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間,安徽質檢院第一時間開辟綠色通道,出臺了“質檢惠企行動”十條措施,助力打贏疫情防控阻擊戰、全力支持企業復工復產。整合優化檢測資源,提供個性服務、滿足定制需求、實行隨送隨檢。對安徽省內生產企業送檢的疫情防控物資一律免收檢驗檢測費用,所有復工復產企業產品質量檢驗檢測收費降低50%,對特別困難的中小微企業檢測收費“一事一議”,并實行了網上業務受理,推行服務“網上辦”。

該院組建了質量服務小組主動對接行業企業,通過遠程視頻為實施生產許可證管理、強制性認證的生產企業提供政策和技術咨詢指導,主動辦好“云課堂”,提供“一站式”遠程服務。通過電話、微信、郵件、視頻連線等形式,積極與省內外企業客戶、產業園區、相關行業協會、主管部門以及政府市場質量監管部門溝通聯系,指導制定合理有效的技術服務措施。充分利用產品質量檢驗檢測數據信息資源,加大產品質量風險監控與預警分析研究,缺陷產品召回技術管理研究,精準抓取市場質量監管數據,支撐和服務政府市場質量監管決策,保障社會總體質量安全。繼續做好“質量診斷、對標提升、監督抽查后處理”等技術支撐工作。
積極落實安徽省相關政策規定,支持中小企業發展,直接減免企業委托檢驗、生產許可證發證檢驗、CCC強制性認證檢測收費,減免幅度高達30%,年均減費達1600余萬元。
建立和保持了澳大利亞Water Mark、法國必維、英國NQA、美國IAPMO授權UPC、ICC、加拿大 CSA、CUPC、澳洲船級社 DNV GL Australia、澳洲Approval Mark International、 德國TUV萊茵Rheinland授權檢測等國際互認,部分項目是國內唯一授權實驗室,為企業出口產品和設備提供國(境)外地方政府備案檢測服務。2019年取得德國TUV萊茵國際互認,填補了合肥市煙感溫感探測器國標和歐標全項檢測及出口認證的空白,并推動德國TUV萊茵在省質檢院設立合肥辦事處,使得合肥市的消防電子企業在家門口就能享受優質的檢測認證服務,有效縮短以往兩個月的檢測周期為一個月。
積極推動檢驗檢測互聯網+政務服務“一張網”建設,實現了委托檢驗服務進駐安徽省政務服務網,構筑了以“政務服務網”和單位門戶網以及樣品二維碼動態管理信息系統為集成的一體信息化服務。
積極響應生產許可證改革,承擔了工業產品和特殊食品生產許可技術評審工作,針對電動自行車生產許可證發證檢驗調整為CCC強制性認證,積極促成國家認監委、中國質量認證中心在安徽開展相關工作,并快速建立完善電動自行車檢驗檢測技術能力,高效承接改革后的電動自行車生產企業技術服務。
為切實守護老百姓“舌尖上的安全”,獲取了安徽省農業農村廳農產品質量安全檢測機構考核合格證書(CATL),入選市場監管總局食品復檢機構、特殊食品備案檢驗機構,承擔安徽省食品營養與安全研究中心工作,成為國家和省級食品安全抽檢檢驗機構庫采購項目入庫機構。
為合肥市(含各區縣)、馬鞍山市、銅陵市、蕪湖市等市縣(區)食品安全抽檢等市場監管部門提供技術支撐。同時為燕之坊、洽洽、統一、蒙牛、伊利、聯合利華等大型企業提供成品質量診斷、研發測試分析服務,為合家福、蘇寧易購等大型商超提供進場驗貨把關服務,聯合安徽省高校后勤集團開展了校服及學生公寓床上用品質量檢測服務,切實嚴守食品和重要消費品質量安全底線。
突出平臺建設,提升服務能力。建設有4個國家級質檢中心和9個省級質檢中心,與中國科學技術大學、中科院合肥技術創新工程院、合肥工業大學、安徽大學、安徽農業大學、合肥學院、安徽建筑大學等高校院所合作,合力打造人工智能和理化分析測試技術平臺和4個博士團隊,并獲批設立國家級博士后科研工作站。
創新合作模式,服務縣域經濟。與滁州市來安縣共建的安徽省軌道交通產品質檢中心已建成運營,標志著安徽省級綜合性質檢技術機構首個精準服務縣域經濟的公共技術平臺正式啟用,把服務縣域主導產業的省級綜合性質量技術服務平臺建在園區內、設在企業旁,打通了檢驗檢測技術服務“最后一公里”,以政府購買服務的方式減收或免收企業檢測費用,年均減免收費600萬元。先后與有關縣區合建或幫扶建設質檢中心10余家,涵蓋鋁基新材料、電機、人造板、鋼結構產品、有機綠色食品、食品用塑料包材、鹽化工等縣域特色產業。
精準施策,服務行業質量提升。針對老百姓關注的質量熱點問題和安徽重點產業,開展了智能家電、智能健康家居、智能坐便器、凈水器、食品接觸材料、童車童床、農資、校服、家具、汽車內飾件、電線電纜、電動自行車及充電器、防火門等社會廣泛關注、與人民群眾生活密切相關的“行業質量提升行動”,把推動高質量發展的“流動診所”、“空中課堂”辦到企業門口、政府身邊,為促進行業企業質量提升、推進行業質量自律提供解決方案。
堅持標準引領,促進產業升級。安徽省質檢院是1個國家級標委會秘書處承擔單位、1個國家級標委會副主任委員單位、4個省級標委會秘書處和1個省級標委會聯合秘書處承擔單位。主導或參與10多項國家強制性標準和部分推薦性國家標準,20余項行業標準和60余項地方標準的制定。持續推進實施“標準化+”行動,支持縣域產業園區企業將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關鍵技術、核心技術向技術標準集成轉化,實現標準、質量同步提升、協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