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吟方(北京)
學者揚之水
揚之水,原名趙麗雅,1954年生于浙江諸暨。中國社會科學院文學研究所研究員,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1986年就職于《讀書》編輯部。1996年調入中國社會科學院文學研究所,曾任古典文獻研究室主任,專業領域為文學與名物研究。發表學術論文兩百余篇,著作有《詩經名物新證》《古詩文名物新證》《先秦詩文史》《奢華之色——宋元明金銀器研究》(三卷本)、《終朝采藍:古名物尋微》《中國古代金銀首飾》《物色:金瓶梅讀“物”記》《定名與相知:博物館參觀記》《棔柿樓集》等。《詩經名物新證》獲中國詩經學會第二屆學術研究成果一等獎。《奢華之色:宋元明金銀器研究》(三卷本)獲第三屆中國出版政府獎提名獎,并與《唐宋家具尋微》一起獲第四屆朱自清散文獎。
寧文兄發來一批揚之水女史題他的畫作,作為第一個讀者,我除了艷羨,大概還有點興奮,期待中的二位名手終于肯聯手,一展珠聯璧合之興。寧文是書香世界有名的推手,而揚之水則是學術界的常青藤。一位名編輯、一位名學者,合作一套冊頁,自然亮點多多,美意綿綿。逐一拜讀,畫筆純樸,見情見性;揚之水的小字清雋,雅意拳拳。
我同二位都是老朋友。和寧文由《開卷》結緣,認識超過二十年。和揚之水認識更早,已越三十年。當初,他們都還是編輯,后來熟悉了才知道,編輯只是他們諸多身分中的一個,譬如二位寫字畫畫都在行,各有特點。
揚之水的一手簪花小楷經張中行先生推介,早就譽滿文林。寧文作畫,事先并不知道,只曉得他愛重名人的手跡,得編刊物之便,廣交天下名流,收藏不菲。在一個偶然機會獲悉他也畫畫,一交談時間還挺早,上個世紀八十年代他在皖南服役時就涉足書畫,算起來是資深畫家了。以后看到他的山水,那山間林梢的一彎明月、青草池塘靜泊的小舟、田埂邊一間東倒西歪的老屋……原是他生活中司空見慣的風景,一拿起筆,那些風景便如秋天的落葉撲簌簌地墜在紙上。縱橫筆觸間,依稀還能看到他同宗欣賓的筆意。揚之水何嘗不是如此,那管既寫文章又寫字的筆伴隨她逶迤走過了幾十年,時間甚至超過她治學、做編輯的年齡。
他們在筆墨上花了這么多時間,我問過寧文,當初是想當畫家么?寧文說身在江南畫屏中,情不自禁就畫上了。后來是舍不得編書編雜志間歇零敲碎打的時間,聊借圖畫遣興,豈止是你戀筆墨,畫興一開,筆墨也纏人,于是江南一片,互生互發,一發不可收拾。不知哪個好事者勸寧文,你積攢了若許畫稿,辦個展覽吧!從此南天北地到處留下寧文攜畫走天下的屐痕。讀書界的名編輯多了一個畫家的頭銜。寧文的這種跨越,讓我想到民國時期的那些編輯家,茅盾、葉圣陶、錢君匋……一直到范用,你說他們哪個不是多藝多才。
我沒有問過揚之水,也知道她一直沒有離開過書法。我好幾次到東總布胡同拜訪她,索閱近作,她有時拿出一個月餅盒,有時則是一個精制的紙盒,還有時候是一個紙筒,揭開一看,凈是她平日日課留下的字跡,真如行山陰道上,目不暇接。我由衷地贊嘆:您的視力可真好!寫得那么小,我要湊近了才能看清字的結構。她要我提意見,我從讀者的立場回應,大意是說小字固然精美,但給雜志報紙題字,印出來怕看不出效果,您要把字寫大一點,讀者一定高興!
要說揚之水與書法的前緣,居然是為了抄稿寫約稿信派上用場。一手眉清目秀的好字曾贏得頗多老儒的贊嘆,于是好稿聯翩而來。揚之水的一手好字未必是當年《讀書》影響驟升的主要原因,但在講究學識的年代,老儒們因此特別愿意和《讀書》打交道應該是真的。后來揚之水的好字成了《讀書》品位的另一種表述。要知道當時很多人練字沖著當書法家去,唯獨揚之水帶著一手好字,辭別《讀書》進了社科院文學所。
許多年前,我曾跟南方的一位朋友聊天,說可以撮合南北二大好字揚之水陸灝辦聯展,一定好看。后來有沒有成我不知道,但是揚之水與董寧文合作的冊頁,我卻有幸成了見證者。這有點像雪、梅花、山林相遇在寒冬里,才能成就一幅絕世的歲寒圖。
學林的善書者與讀書界的善畫者不少,像揚之水與董寧文靠自我修煉成就自己的當世并不多見,于是,他們的合作,我怎么想都覺得是雪里的梅花,有不一樣的美。
畫家子聰
子聰,原名董寧文,1966年八月生于南京。現為《開卷》《譯林書評》執行主編、江蘇省作家協會會員、南京市作家協會理事、南京市文聯簽約作家。出版有《人緣與書緣》《開卷閑話》《寧文寫意》《閑話開卷》《書脈人緣》《寫在開卷邊上》等。主編“開卷”系列叢書十余套及其他圖書數十種。其中《鳳凰臺上— —〈開卷〉百期珍藏版》《我的開卷》榮獲2008年“中國最美的書”稱號;《寓記》榮獲“2015年海峽兩岸十大最美圖書”稱號;《林散之年譜》榮獲2016年度“中國好書”、2016年“鳳凰十大好書”;《〈開卷〉二〇〇期》榮獲第九屆全國書籍裝幀設計金獎(文學類);《青色馬文存》榮獲“2020年上海書籍設計雙年展書籍設計優秀獎”等。曾在南京、合肥、海寧、蘇州、成都、石家莊等地多次舉辦個人畫展、聯展。書畫作品被多家機構、私人藏家收藏。
辛丑臘月廿六日于北京昌平北七家雙桂書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