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歐洲新聞電視臺網站11月30日文章,原題:中國瓷器如何啟發歐洲陶器當瓷器在16世紀從中國傳入歐洲時,它引起了轟動。景德鎮的工匠們制作了一種歐洲人從未見過的神奇材料,荷蘭陶藝家受到啟發,開始制作他們自己的青花陶瓷。
中國青花瓷的制作過程非常復雜,涉及72道工序。這些工序往往極其精細,需要非常熟練的工匠來完成。修坯工序需要除去多余黏土,各個部分的厚度必須非常精確。在上袖的過程中,坯體需要被相當緩慢地浸入釉中,但又要迅速取出。
青花瓷的顯著特點是其精美的釉卞彩。設計融合中國傳統水墨畫的一些技巧,例如淡入淡出和漸變等。畫在瓷器上的任何圖案都具有獨特的象征意義,而且通常與祝福有關。
大約四百年來,荷蘭城市代爾夫特一直在用黏土制作精美器件。最初的設計模仿中國瓷器,但漸漸地,荷蘭陶藝家開始制作自己的“藍白瓷器”,隨著時間的流逝,裝飾物變得越來越荷蘭化。磨坊、輪船和代爾夫特城等圖案變得受歡迎。
“在歐洲,我們原本不會制作瓷器。”皇家代爾夫特博物館經理范尼烏文赫伊曾解釋說,“在代爾夫特,他們開始以不同方式混合黏玉。使它變得更薄。結果更像中國瓷器。這就是人們稱之為荷蘭瓷器或代爾夫特瓷器的原因,但它實際上是陶器。裝飾非常精美且藍色是新呈現出的顏色。”
“驕傲的瑪麗”是皇家代爾夫特制作的最著名瓷器之一。如今最精美的陶瓷仍是手工繪制(如圖),這是一項高超的技藝,需要大約十年左右的時間才能掌握。相關工藝使用含鉆的特殊涂料。然后上釉燒制,在此期間會發生神奇變化,化學反應會將黑色涂料變成標志性的藍色。
在景德鎮,工作的成敗取決于柴窯把樁師傅的專業知識。鑒于窯內溫度分布不均,不同類型的陶器按照它們所需的熱量被放在不同區域。此外,為達到最佳效果,窯內燃燒松木。這是因為當窯內溫度達到1300℃時,松木會釋放出松油,當其與坯體上的釉料接觸時,就會產生流光溢彩的效果。(作者保羅?哈克特等,王會聰譯)
環球時報2022-12-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