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博
文題呈現
閱讀下面的材料,根據要求寫作。
散文以情勝者,能感人肺腑;以理勝者,能啟人深思。好的散文,或寫人記事,或寫景抒情,都因其包含的真摯感情或理性哲思而意境深遠、膾炙人口。
請寫一篇散文,描寫一處景物。既可以是風景名勝,也可以是平凡花草;既可以是人人向往的“網紅”打卡地,也可以是你獨處的一片天地。
要求:選準角度,確定立意,自擬標題,符合文體要求;不要套作,不得抄襲;不少于800字。
妙文品評
我的風景
◎高筆暢
假日的清晨,我捧著一本書,來到“我的風景”里,朗聲誦讀。(開篇點題,呼應題目“我的風景”。)那些優美的詞,被我的嘴巴撿起,跳躍著跌進水里,隨著轟隆隆的水聲,流向遠處,灌溉了誰家的玉米?誰家的棉花?又是誰家的果子?……(比喻形象生動,想象力豐富,語言富有感染力,讓讀者仿佛看到了一個個“優美的詞”化成有形的事物,“跌進水里”“流向遠處”,營造出一種意境。)
這里是古代水利灌溉工程龍首渠遺址的一處,它的上游是有名的龍首壩。滾滾黃河水被引入龍首壩,再經過龍首山幽深的隧洞來到我的腳下,水從洞口奔涌而出,似乎攜帶著一路的艱辛、千年的故事。這處山坳三面環山,一面通向這片平原——這片生我養我的村莊。我常常從村子里沿著河岸,來到這三洞匯合的地方。說來真是奇怪,河道里兩三米深的水竟然毫無聲息,與剛出洞口時的洶涌奔騰截然不同。洞口與河道是聽覺與視覺上的兩個世界。(這一段聯系歷史,增加了景物的厚重感,同時也交代了這處景與“我”的淵源,回扣了“我的風景”這個主題。)
這里是我的風景。這片叫不上名的黃土丘有著歷經千年的滄桑,這里時而混濁時而清澈的水淌著千年的歲月。這不成風景的風景,如同這里的人民一樣,默默無聞地癡守著這片土地。(直抒胸臆,表達了這個實用的灌溉水渠只是一處“不成風景的風景”,然而它卻“如這里的人民一樣”“癡守著這片土地”,引人思考。)
這里是我能觸摸到的歷史。最古老的隧洞是龍首遺址,得益于坎兒井技術,一直沿用至今,因位于北邊,村人稱其為北洞。洞口是厚重的石頭,常年被水打磨成深褐色,光滑可鑒。其次是東邊的洞,它在民國時期進行了第一次修復,但由于黃土松散性的原因,當時沒有突破技術難題,修洞期間頻發坍塌事故,最終放棄。我曾聽母親說,在她的童年時期,這里是不流水的,她和小伙伴們曾大膽地去過洞口,撫摸過那冰涼的刻花石頭,后來重建是在上世紀九十年代。我曾多次想象過觸碰那洞口散落的石頭的情景。(加入母親的故事,使景物與自己的關系似乎更近了一層,引人遐想。)西邊的洞與東邊的洞在地下相通,在地面上是獨立的,隔著分水閘樓抬頭遙遙相望。(描寫了三個洞口的分布情況,中間插入歷史,體現了景物的層次感。)
這里是我能感受到的真誠與質樸。遠遠望去,三條水流分別從隧洞口默默流出,三個分水閘樓靜靜地立于水上,周圍的黃土山頭光禿禿的,沒有秀美的風景,也沒有絡繹不絕的游人,更不用說“黃河遠上白云間”的雄壯,“三萬里河東入海”的盛大,“秋水共長天一色”的闊遠,“半江瑟瑟半江紅”的絢麗了。(以白描的手法寫景,不加烘托渲染,體現景物的獨特韻味,作者的情感傾向也不言而喻。)它自有它的真誠與質樸,每到冬春灌溉的少雨季節,三個水閘同時開放,黃河、洛河的水便從隧洞緩緩流入干渠,再進入各個村莊的支渠,攜著肥沃的泥沙流進每一片莊稼地。(語言樸實而富有情感,表達了流水千年不變的使命——灌溉莊稼,滋養生命。)
這里是我深深眷戀的故鄉。我常常覺得自己是個背叛故鄉的人,從小學起我便離開了它,在外求學,每到節假日才能回到這里,呼吸著帶有新鮮泥土氣息的空氣,想象著像我一樣離開家卻癡心不改的流水,是如何奔向它的使命。(首尾呼應,結構完整,完美地呈現本文的主題,“我”和“我的風景”都在奔向自己的使命,呈現出了深遠的意境。)
【陜西渭南市尚德中學】
◆學生點評
李子沂:這篇作文很好地體現了散文“形散神聚”的特點。表面上看,本文寫了這個灌溉工程遺址的歷史、周圍景觀、特點等各個方面,但其實都是圍繞中心“使命”展開的。作者有條不紊地為我們介紹景物、敘述歷史,繼而水到渠成地引出“使命”這一主旨。字里行間都能感受到作者的溫情,每一處寫景似乎都有這個主旨的體現。
趙一博:這篇散文語言質樸,既沒有華麗的詞藻,也沒有過多的寫作技巧,寫景平實卻很有味道。平平常常的語言,沒有驚心動魄的敘述,沒有嚴肅刻板的論證,沒有刻意為之的煽情,卻讓人感受到一種濃得化不開的熱愛與贊美,讓人感受到一種堅定與執著。
申若彤:本文的結構安排得很好,以“我的風景”為題,首尾照應,渾然一體,沒有雕琢的痕跡。對景物的描寫自然而有序,由河道靜靜的流水寫到洞口的景觀以及周圍的山,層次分明。
賈澤茜:本文表面在寫風景,但風景里邊全是對故鄉的眷戀,字里行間都是對故鄉的熱愛,融情于景。通過對景物的描寫,表達了作者對故鄉深深的愛,同時故鄉的景也帶給作者人生的啟示。這樣的寫法使文章意境深遠,對讀者很有啟發意義。
◆教師點評
這是一篇不錯的寫景散文,作者并沒有單單寫景,而是依照抒發情感的需要來安排寫景順序,情景交融、字字含情。景、情、理有機融合,情的表達、理的加持使景物不再只是客觀之象,更有了主觀之意,讓文章在表現景物的同時,情理互現、意境深遠。所描寫的景物既有眼前實景,又有想象虛景;既有歷史傳承,又有當下現狀;既有景物的外在特征,又有景物的內在氣質,景物也因其有層次感而意境深遠。本文以“我”對景物的情感為線索,思路清晰、首尾呼應、結構完整,將一個厚重的主題“使命”寫得溫暖而美好。主旨的表達全部融進寫景、敘事、抒情之中,不露痕跡、不事雕琢,而自有一種歷史的滄桑與厚重之感。結尾將對故鄉之景的喜愛升華至對故鄉的眷戀,意境深遠。
◆教師提純
這是一篇優秀的寫景抒情散文,以下幾點供同學們寫作時參考。
1.語言質樸,意境深遠。
這篇作文并沒有堆砌華麗的詞藻,而是將與風景有關的歷史和人文故事一并娓娓道來。描寫風景時適當運用了一些修辭手法,比如比喻、引用、對比,以白描手法居多。情感的表達也很真摯感人,非常具有感染力。雖然語言質樸,卻蘊含著深厚的情感和人生的哲理。
2.思路清晰,結構完整。
本文符合散文“形散神聚”的文體要求,作者對故鄉的熱愛與眷戀是本文的情感線索,全文始終圍繞它展開,主旨明確。開頭先點題:假日里,“我”在“我的風景”里讀書;緊接著寫“我”與景物的淵源:這是故鄉之景;接下來開始介紹景物的歷史、特點、風貌等;最后呼應開頭與題目,結構完整。景是故鄉景,情是故鄉情,景物與人一樣癡情地堅守并追尋自己的使命。
3.以情感為線索,寫景角度新穎。
本文沒有像一般的寫景抒情類散文那樣,采用借景抒情的方式來傳情達意,而是以情感表達的需要來安排景物的描寫順序,寫景角度新穎,行文過程流暢自然,將情感的表達與景物的描寫有機地融合在一起,體現出生命的律動,構造了韻味無窮的詩意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