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目的】為調查研究性信息素迷向散發器對蘋果綠盲蝽的防治效果,摸清綠盲蝽在臨沂地區蘋果園內發生規律,進行了性信息素迷向散發器對蘋果園綠盲蝽的防治試驗。【方法】主要采用性信息素迷向散發器通過相同懸掛高度、不同密度設置,觀察性信息素迷向發散器對綠盲蝽的迷向效果;在蘋果整個生育期采用性誘捕器誘集成蟲,每7 d調查1次誘捕蟲量,計算防治效果和發生動態。【結果】在蘋果生育期綠盲蝽共有4次暴發高峰;各處理性信息素迷向散發器對綠盲蝽均具有一定防效,其中900個/hm2和1 200個/hm2性信息素迷向散發器的設置密度防治效果最好,分別可達到95.8%和96.1%,但兩者差異不顯著。【結論】從防治效果和生產成本綜合考慮,懸掛900個/hm2迷向散發器的設置密度最為適宜。
關鍵詞:蘋果園;性信息素;迷向散發器;綠盲蝽
文章編號:2096-8108(2022)06-0020-04中圖分類號:S436.611.2文獻標識碼:A
Control Effect of Sex Pheromone Isotropic Emitters on Apolygus lucorum in Apple Orchard
MENG Qingguo
(Yishui Pubilc Resource Trading Center, Yishui 276400, China)
Abstract:【Objective】The occurrence law of Apolygus lucorum in apple orchard of Linyi were found out by investigating the control effect of sex pheromone isotropic emitter on Apolygus lucorum.【Methods】This experiment mainly study the isotropic effect of Apolygus lucorum in the same hanging height and different density of sex pheromone isotropic emitters.Sexual traps were used to trap adults in the whole growth period of apple.The amount of trapping insects was investigated every 7 days, and the control effect and occurrence dynamics were calculated.【Results】There were four outbreak peaks of Apolygus lucorum in apple growth period.Each processing pheromone isotropic emitters had a certain control effect on Apolygus lucorum. The density of 900 per hm2 and 1 200 per hm2 pheromone stray emitters had the best control effect, reaching 95.8% and 96.1% respectively, but the two were not significant. The control effects were 95.8% and 96.1%, but they were not significant.【Conclusion】The setting density of hanging 900 per hm2 isotropic emitters is the most suitable of considering the control effect and production cost.
Keywords:apple orchard; sex pheromone; isotropic emitters; Apolygus lucorum
綠盲蝽(Apolygus lucorum)屬半翅目(Hemiptera)盲蝽科 (Miridae),是一種多食性害蟲,寄主范圍廣泛,可為害棉花、葡萄、果樹、茶等多種經濟作物,主要以若蟲和成蟲刺吸寄主植物的幼芽、嫩葉和幼果進行為害。綠盲蝽在蘋果上造成的危害有:蘋果樹葉片受損、花蕾脫落和果實畸形,嚴重影響果樹產量和果實品質,從而造成嚴重的經濟損失,現已成為果樹上的重要害蟲之一,且危害程度呈逐年加重趨勢[1,2]。臨沂地區果農對果園病蟲害的防治仍然保留化學防治和“見病就防,見蟲就治”的防治理念和習慣[3],但由于綠盲蝽若蟲隱蔽性極高,成蟲遷飛能力強,單靠化學防治難以控制其種群數量[4,5],果農為達到防治害蟲的理想效果,用藥濃度和次數不斷提高,造成綠盲蝽抗藥性逐年增強,也給農產品質量安全和生態環境帶來隱患[6,7]。因此,針對綠盲蝽的危害,研究合理的防控措施就顯得尤為迫切。昆蟲性信息素具有綠色、環保、安全等優點,通過干擾成蟲交尾,降低后代數量和危害,達到對害蟲種群的可持續控制的效果,已是果園害蟲綠色防控的重要舉措[8,9]。本試驗采用性誘捕器誘集綠盲蝽的方式,摸清了綠盲蝽的的發生規律和防治時期;同時結合調查迷向區和對照區中果實的受害情況以及綠盲蝽的發生情況,綜合評價綠盲蝽性信息素迷向散發器對綠盲蝽的防治效果和持效期,為實際生產中蘋果園綠盲蝽的綠色防控提供理論依據。
1試驗材料與方法
1.1試驗材料
綠盲蝽性信息素迷向劑和性誘芯主要成分為反-2-丁酸己烯酯和反-4-羥基-2-己烯醛。誘捕器為圓桶型由頂蓋、懸掛誘芯吊環、支撐柱、漏斗桶和集蟲桶組成,集蟲桶內放置清水。性信息素迷向散發器(緩釋瓶)為瓶狀由瓶蓋、拉環、塑料瓶組成,容量50 ml,每個迷向散發器(緩釋瓶)內用注射器注入20 ml性信息素迷向劑。以上所有產品由北京中捷四方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生產。
1.2試驗地點與時間
該試驗于2020年5月—9月在沂水縣沂城街道紅旗山果業園區內進行,果園面積40 hm2,樹勢適中,樹高3.0 m左右,柱行距2 m×4 m,樹齡10 a,行間種植三葉草,往年該果園綠盲蝽發生較為嚴重。種植品種為紅露,該品種為中早熟品種,10月初上市,因此該試驗調查時間到9月底結束。
1.3試驗設計與方法
1.3.1試驗設計
該試驗共分5個處理,為防止不同處理間相互干擾,每個處理相距100 m,每個處理面積0.2 hm2。處理1(T1):懸掛300個/hm2性信息素迷向散發器;處理2(T2):懸掛600個/hm2性信息素迷向散發器;處理3(T3):懸掛900個/hm2性信息素迷向散發器;處理4(T4):懸掛1 200個/hm2性信息素迷向散發器;處理5(CK):空白對照,不懸掛性信息素迷向散發器。于4月12日懸掛性誘捕器,監測越冬代成蟲羽化時間。待綠盲蝽成蟲出現后,將性信息素迷向散發器懸均勻掛于不同處理區果樹樹冠的中上部。同時在每個處理東、西、南、北、中,共設置5個性誘捕器,每個誘捕器內安置2個誘芯監測綠盲蝽成蟲發生和變化量,性誘捕器掛在各處理的中心部分,每個誘捕器之間相距20 m,距離地面高度1.5 m,均勻分布在田間[9,10]。性誘捕器誘芯14 d更換1次,每7 d調查1次成蟲的誘蟲量。在整個試驗期間,迷向處理區和對照區均使用化學藥劑進行病蟲害防治,藥劑品種、使用次數和濃度相同。
1.3.2調查方法
從懸掛性迷向散發器和性誘捕器開始,每7 d調查1次性誘捕器內的誘蟲數量,并做好記錄;每次檢查完后將性誘捕器內誘到的蟲體全部清除。根據各個處理區和對照區的誘蟲數量計算迷向率。在果實采收前,調查各處理果實受害情況,采用五點取樣法,每個處理隨機選擇5株果樹,每株樹按照東、西、南、北、中5個方位,每個方位隨機調查20個果實,每株樹調查100個果實,記錄綠盲蝽為害的果實數,計算蟲果率和防治效果。
1.3.3數據處理與統計分析
采取SPSS16.0進行統計分析,數據分析采用新復極差法進行多重比較差異顯著性。
迷向率(%)=(對照區平均誘蝽數-處理區平均誘蝽數)/對照區平均誘蛾數×100;
果實受害率(%)=受害果數/調查果數×100;
防治效果(%)=(對照區受害果實率-處理區受害果實率)/對照區受害果實率×100。
2結果與分析
2.1蘋果生長期綠盲蝽發生動態調查
由圖1曲線圖表明,綠盲蝽共有4次發生峰期,可以看出在該品種蘋果生長期內共有4個為害高峰:4月26日始見成蟲,6月7日出現第1個暴發高峰;第2個暴發高峰出現在8月2日,該期平均誘蟲量為43頭,誘蟲量最高;第3個暴發高峰出現在8月30日,誘蟲量下降;到9月20日出現了第4個暴發高峰,平均誘蟲量有所回升,綠盲蝽從其他作物遷飛到蘋果園中,產卵越冬。
2.2不同處理對蘋果綠盲蝽誘蟲數量的影響
由圖2可以看出,在懸掛綠盲蝽性信息迷向素散發器后,誘蟲數量都有所降低;隨著懸掛密度的增加,誘蟲數量顯著減少。其中采用900個/hm2性信息素散發器的設置密度和1 200個/hm2性信息素散發器的設置密度誘蟲數量最少,但兩者差異不顯著;而采用300個/hm2性信息素散發器的設置密度其誘蟲數量最多;采用600個/hm2信息素散發器的設置密度其誘蟲數量顯著少于300個/hm2的設置密度。由此表明,信息素散發器的設置密度與誘蟲量呈反比,達到一定閾值后誘蟲數量變化不顯著。
2.3不同處理對蘋果綠盲蝽防治效果
試驗于9月27日蘋果采收期調查各處理的果實受害數,并計算果實受害率。由表1可以看出,蘋果園在懸掛性信息素迷向散發器后,對綠盲蝽均具有一定的防治效果,果實受害率顯著低于對照。其中處理3和處理4的果實受害率最低,分別為2.6%和2.4%,防治效果最好分別達到95.8%和96.1%。還表明性信息素迷向散發器的設置密度與防治效果呈正比,采用900個/hm2性信息素散發器的設置密度和1 200個/hm2性信息素散發器的設置密度的迷向率和防治效果最好,迷向率分別為84.6%、86.7%,但兩者不顯著。
3討論與結論
通過誘捕調查蘋果生長期內綠盲蝽發生數量,探明了綠盲蝽在臨沂地區蘋果生長期內共有4次暴發高峰,且具有遷飛性、暴發次數多等特點。4月26日始見成蟲,第1個成蟲暴發高峰主要出現在5月17日—6月21日期間;第2個成蟲暴發高峰出現在7月12日—8月16日期間,較第1個高峰期相比,綠盲蝽發生量大,持續時間長。第2個暴發高峰過后,綠盲蝽發生量開始回落。因此,果農可以根據綠盲蝽的發生動態規律,按照預防為主、綜合防治的原則制定合理適宜的防控方案,進行科學防控。
在蘋果園懸掛性信息素迷向散發器后,能夠有效干擾雄蟲和雌蟲的交配,顯著減少下一代成蟲的發生數量,對綠盲蝽的危害具有很好的防治效果。通過試驗結果分析,性信息素迷向散發器的設置密度是有一定閾值的,并非設置的越多越好,雖然懸掛1 200個/hm2迷向散發器的防治效果最好,但與懸掛900個/hm2迷向散發器的防治效果相差不顯著,因此從防治效果和生產成本綜合考慮,懸掛900個/hm2迷向散發器的設置密度最為適宜。
綠盲蝽性信息素迷向散發器是一種新型的綠色防控產品,果園中采用該產品對蘋果整個生育期綠盲蝽的發生和為害均具有良好的防控效果,而且具有使用安全、保護天敵、持效期長、減少化學農藥使用等優點,是一項綠色高效的防控措施。從防治效果、防治成本和社會效益綜合考慮,綠盲蝽性信息素迷向散發器可以替代化學農藥大范圍用于蘋果園率盲蝽,可以有效降低生產成本和勞動量,保障農產品質量安全。
參考文獻
[1]陸宴輝.盲蝽蟓生態適應性研究[D].北京:中國農業科學院,2008:1-94.
[2]張乃芹,于凌春,李紅梅,等.安徽農業科學[J].2007,35(35):11409-11410.
[3]楊勤民,孟慶果,劉存輝,等.山東臨沂果業園區現狀及綠色防控推廣策略[J].中國果樹,2019(1):107-109.
[4]李耀發,高占林,康云鳳,等.寄主植物花器揮發性物質分析及其對綠盲蝽成蟲的引誘作用[J].河北農業大學學報,2014,37(4):95-100.
[5]王輝,方彤暉,薛宏貴,等.不同顏色粘蟲板及性誘捕器對棗園綠盲蝽的誘集效果[J].果樹學,2019,36(5):647-654.
[6]林赫杰,張未仲,趙龍龍.果樹綠盲蝽重發生原因分析及防治建議[J].果樹資源學報,2020,1(6):49-51.
[7]于濤,董娟華,孟慶果,等.性誘劑誘捕器對蘋果金紋細蛾的監測和防控試驗[J].果樹資源學報.2022,3(2):18-20.
[8]公義,肖云麗,趙中華,等.性誘捕器對櫻桃園綠盲蝽的控制作用[J].中國植保導刊,2018,38(6):59-61.
[9]蘇恒,孫小旭,張金勇.蘋果園綠盲蝽性誘劑監測與誘集方法研究[J].果樹學報,2021,38(8):1390-1395.
[10]曹盼盼,路常寬,王曉勤.綠盲蝽性誘劑在葡萄園誘捕效果即種群動態監測[J].植物保護學報,2016,43(3):523-5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