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建華
押題理由
在“雙減”背景下,高考也逐漸重視考查考生立足實踐加以判斷的能力,引導考生樹立起“質量判斷”的實踐精神,從而遷移出人生價值、社會價值、精神價值等諸多精神核心。新高考試題更是直接面對熱點,在引導課堂教學與日常學習的過程中,有意識地關注現實熱點和生活實踐。其中最具象的體現是2022年全國新高考卷Ⅱ作文題提供的材料中“北斗導航系統服務于各行各業”“培育青少年的科學素養”“通過照片增強年輕人對中國文化的認同”等信息,這些都引導考生注重社會實踐。
命題趨勢
高考作文命題特別關注時代的重大現實問題、社會熱點話題、科技前沿課題,著重考查考生的家國情懷、奮斗精神、責任擔當與理想信念,以及美育、體育、勞動等領域的實踐。
1.近年來,我國在航天工程、衛星導航、空間站建設、探日工程、量子計算、高鐵、太陽能燃料合成、碳中和等科技領域取得顯著成效,高考命題將圍繞重大的科技前沿和我國最新科技成就設題,鼓勵考生拓寬學術視野,了解學術研究成果,關注國家科技進步。
2.鄉村振興、“一帶一路”、碳中和與生態文明建設等都可能成為高考設題的重要題材或情境,進而引導考生關注現實,重視實踐,全面考查考生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與解決問題的能力。
3.勞動是個人安身立命、社會經濟發展之本,引導考生培養熱愛勞動、責任擔當的意志品質尤為重要。高考命題將通過相關的情境創設、特定文本和主題的選擇,有效考查考生體、美、勞等方面的實踐活動。
金題預測
閱讀下面的材料,根據要求寫作。
材料1:伴隨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社會分工愈加精細化,勞動者施展才華的舞臺更加寬廣。今天,勞動空間極大拓展,已經從工廠車間、田間地頭延伸至大街小巷、網絡平臺……對奮斗者而言,身處時代和社會的變革之中,雖然面對不同的職業選擇,但通過勞動創造社會價值、實現個人價值的道理沒有改變,關鍵是要找準自身定位,發揮個人特長,勇于拼搏、敢于創新。
材料2:袁隆平院士因研發高產雜交水稻成就卓越被授予“共和國勛章”,參加頒授儀式后,他笑著表示:“回去第一天就要去下田!”據了解,他教學生的第一個問題是:“你下不下田?你不下田我就不帶。”
材料3:南京航空航天大學學生劉上在大一時自主設計了一枚火箭,并順利完成了發射和回收全過程。他是在家上網課之余著手制作的火箭,經過多次試驗最終成功,實現了自己多年的夢想。
高考結束后,行知中學舉行填報志愿咨詢會,請你作為學生代表在會上發言。請根據材料內容,寫一篇發言稿,表達你的想法和思考。
要求:選準角度,確定立意,明確文體,自擬標題;不要套作,不得抄襲;不得泄露個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審題立意:
1.分析文題材料
文題所供材料1講的是新時代社會分工精細化,我們面對不同的職業選擇要找準自身定位;材料2說的是袁隆平院士搞科研更注重具體實踐;材料3說的是大學生劉上自主設計了一枚火箭,并順利完成了發射和回收全過程,把夢想付諸實踐,創新之外更突出其動手實踐的能力。綜合三則材料,文題關注的焦點是考生要準確定位自己,要正視現實;要把夢想變為現實,就要付諸實踐。
2.分析寫作任務
寫作文體是“發言稿”,寫作背景是“高考結束后,行知中學舉行填報志愿咨詢會”,寫作身份是“學生代表”。考生要準確定位自己的身份,發言內容要符合特定情境,引導高中畢業生準確定位自己的人生,正確做出未來的職業和人生選擇。
參考立意:人才培養應注重實踐;仰望星空與腳踏實地;理論要付諸實踐;從實際出發,精準定位;立足當下,腳踏實地;找準自己的位置,等等。
習作展示
及之而后知,履之而后艱
——行知中學填報志愿咨詢會上的發言稿
考生
各位同學、家長們:
大家好!今天我們填報志愿,明天我們將奔赴各個崗位。也就是說,學習生活結束之后,我們將投入生活、生產實踐之中。今天,我就學習和實踐問題,談談我的看法。
古人云:“披五岳之圖,以為知山,不如樵夫之一足;談滄溟之廣,以為知海,不如估客之一瞥;疏八珍之譜,以為知味,不如庖丁之一啜。”又云:“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可見實踐的重要性。實踐,在蘇軾的竹杖芒鞋下,在李時珍的遍嘗百草中,在酈道元的泛舟中流中,在姚鼐信而有征的考據中,在袁隆平的田間實驗中,在南仁東的大山深處的跋涉中,在費孝通的鄉土中國的社會調查……
行勝于言,行然后知,沒有實地探訪,沒有社會調查,沒有動手實踐,沒有科學實驗,我們就只會是高分低能、百無一用的書生,就只能是不接地氣的空頭理論家,空談誤國。
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這是放之四海而皆準的真理,也是時代的驚雷,曾經驚醒了一代人。實踐的沃土,孕育真理的種子。沒有麥哲倫的實地探訪,我們或許仍篤信天方,而不知地圓;沒有李四光深入戈壁、大漠深處的鉆探測繪,西方學者對我國“貧油國”的論斷,將如桎梏阻礙我國發展的步伐。
實踐,包括動手體驗、實地探訪、科學實驗、社會調查。理論聯系實際,知行合一,博物致知,才能將滿腹才學砥礪成經世致用的才干。古往今來,概莫能外:古時帝王,七略四庫之書,更有宗師貴傅,經筵日講,弦誦不輟,學問不可謂不淵深,但有人深居宮闕之內,端居廟堂之高,無法將所習的仁政王道和民生疾苦結合起來,發出“何不食肉糜”之語;而有人深知知行合一的道理,飽讀圣賢之書的同時不忘走出宮城,或南巡北狩,或微服私訪,采風觀俗,體察民情。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阡陌,古往今來皆如此。青年時代的毛澤東,在湘潭、湘鄉、衡山、醴陵、長沙等地進行社會調查,創立農民運動講習所;習近平在梁家河插隊時與老農親切交談,參加生產勞動,思考中國命運。可以說,他們的雄韜偉略,早已在《湖南農民運動考察報告》中勾勒,在梁家河“干活不惜力”的勞動中鑄就。當代青年,在學好書本知識的同時,要多走出去,到農村里去,到工廠去,到群眾中去,砥礪才干,才能成為經世致用的大才。否則,即使才大,也難以為用。
同學們,“及之而后知,履之而后艱”,讀萬卷書,還要行萬里路!知行合一,方可有成。希望我們在今后的學習、工作中,自覺將書本知識、理論知識和生產實踐、社會實踐、世態人情結合,沉潛學問,砥礪才干,成為真正的人才。
點評
這篇習作先論實踐的重要性,然后談實踐的方法,并從歷史發展的角度來對實踐的方法進行分析論證,最后發出號召,收束全文。文中所選用的理論論據雖然不多,但都極為典型,充分證明了“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幾則事例彰顯出“理論聯系實際,知行合一,博物致知,才能將滿腹才學砥礪成經世致用的才干”。作文條理清晰,論述深刻,說服力較強。
延伸訓練
閱讀下面的材料,根據要求寫作。
2022年政府工作報告中指出,要大力抓好農業生產,促進鄉村全面振興。要完善和強化農業支持政策,接續推進脫貧地區發展,促進農業豐收、農民增收。
關于鄉村振興,你心中一定有更明細、更具體的設想和構圖。請寫一篇文章,表達你對鄉村振興的構想,或描繪你心目中鄉村振興的愿景。
要求:選準角度,確定立意,明確文體,自擬標題;不要套作,不得抄襲;不得泄露個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審題立意:
這道任務驅動型材料作文題分為兩部分,一是借2022年政府工作報告中有關“鄉村振興”的內容,從宏觀上明確了“鄉村振興”的“大綱”;二是對考生作文的“任務要求”,即從微觀上要求體現考生對鄉村振興的構想。
從內容和體裁上看,可以是議論式的理念闡述,亦可是散文式的場景展示,還可以是敘事式的立體生活呈現……只要不超出“鄉村振興”的“大綱”的范圍,越深刻、越鮮活、越細膩、越生動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