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張苗
近年來,知識產權保護備受關注,也面臨著新形勢、新問題。為了讓侵權者付出難以承受的代價,讓創新者吃下“定心丸”,讓商業環境和市場秩序不斷優化,知識產權保護工作任重道遠。
北京冬奧會上,吉祥物“冰墩墩”一舉成為“頂流”。這只長著一層冰殼兒的熊貓寶寶創造了一個新詞—— “一墩難求”。在專利權、商標權、著作權和奧林匹克標志等立體化保護下的“冰墩墩”,不僅展現了北京冬奧會的巨大成功,也體現了中國知識產權保護的進步。專利商標申請實現證書“電來電往”,公告公報信息實現“掌上查詢”……我國《民法典》確立了依法保護知識產權的重大法律原則。知識產權保護社會滿意度從2012年的63.69分提升至2021年的80.61分。
然而,隨著“互聯網+”時代的發展,在大數據、云計算等互聯互通技術的不斷加持下,知產保護面臨著新形勢、新問題。
《上海版權檢察白皮書(2019—2021)》顯示,2019年至2021年,上海檢察機關受理侵犯著作權犯罪審查逮捕案件103件326人,批準逮捕81件216人;受理審查起訴案件93件291人,起訴84件227人。
經梳理可發現,近年來相關案件多發生在重點前沿領域,覆蓋體育賽事(侵犯體育電視節目著作權行政處罰案)、視聽網站(“人人影視”侵犯著作權刑事案)、網絡直播(排球賽事節目網絡直播著作權侵權糾紛案)等。此類案件呈現以下特點:一是犯罪主體趨于規模化、公司化。兩人以上共同犯罪案件占總受案量的63.8%;二是侵犯著作權犯罪對象集中在玩具、計算機軟件和影視劇集等領域。其中,侵犯玩具、計算機軟件類著作權犯罪案件占總受案量的55.6%;三是案發以偵查機關偵查發現為主,權利人主動報案為輔;四是新型網絡技術正逐步被運用到實施階段、分贓階段等犯罪全鏈條;五是電商平臺被利用成為犯罪主要渠道,多個犯罪團伙在電商平臺上公然制假售假,已然形成線上、線下交互模式。
上海市虹口區人民檢察院辦理的一起涉及立體作品著作權保護、侵犯變形金剛系列玩具著作權刑事案件值得關注。據了解,該案由5人合謀,在未經某公司(主要制作、生產變形金剛系列玩具)許可的情況下,對該公司銷售的“大黃蜂”“擎天柱”等變形金剛系列玩具進行微調設計,委托他人批量生產后對外銷售。該案因被告人作案手段隱蔽,權利人系全球知名玩具制造商,涉案人數較多,侵權環節覆蓋面較廣,案發后受到輿論廣泛關注。2021年8月,法院對該案作出判決,被告人均犯侵犯著作權罪,判處1年至3年3個月不等的有期徒刑,并處1萬元至120萬元不等的罰金。
經梳理裁判文書網上的同類案件可發現,知產侵權案所反映出的問題主要有幾個方面。
一是涉互聯網疑難復雜案件占比不斷上升。近年來,侵權行為人多利用新型網絡技術實施犯罪,犯罪對象呈電子化、數據化。如利用解析程序自動運行算法繞開正版網站的保護措施,租用境外服務器存儲侵權作品,利用“比特幣”等虛擬貨幣進行犯罪收益交易等。案件辦理難度不斷加大,對檢察機關打擊侵犯著作權犯罪,司法辦案專業化、精細化、一體化等方面均提出了更高要求。
二是權利人維權意識和手段相對薄弱。在侵犯著作權犯罪案件中,部分權利人沒有意識到著作權是一種無形資產,忽視對著作權的管理和保護,缺乏有效的防范和處置措施。比較具有代表性的是侵犯視聽作品著作權案件,該類案件涉及作品繁多且權利人分布廣,不少還存在權屬關系不清、授權層級復雜的情況。部分權利人在案發前甚至不知曉權利被侵犯,案發后尋求救濟也處于被動狀態。
三是侵權行為人法律意識淡薄。在侵犯著作權犯罪案件中,部分行為人存在“侵犯著作權僅承擔民事或行政責任”的錯誤認識,還有部分技術人員持有“技術中立”的錯誤觀念。
四是保護知識產權、尊重自主創新的社會共識不強。公眾對文學、藝術和科學領域作品的需求日益增大,但不少消費者缺乏著作權法律意識,不愿意支付知識產權溢價,使得山寨、盜版仍有市場。
要解決上述問題,須彌補我國知產保護方面的短板。
要有效解決相關問題,須彌補我國在知識產權保護方面的幾個短板。
一是國內很多企業尚未建立知識產權管理部門,沒有專門負責知識產權工作的人員,真正了解和懂得知識產權知識的人才不足。從專利方面來看,我國企業申請的專利數量與發達國家相比較少。企業往往較為重視有形資產的保護,忽視對無形資產的保護。從商標方面來看,注冊量少,且馳名商標在國外被搶注的較多。在大力保護國外馳名商標的同時,更應加強對國內馳名商標的扶植與保護。如今,增強知識產權保護意識已成為企業的共識,加強企業知識產權法律保護也成為企業發展的“原動力”和“分水嶺”。
二是知識產權法律制度體系尚不完備。雖然相應地完成了一些相關法律的修改,《民法典》確立了相關原則,最高法公布施行了多項具體的司法解釋,但我國知識產權法律制度整體仍不夠體系化,實際維權的途徑有待不斷明晰。
三是知識產權法律制度的保護范圍較窄。科技的迅速發展使得新的技術領域不斷涌現,一些高新技術,如互聯網、基因工程、生物技術、航天技術等的高速發展,給知識產權保護帶來了新的挑戰。原有的知識產權法規,其規制范圍已經不能滿足新興技術領域的需要。從全球范圍來看,新興技術領域的法律爭議不斷,如何實施有效的法律規制和保護,是包括我國在內的許多國家面臨的問題。
四是我國知識產權保護的行政執法和司法水平有待進一步提高。首先,知識產權行政管理機關的統籌協調能力有待提高。從主管機關來看,商標、專利、著作權等分屬于不同的部門管理。其次,從專利、商標、計算機軟件的申請、審查、注冊和授權以及授權后的有關法律程序來看,相對繁雜,不夠統一。
2021年以來,上海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的重要講話精神,全面落實《知識產權強國建設綱要(2021—2035年)》及《“十四五”國家知識產權保護和運用規劃》,聚焦打造國際知識產權保護高地的目標,推動知識產權強市建設。
2021年,上海知識產權創造質量大幅提高。專利授權量17.93萬件,同比增長28.29%;商標申請量55.94萬件,同比增長10.71%;作品版權登記數34.56萬件,同比增長8.4%。在世界知識產權組織(WIPO)發布的《2022年全球創新指數報告》(GII)中,上海首次與蘇州合并成為一個科技集群,整體排名上升至第6位。在上海知識產權創造質量穩步上升的背景下,強化知產保護迫在眉睫。
上海檢察機關積極貫徹國家知識產權發展戰略,多年來深耕知識產權檢察專業化辦案領域,服務保障上海科技創新中心建設,通過多年的探索和實踐,已逐步形成了多項科學有效的工作機制。
為了讓侵權者付出難以承受的代價,讓創新者吃下“定心丸”,讓商業環境和市場秩序不斷優化,上海檢察機關在打造專業化辦案團隊、加強檢察辦案力量的同時,繼續致力于積極促進知產檢察保護,發揮集中統一履職優勢,落實訴訟權利保障機制,努力打造上海知產保護檢察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