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張蘭蘭

曬透的玉米棒裝在鐵絲圍成的圓柱網里
風載著秋陽,掀動黃澄澄的田園。
收割機開走過后,留下地上一排排整齊的玉米秸稈,伸手一摸,溫溫的,那金黃色的秸稈帶著成熟的溫度,完成了它供應玉米生長的使命。
自9月中下旬以來,玉米便進入了收割期。走訪歸來,在鄉間田野中走一走,李腰村的風景像極了荷蘭印象派畫家梵高的《田野》油畫組圖。褐色、金黃色、翠綠色、天藍色,各種色彩構成了一幅氣氛濃郁、構圖飽滿的豐收主題油畫。遙望那片金色的玉米地,仰面深吸一口滿含谷香的空氣,頓覺神清氣爽。
在咱們北方的平原鄉村中,大部分農民都種植小麥、大豆、玉米等農作物。收完麥子種豆子,或是收完麥子種玉米,更有俗語“麥茬豆、豆茬麥”之說。這樣一來,一年之中便有兩季收割季,收割過后自然產生了秸稈。
秸稈,在古代稱之為藁,又稱禾稈草。人們習慣將小麥、玉米的秸稈曬干儲藏,既可當作柴火用,也可以鋪墊家禽圈;沒有蓋磚瓦房、樓房之前,秸稈還可以用來鋪墊屋頂和墻壁。
收割后的秸稈合理回收利用,禁止群眾焚燒成了近年來農村的重要工作。9月23日上午,淝河鎮召開秸稈禁燒部署工作會議之后,駐村工作隊當天下午就召開了李腰村全體村“兩委”工作會議進行傳達安排。村干部簽訂了禁燒承諾書,依托村網格化管理服務體系,通過微信工作群、“村村通”廣播、張貼標語等方式,在全村設置5個秸稈禁燒指揮棚,實行24小時駐守、值班、巡查;還成立了應急服務隊,做到及時發現火點、隨時聯絡調度、及時應對處理。在巡邏中,我們駐村工作隊隨著村包點干部查看每個村莊、田塊的玉米收割情況,結果令人欣慰。多年來,在各級黨委、政府的宣傳號召與村“兩委”干部的多措并舉中,群眾早已形成了牢固的“禁燒”意識,沒有人再去點火焚燒。
不得不說,如今的農民真的是享了農業科技化的福。一輛輛玉米收割機忙碌地活躍在田中,橫平豎直地開過之后,一個個脫皮后的金色玉米棒兒便被自動精準地投入機器后面的鐵箱之中。統一收割后,打捆機再進行規范式操作,把矗立在田野中的玉米秸稈打成“秸稈磙子”。放眼望去,一個個、一堆堆金燦燦、胖乎乎的“秸稈磙子”憨厚可愛。它們會被統一輸送到工藝廠,編織成水果籃、托盤、坐墊、床墊、座椅等工藝品、家用品,或者是用于生產秸稈生物飼料、秸稈有機肥,還有的用于秸稈發電、秸稈造紙……
收割后的玉米棒兒被堆放在平坦開闊的廣場上接受秋陽的照射。看到兩位農家大嫂熟練地揮舞著鐵鏟和木锨,在廣場上翻攤著玉米棒兒,那架勢似乎很輕便,姿態亦是靈巧,我也躍躍欲試。一位大嫂微笑著遞給我一個木锨,我接過木锨,把它伸到玉米堆中,使足力氣,連鏟帶拖地鏟出了五六個玉米棒兒,攤到身后的空地處。那位大嫂偷笑著瞄了我一眼,說從玉米堆上面往下扒,那樣輕省一些。大嫂言之有理,我聽從大嫂的建議,果然效率高多了。一陣忙碌后,我感到雙手被木锨摩擦得熱乎乎的,攤開手掌一看,雙手已經磨得通紅。我直起腰板兒,臉上的汗珠也順勢而下,那叫一個通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