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0年前的上甘嶺,仡佬族男兒鄒習祥78發子彈殲敵39人,戰后榮立一等功,打得美軍心驚膽戰。他所在的537.7高地北山,被驚恐的美國兵稱之為“狙擊兵嶺”。
新中國成立后,鄒習祥加入中國人民解放軍。抗美援朝戰爭爆發后,年近30歲的鄒習祥毅然報名,編入志愿軍第15軍第45師第135團1營1連赴朝作戰。
朝鮮中線戰場制高點五圣山,1連守衛的537.7高地北山位于上甘嶺村左前方,是第15軍前沿30余里防線中最突出陣地之一,距敵僅百米左右,地勢險要,敵居高臨下,該高地得失關系整個防線的安危。
1952年4月,白雪正在融化,美軍卻氣焰囂張,公然在1連對面的陣地上三兩成群地曬太陽、洗澡、打球,強迫朝鮮青年婦女跳舞。1營1連當年的報功材料寫道,這一連串的挑釁行為激怒了志愿軍同志們。一天上午,擔任七班副班長的鄒習祥看到537.7高地主峰的敵人三五個在外面曬太陽,于是三槍便打死三個敵人。
當天夜里,鄒習祥在班里召開研究會,組織狙擊小組。1連又研究出抵近觀察,找敵人活動規律和道路,選定冷槍射擊路線、封鎖線,構筑靶場,抵近敵人前沿去打,配合機槍排消滅敵人火力點,步、炮協同打冷槍冷炮等消滅敵人的辦法,打得敵人抬不起頭來。
在位于湖北孝感的第15軍軍史館內,展陳著一張鄒習祥身著軍裝的照片,他潛伏在灌木叢中,眉眼冷峻望著前方。照片下方有一行小字說明:45師135團1連狙擊手鄒習祥,一直活動到敵人前沿的灌木叢里,用78發子彈殲敵39人。戰后,榮立一等功。
1952年的朝鮮戰場上,鑒于敵我雙方長期處于對峙狀態,每日均限于小規模的戰斗活動,為大量殺傷、消耗敵人,志愿軍開展了冷槍冷炮狙擊活動,要求把神槍手、神炮手組織起來,采取“零敲牛皮糖”的戰法,以積小勝為大勝的指導原則殺敵。
“冷槍戰,冷槍戰,打得鬼子不動彈;今天倆,明天仨,加起來就是個殲滅戰。嗨!大家都來開展冷槍戰,管叫美國鬼子早完蛋……”這是當年號召冷槍冷炮殺敵的歌謠。當時,各個部隊不但開展冷槍冷炮競賽,還積極總結交流,戰士們總結出“跑步打胸前,上山打頭,下山打腿”的殲敵經驗。
“鄒習祥等狙擊手用的是蘇聯的莫辛-納甘步槍,我們俗稱‘水連珠’,比抗日戰爭時期八路軍用的槍好不了多少。這種步槍靠眼睛觀察來瞄準射擊,而對手是有4倍光學瞄準鏡的狙擊步槍。憑著這種裝備,他平均2槍消滅一個敵人,把美軍打得受不了了,這是很了不起的。”軍史專家張嵩山說。據第15軍軍史館展陳公布的數據,在整個防御作戰中,第15軍冷槍冷炮殲敵近2萬人。
1952年秋,上甘嶺戰役打響。鄒習祥生前曾向家人回憶起這場慘烈異常的戰役。當時彈盡糧絕,他和戰友們躲在一個洞里,沒有水,渴了就舔一舔石壁,餓了七天七夜。大家商量不能再坐以待斃,決定讓身手最好的鄒習祥出去找救兵。為了分散敵人注意力,鄒習祥故意扔出一個空罐頭盒子,用響聲吸引敵人,自己跑出洞口。為了躲避敵人的探照燈,他鉆進成堆的尸體下面,即使如此,也差一點被敵人的刺刀刺到。鄒習祥找到部隊時已極度虛弱,昏迷許久才醒過來。等部隊找到洞里的戰友時,很多人已經犧牲了。
鄒習祥1954年回國。1956年4月,34歲的他轉業回到務川縣。回到家鄉的他,從不在外人面前提及自己在戰場上的功勞。他曾在鄉鎮任職,又協助大隊發展多種經營,后來回家默默無聞務農。
1993年3月26日,在陣陣春雷中,上甘嶺狙擊英雄鄒習祥溘然長逝,享年71歲。
(劉修永薦自《新華每日電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