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鵬飛(北京)
在巍峨的清華大禮堂西側,矗立著一座紅褐色花崗巖雕像,俯身而坐的聞一多先生,目光深邃,凝視遠方,其身后的黑色大理石墻面上,則鐫刻著他的名言:“詩人主要的天賦是愛,愛他的祖國,愛他的人民。”
作為詩人、學者和民主斗士的聞一多先生,是廣為人知的,不過,聞先生的藝術才能,卻少有人知。辦學之初,清華即開風氣之先,延聘美籍教師司達爾女士執教,開設西式圖畫課程。1912年,聞一多考入清華學校,在校期間,顯露出優秀的美術才能:1914年夏,參加了圖畫校外寫生團,司達爾評價其“水彩景畫,善露陽光,有燦爛晴日之景象”;1915年擔任《清華年報》圖畫編輯;1916年,參與成立“游藝社”并被推為副社長;1919年,與吳澤霖、楊廷寶、方來等同學發起成立美術社;1920年10月1日,在《清華周刊》發表《征求藝術專門的同業者的呼聲》長文,提出藝術可以“促進人類的友誼”“抬高社會的程度”,是“改造社會的根本辦法”等觀點,這是他立志以藝術改造社會的宣言。1920年12月1日,聞一多與浦薛鳳、梁思成發起創立以“研究文學、音樂以及各種具形藝術”的組織“美司斯”(源自希臘神話中九位文藝和科學女神Muses的音譯),其《美司斯宣言》則指出,“我們深信人類的進化是由物質至于精神……生命的藝化便是生命達到高深醇美的鵠的的唯一方法”,從中可見以聞一多為代表的清華學人對高尚精神的堅定追求,而藝術則是“能夠抬高、加深、養醇、變美我們的生命的質料”。
聞一多終其一生都在追求和踐行這一理想。1922年他考取庚款赴美留學,先后在芝加哥美術學院、科羅拉多大學美術系和紐約藝術學院學習,專攻美術。1925年回國后,他曾出任新改組成立的國立北京藝術專門學校教務長,此后他將更多精力轉向文學創作和學術研究,1923年和1928年先后出版個人詩集《紅燭》和《死水》,奠定了其在中國新詩界的歷史地位。1932年秋,聞一多受聘于母校清華大學,擔任中國文學系教授。1937年抗戰全面爆發,他隨校南遷長沙,旋又參加湘黔滇旅行團從長沙徒步到昆明,途中以畫筆記錄了沿途風物,留下珍貴的50余幀速寫作品。在昆明西南聯合大學的艱苦歲月里,他沉潛于學術,一度以治印取潤貼補家用,留下數百方篆刻作品。1946年7月15日,聞一多出席李公樸殉難經過報告會,即席作《最后一次的講演》。下午返家途中遭特務槍擊,壯烈犧牲。聞一多雖然最終以詩人、學者和近代民族解放與民主運動的獻身者而為世人所銘記,但是他的一生也留下了大量的藝術作品,一直游走于文學與美術之間,并將二者緊密地聯系在一起。《聞一多全集·美術卷》計收入繪畫作品38幅、書籍裝幀設計及插圖37幅、書法作品52件、篆刻作品561方。
藝術不僅滋養塑造了聞一多先生偉大的精神品格,而且潛移默化地滲透到他對子女的教育中。兒女不僅品格高尚,學有所成,并且多才多藝。特別是三子聞立鵬,受父親影響,從小喜歡文藝,1947年進入北方大學文藝學院美術系,后進入中央美術學院習油畫,1958年升入油畫研究班,畢業后留校任教,從事油畫創作和藝術理論研究,是聞一多先生藝術主張和人格力量的直接繼承者,也是新中國培養的第一代油畫家的優秀代表。
水木清華,鐘靈毓秀。在110多年的辦學歷程中,清華人以實際行動塑造了兩個傳統:優良的文化傳統和光榮的革命傳統。聞一多先生毫無疑問是這兩個傳統最杰出的代表人物之一。薪盡火傳,精神不朽。今天,我們在清華大學藝術博物館以“紅燭頌”為題舉辦聞一多、聞立鵬藝術作品展,固然旨在向世人展現父子二人的藝術才華,但是更希望觀眾在欣賞他們的藝術作品的同時,思考他們的美學價值,感悟他們的精神魅力,從一個新的視角了解和銘記以聞一多先生為代表的一代學人,為推動中國社會進步,為重塑中華民族高尚精神價值所做出的不懈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