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18日,國家發展改革委、工業和信息化部等12部門出臺《關于促進工業經濟平穩增長的若干政策》(以下簡稱《若干政策》),從財稅、用地、用能等方面加大對相關企業幫扶力度。
國家發改委相關負責人表示,此次出臺的政策共包括5方面18項具體措施,聚焦做好預調微調和跨周期調節,著力解決制約工業經濟運行中的掣肘問題,確保全年工業經濟運行在合理區間。
“去年三季度,受新冠肺炎疫情等多重因素影響,我國工業經濟運行面臨較大下行壓力。”國家發展改革委秘書長趙辰昕介紹,2021年底,國家發改委會同相關方面出臺了推動工業高質量發展的16條政策措施。在政策推動下,振作工業經濟取得了階段性成效。
具體來看,《若干政策》提出降低企業社保負擔等4項財政稅費政策,增加小微企業貸款等3項金融信貸政策,建立統一的高耗能行業階梯電價制度等2項保供穩價政策,實施沙漠戈壁荒漠地區大型風電光伏基地建設等6項投資和外貿外資政策,保障納入規劃的重大項目土地供應等3項用地、用能和環境政策。
推動政策落實,各部門積極行動。財政部經濟建設司司長符金陵表示,今年將加大中小微企業設備器具稅前扣除和小型微利企業所得稅減免力度,擴大地方“六稅兩費”減免政策適用主體范圍。
投資是振作工業經濟運行的“牛鼻子”。《若干政策》提出,鼓勵中東部地區發展分布式光伏,推進廣東、福建、浙江、江蘇、山東等地海上風電發展,帶動太陽能電池、風電裝備產業鏈投資;加快新型基礎設施重大項目建設,引導電信運營商加快5G建設進度,支持工業企業加快數字化改造升級,推進制造業數字化轉型;啟動實施北斗產業化重大工程,推動重大戰略區域北斗規模化應用。
趙辰昕表示,將指導推動地方加大重大項目要素保障力度,對“十四五”規劃確定的重大工程、區域重大戰略規劃確定的產業領域重大項目,加大前期工作力度,務求盡快開工建設,盡早形成實物工作量。繼續優化投資環境,合理引導資本投向,結合產業發展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要求,做好重大項目儲備,促進工業投資穩定增長、結構優化。
此次出臺的《若干政策》特別提到“專精特新”中小企業。工業和信息化部運行監測協調局負責人陶青表示,工信部將積極采取舉措,進一步加大“專精特新”中小企業培育力度。
健全優質企業梯度培育體系。工信部發布梯度培育工作指南,完善創新型中小企業、“專精特新”中小企業、“小巨人”企業認定標準,夯實優質企業梯度培育基礎,力爭2022年新培育3 000家左右“小巨人”企業、200家左右單項冠軍企業,帶動各省培育“專精特新”中小企業達到5萬家左右。
數字化賦能中小企業。制訂中小企業數字化轉型評價標準,聚焦中小企業需求編制中小企業數字化轉型建設指南,分行業制定數字化轉型路線圖,加大指導和支持力度。
推動大中小企業融通發展。促進大中小企業在產業鏈供應鏈、協同創新等方面實現更高效、更便利的對接,部省聯動建立常態化的對接機制和對接平臺,推動龍頭企業對中小企業開放技術、市場、標準、人才等創新資源,總結推廣中小企業融通創新的典型模式和典型經驗。(來源:人民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