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趙璐
在有力、高效地保護知識產權的同時,也應該認識到知識產權濫用會造成公共利益受損,這是知識產權全鏈條保護中的痛點和難點。知識產權公益訴訟,是新發展階段提升知識產權保護質效的有力制度設計,有利于解決私益和公益發展不平衡問題,促進公益訴訟制度目的實現及知識產權的均衡發展。
域外知識產權公益訴訟概況評析。
從域外立法看,為防止損害知識產權公益的發生,德國設立了團體訴訟制度;英國構建了檢舉人訴訟制度;美國則以《克萊頓法》和相應的禁止濫用知識產權的判例,為知識產權公共利益保護提供了明確的法律依據。對濫用技術優勢損害社會公共利益的行為,任何個人或者組織都可以提起知識產權公益訴訟,為知識產權的合理創新和引用作出了規范化引導。針對知識產權公益保護,域外的立法設計和制度構建具有重要參考價值。
現有法律供給應對新形勢下知識產權保護問題的情況。
近年來,商標惡意注冊、版權惡意登記等知識產權糾紛常發,不僅侵害權利人利益,亦損害社會公共利益。縱觀我國現行法律體系,涉及知識產權濫用的實體法主要是《反壟斷法》與《反不正當競爭法》,兩者對于知識產權濫用的規定相對零散。《專利法》第25條規定,對可能使社會公益造成嚴重傷害的智力成果不承認其知識產權。《著作權法》第4條和《專利法》第5條都明確了知識產權人在行使權利時必須以公共利益為限,應對自己權利的行使保持必要的克制。
此外,我國法律規定了知識產權的合理使用制度、國家計劃許可制度、強制許可制度等來保證知識產權的公益性,知識產權人不能無限度地追求其獨占利益,從而對社會公益造成損害。但是以上法律條文缺乏操作性,僅對知識產權公共利益保護作出了原則性的規定,未對相關公共利益保護途徑和手段作出明確規定。
知識產權公益訴訟新發展階段的機遇和挑戰。
法律供給不足造成放棄權利主張的情況增多,這不能歸咎于權利主體的法律意識低下,應從法律制度方面反省權利實現機制是否存在問題。有以下幾個問題值得深思:其一,難以調動知識產權公益訴訟中權利人的積極性,權利人僅在刑事案件辦理中盡到配合調取證據的義務。其二,知識產權專業性程度高,技術密集性強,司法人員在辦案中往往難以厘清知識產權濫用和合法保護的邊界,對于公共利益把握存在認知分歧。其三,知識產權公益保護與環境監測和食藥品安全公益訴訟在實際損害鑒定上存在差異,適用于一般公益訴訟的專業鑒定機構及標準難以達到知識產權公益訴訟的要求,其緊迫性、危害后果的必然性難以鑒定。
檢察機關應當充分發揮自身職能優勢,根據新發展階段的新要求,堅持問題導向,更加精準地貫徹新發展理念,針對知識產權人濫用權利造成壟斷,損害社會發展進步或影響公共安全的問題啟動公益訴訟程序,要求權利人停止侵害或要求行政機關進行反壟斷規制。探索通過訴前檢察建議、督促起訴、支持起訴等方式,依法開展知識產權公益訴訟工作。在保護上海知名老品牌、非物質文化遺產、地域性標識等方面探索發揮公益訴訟作用,充分發揮檢察公益訴訟的預防功能,推動源頭治理、系統治理,切實提高知識產權法治化保護水平。
嚴格把握立案條件。
對于知識產權領域的公益訴訟,須辯證地看待并合理地平衡私權保護與公共利益之間的關系,準確把握“公益”和“私益”的區分,既要重視知識產權的“私權”屬性,也不能忽視知識產權的“公益”屬性。在進行知識產權公益保護的同時,絕不能漠視或者剝奪公民、法人、非法人社會組織的合法權益。在知識產權公益訴訟工作中,要遵循司法謙抑性原則,不隨意擴大“公共利益”這一核心的范圍,從嚴把握立案條件。
任何刑事犯罪均構成對社會秩序、公眾安全感和群眾獲得感的侵犯,都侵犯了社會公共利益。只有對公共利益的直接侵犯才能構成公益訴訟的提起條件。檢察機關要把公益損害和違法性作為公益訴訟監督辦案的基本前提,準確把握公共利益的核心定位。比如對于在地理標志、藥品專利、老字號品牌等領域濫用知識產權,損害公共利益、損害城市人民歷史認同感的侵權行為,應依據相關專業檢驗報告、行業標準規范等判斷危險的潛在性、危害后果的必然性、公益保護的緊迫性、相關主體行為的違法性等,再綜合判斷實害結果。
知識產權領域案件立案應當同時滿足以下條件:一是國家利益或者社會公共利益遭受嚴重侵害或者存在重大侵害危險,人民群眾反應強烈;二是侵害行為違反法律強制性規定,具有明顯的違法性;三是沒有其他適格主體可以提起訴訟,難以通過普通民事、行政、刑事訴訟有效實現公益保護。通過私益訴訟可以有效解決權利救濟的、保護特定公共利益可能影響其他公共利益易引發或者加劇社會矛盾的、行政機關對所涉公益侵害正在依法履職且有明確處理意見或具體處理措施的、相關行政法規缺位或者如何治理有待進一步凝聚共識的情形,均不應當進入知識產權領域的公益訴訟范圍。
借助外腦研究論證。
檢察機關要加強調查核實和研究論證,充分把握知識產權公益訴訟案件的規律和特點,主動與知識產權科研院所、知識產權行政管理部門建立緊密工作關系。運用專家咨詢平臺和專家庫,加強外觀設計、商標、著作權領域案件證據收集、固定以及評估鑒定等,共同研究解決知識產權保護中新型疑難復雜問題,扎實開展新領域案件的調查核實工作。通過專家咨詢論證或者委托社會調查征集民意,輔助檢察機關判斷知識產權領域案件線索反映的問題,是否確屬嚴重損害公共利益,是否確有必要啟動檢察公益訴訟程序。補強檢察機關知識產權公益訴訟辦案經驗、力量、技術方面的弱項。
把握訴前督導尺度。
檢察機關要進一步加強與知識產權局等行政機關的良性互動,加大行政執法與司法保護合作力度,建立健全公益訴訟線索發現、案件移送、調查及常態化聯絡配合等機制,及時發現涉知識產權案件立案監督線索,實現信息互通共享。注意把握與行政機關協作配合的方式和尺度,協作配合應當建立在嚴格依法履行各自法定職責、恪守各自法定職能邊界的基礎上。堅持公益訴訟作為督促之訴、協同之訴的職能定位,嚴格區分檢察權和行政權,堅持雙贏多贏共贏理念,更好地維護公共利益。
建設知產人才高地。
知識產權公益訴訟檢察工作涉及領域多元、知識面廣,既強調專業性也要求綜合性,對檢察人員素質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目前的檢察隊伍中,具備知識產權方面專業知識的人才并不多,須發揮上海地區高水平知識產權人才高地的優勢,抓好知識產權公益訴訟核心團隊建設,打造上海知識產權司法保護標桿。
一是增強“專業化”,切實提升檢察辦案質效。團隊核心成員要立足專業優勢,積極參與討論相關知識產權領域首例、新類型以及重大、疑難、復雜案件。組織專項研究、理論研討等活動,及時提煉類案難點,總結辦案經驗,加強類案指導。二是增強“引領性”,通過知識產權案件“專辦+專研”,在辦案中學習掌握專業知識、調查方法以及溝通協調等能力,培養知識產權辦案領軍人才。另外,要設立知識產權檢察理論研究基地或專家智庫,通過研討會、學術論壇、專題講座等方式加強檢校交流協作,常態化開展知識產權領域實務與理論交互研究,形成知識產權保護理論和實踐的良性互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