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媛媛 楊舒文
(作者單位:中國運載火箭技術研究院。)
職稱評審是按照評審標準和程序,對專業技術人才的品德、能力、業績的評議和認定。職稱評審與每位專業技術人員的切身利益密切相關,發揮著重要的“指揮棒”和風向標作用。構建科學的評價機制、規范化地開展評審、公正地評價專業技術人員的能力及水平,對激發人才的創新創造活力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2016 年以來,國家職稱制度進行了系列性改革,陸續出臺了《關于深化職稱制度改革的意見》等綱領性文件,本文基于目前企業職稱評審面臨的突出問題,對照國家政策指引,以工程技術人才職稱評審為切入點,從機制、流程方面開展思考,探索職稱評審科學化、規范化的有效實踐。
職稱評價標準是衡量專業技術人才學術技術水平和專業能力的重要標尺。工程技術人才按其研發產出活動,主要可分為基礎研究、應用技術開發、項目/產品設計、工藝設計、技術基礎與保障等專業領域,目前多數評價標準一是相對通用化,未充分細化體現各專業領域的特點;二是關于業績貢獻標準,多以論文、獎項、專利等經第三方認證的顯性成果為主,未全面體現不同專業領域人員的代表性成果;三是針對工程系列初、中、副高、正高級各級別,未充分區分不同層級的評價重點;四是對于特殊高層次人才、作出突出貢獻的人才,職稱晉升標準還不夠細化。
目前,職稱評價一般通過職稱評委會評審的形式開展,評委通過“審閱申報材料+聽取申報人答辯”的方式,給出綜合評價意見。該方式的局限在于,有限時間內,評委僅通過審閱材料和聽取申報人簡單的陳述,難以真實、全面了解申報人的專業水平和業績貢獻度。在申報人員較多時,對申報人員的逐一有效評價較難。
按照職稱評審工作程序,一般分為個人申報—組織審查—信息公示—各級評審—發文制證等。在個人申報環節,按照傳統模式,需要專業技術人員手動填寫各種申報材料并提供大量紙質證明,申報繁瑣且質量參差不齊;在組織審查環節,審查質量跟職稱主管人員專業水平密切相關,容易出現主觀因素帶來的審查盲點問題;在評審環節,評委會構成、投(計)票規則設計的合理性,將直接影響職稱評審結果的公正性。
職稱評審結果的應用相對單一,多數情況下,跟職稱聘任、薪酬待遇掛鉤,在其他方面應用較少;部分優秀的專業技術人員在四十歲左右評上正高級職稱后,職稱評審對其不再有牽引作用。
2016 年,中辦、國辦印發了《關于深化職稱制度改革的意見》,全面部署職稱制度改革工作,明確了改革的總體目標和主要任務;2019 年,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先后印發《關于深化工程技術人才職稱制度改革的指導意見》(人社部發[2019]16 號)、《職稱評審管理暫行規定》(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令第40 號)等,對職稱工作作出了系列性改革指導意見。重點從健全制度體系、完善評價標準、創新評價機制、加強人才培養使用、加強監管等方面明確了相關舉措。
1.建立各有側重的差異化人才評價標準。結合工程技術人才的專業領域,首先進行人員分類,然后梳理提煉每類人員的關鍵工作內容、主要業績成果體現等,再圍繞專業技術理論水平、專業經歷、工作及創新能力、業績貢獻等要素構建量化的評價標準,按照“橫同豎異”的原則,橫向,對各專業領域人才的評價要求難度相當;縱向,結合每類專業技術人才的特點,細化區分評價標準,對于基礎研究人才,突出原創導向;對于工程研制人才,突出問題/應用導向;對于應用技術人才,突出市場導向等。
2.細化各級職稱評審的側重點。工程技術人才有其成長規律和特點,從畢業—工程實踐鍛煉和積累—在本專業領域取得顯著成就—成果被認可,需要一定的周期。評價標準中應細化對正高、副高、中級等不同職稱級別的考察側重點,對于正高級申報人員重點考察其在申報專業技術領域的學術帶頭情況,對于副高級申報人員重點考察其解決復雜技術、專業難題的能力,對于中級申報人員重點考察其獨立完成工作的情況。
3.探索代表作評價機制。申報人員的專業技術成果不局限于論文、獎項、專利等,能體現申報人員技術水平的,都可以作為代表性成果展示,如:重大技術研究報告、戰略規劃研究報告、專業標準規范、帶來重大經濟價值的工作等。對于無第三方機構評價的代表作,評價的難點在于,誰來評價及如何評價,可結合代表作的類別,選擇不同主體評價,如:專家、用人單位、財務/審計部門等,重點從其重要性、原創性、價值意義、個人貢獻等維度作出評價。
1.創新評價方式,發揮同行專家、用戶、市場、社會等評價主體作用。探索引入業內評價、市場評價、社會評價等機制,如:對于預研專業人才,可考慮同行評議;對于產品領域人才,可考慮用戶評價;對于技術應用與服務類人才,可引入市場評價。針對會議評審時間短、評委對申報人員了解有限等問題,可采取提前將材料送審、盲審、評委會下分設專業組審查等方式加以改善。
2.建立多元化評委庫并動態調整。按專業領域建立評委專家庫,明確專家從事專業技術工作年限、職稱資格、學術水平、工作經歷等準入條件要求,評委從評委庫中選取并進行動態調整。評委的選取不僅僅局限于本單位,可以吸納同行、高校等領域內的專家。
1.加強職稱評審信息化建設,把好申報入口關。通過信息系統實現網上申報、網上審核,加大信息共享,精簡申報材料,減少證明事項,優化審核流程,實現材料一次報送、多處共享,切實提高申報材料質量和工作效率。
2.明確職稱評審各環節具體要求,把好評審過程關。明確職稱公示要求,職稱申報材料需在了解申報人員的范圍內進行公示,接受公眾監督;明確評委會組建要求(含評委構成人數、專業、單位、年齡分布等)、評委的履職責任等,發揮好專家把關作用;科學測算職稱評審指標、明確職稱量化評價標準、合理設置評審投(計)票規則,確保評審的合理性、公正性。
3.建立職稱監管機制,把好評審結果關。要求評審單位及工作人員須嚴格按照有關規定組織評審會,遵守評審會組織紀律,保守評審秘密,不得泄露評審活動有關情況;上級單位或部門要加強對評審單位職稱評審過程、結果的監管,對于違反規定、產生嚴重問題的,明確主體責任及處罰措施。
進一步加強職稱評審結果在崗位使用、事業單位崗位設置、職務晉升、專家選拔、薪酬激勵等方面的應用,多維度與職稱評審結果掛鉤,進一步調動廣大專業技術人員的積極性,發揮職稱評審的牽引作用。
職稱評審不僅僅是專業技術人才的能力評價,它與人才培養、使用等也密切相關,只有不斷提高職稱評審工作的科學性、專業性和規范性,讓職稱評價回歸崗位需求和實際貢獻,確保讓想干事、能干事、干成事的人選得出、評得上,才能真正把人才評好、用好、管好,最大限度激發人才的創新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