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艷秋 劉倩卉

隨著城市化的進程和土地利用方式的轉變,導致野生動植物賴以生存的棲息地碎片化,曾經連片的大面積棲息地縮小成為相互隔離的生境孤島。
深圳市如坪西路的建設暢通了大鵬半島的南北縱向交通,卻隔斷了排牙山和七娘山兩大生境斑塊,形成自然生態的斷帶,導致深圳東部綠廊無法貫通,阻隔了野生動物正常遷徙。為盡快恢復大鵬半島的生態功能,保護深圳東部區域生物多樣性,大鵬新區排牙山—七娘山生態廊道率先動工,通過在坪西路上建設跨度60 米、寬50 米的上跨式通道,南接七娘山,北接排牙山—筆架山—田心山,服務以豹貓為代表的大鵬半島南亞熱帶常綠闊葉林野生動物,結合原有地形進行適當的地形整理、植被恢復以及地下涵洞清理改造,使生態修復節點周邊環境與橋梁生境保持一致,引導動物利用廊道通行。2020年4月,排牙山—七娘山生態廊道成為深圳市乃至廣東省首條建成且投入使用的野生動物生態保護廊道。

排牙山—七娘山節點生態廊橋
排牙山—七娘山節點生態廊道將被道路割裂的破碎化生境重新連通,形成一條可供多種哺乳類、爬行類、兩棲類動物活動和通行的通路。在現場調查和紅外相機的監測中,多次記錄到了豹貓(國家二級保護野生動物)、野豬等哺乳類動物的活動,并且有記錄表明豹貓利用廊道穿行,說明生態廊道的修建確實將兩端破碎化的生境重新連成一個整體,為動物提供了活動和通行的道路,對恢復物種的遷移和基因交流、保障生態網絡的整體安全有著重要意義。
生態廊道整體參考了大鵬半島自然植被結構,實施了地形整理、植被恢復、林相改造等工程。同時,對橋兩側棲息地優化改造,營造了更豐富的濕地系統,使廊道與生態修復節點周邊環境與廊道生境保持一致,形成了一個包括濕地、丘陵兩種主要地形在內的動物棲息地,與廊道兩側的山地生態系統形成互補。吸引了多種鳥類、兩棲動物、爬行動物在此覓食、活動、繁殖,生物多樣性顯著增加。
在生態廊道建設起初選擇了鐵冬青、桃金娘等鄉土植物作為主要的生態修復喬木與灌木,這兩種植物也是良好的引鳥、引蜂植物,其果實對多種生物有吸引力。在調查中發現隨著自然演替,多種鄉土植物如白楸、野牡丹、梅葉冬青、山黃麻也逐步融入生境,結合其他種植的鄉土植物和部分景觀植物,形成了一個具有亞熱帶特色的鄉土景觀,顯著改善生態景觀質量,有效提升生態系統服務和功能。
生態廊道建成后,同步開展了動物樣線、植物樣點生態監測工作及動物道路致死調查,布設了41 臺紅外監測相機,結合周邊監測工作和歷史數據,進行系統的效果評估,進而有針對性科學性指導生態廊道管理工作的開展,根據不同種類動物對不同生境的偏好,為廊道內生境營造提供科學依據,優化生態廊道的建設體系。
目前,排牙山—七娘山生態廊道的動物多樣性調查及監測工作已持續開展兩年,共記錄到野生動物28科44 屬49 種,包括兩棲綱5 科6 屬8 種,爬行綱5科5屬5種,鳥綱14科29屬32種,哺乳4科4屬4種。在紅外相機監測中明確記錄到的哺乳類動物4 種,其中多次記錄到豹貓在生態廊道中活動,同時也發現了野豬、獼猴、蝙蝠類等哺乳動物活動的痕跡。
現場調查中還記錄到了蟒蛇(國家二級保護野生動物)、黃斑漁游蛇、白唇竹葉青等蛇類,以及變色樹蜥、原尾蜥虎等爬行動物。蟒蛇作為頂尖的捕食者在該區域活動,可見該生態系統運行良好,有效地擴展了動物的活動邊界。
濕地修復工程有效吸引了多種鳥類,包括黑耳鳶(國家二級保護野生動物)、褐翅鴉鵑(國家二級保護野生動物)、白胸翡翠(國家二級保護野生動物)、白鷺(廣東省重點保護野生動物)、夜鷺(廣東省重點保護野生動物)、蒼鷺(廣東省重點保護野生動物)等32 種鳥類在此覓食、活動、洗澡,其中的鵯類、噪鹛類時常結成小群活動。
此外,濕地區域棲息著大量蛙類,如沼蛙、華南雨蛙、斑腿泛樹蛙、花姬蛙、飾紋姬蛙、花狹口蛙等兩棲動物在此繁殖、覓食、活動,其中渾身碧綠色的華南雨蛙僅在大鵬半島區域活動,對生境要求較高,也說明了該區域生境條件的優良。水體中還發現大量不同蛙類的蝌蚪、幼體,同時,豐富的兩棲類也會吸引鳥類和蛇類前來捕食。
生態廊道是城市建設中的一個行之有效的補救保護措施,是城市發展和自然生態保護間平衡方案。針對不同的生境碎片化的實際情況,對區域內的動物開展基礎調查并進行深度數據分析,量身定制適合的生態廊道建設方案,為原本破碎化的棲息地帶來生物交流的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