么手底下缺的生活用品,你盡管說。”張勇書記接過話說:“你們拋家舍院地從城里來支援我們村的工作,應該是我們感謝你們才對。”
一番收拾后,看著我宿舍內干凈的白墻、素雅的家具,一種“極簡”主義生活方式逐漸打開。鋪開臺布裝飾好書桌之后,環顧自己未來工作生活的這間小屋,我忽然有一種回歸單身生活的竊喜。沒有想到,踏出校門20多年后,我再次住進了單身宿舍,這種感覺仿佛是經歷了漫長梅雨季節的陰冷潮濕之后,抬頭看到天空中烏云散去,陽光從云團中直射下來,照耀到臉上,讓人不禁嘴角上揚。把紙箱里的書籍擺到靠墻的書桌上之后,我拿出一個新的筆記本,寫下第一行字:
6月10日,晴,李腰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