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海劍
新書《刑事檢察官之真兇》創作談
相比其他作家對生活的體驗甚至想象,《刑事檢察官之真兇》這本書的最大特質,在于其作者曾經的職業身份。作為一部全面展現普通刑事檢察官職業生活的長篇小說,其情節構筑與人物設置固然精彩而曲折;但本書更打動我的,還是其無可挑剔的專業性與觸目驚心的紀實感。
——周梅森(中國作家協會主席團委員、江蘇省作家協會副主席)
書名 | 《刑事檢察官之真兇》
編著 | 海劍 藍蓮
出版 | 中國書籍出版社
一
《刑事檢察官之真兇》即將面世,我是很開心的。電視劇版早已完成,也數易其稿,最后所寫的每個人物在自己面前都無比鮮活,好像認識多年的朋友。
當然,我是愿意它被拍成電影、電視劇的,主要的原因當然是影視作品受眾面廣 。
小說被改編成影視作品自然要面對很多變量,想要堅持自己最初想表達的東西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在作品敘事結構和風格、人物設置、事件設置、對話和語言等諸多方面,甚至要照顧到投資人和制作者的意見。作者必須學會溝通、學會妥協。因而,最后形成的綜合影視產品到底是什么樣子,有很多不確定性。
當然,影視制作是有規律可循的,只要作品的參與各方尊重該行業的規則,結果大多是相對公平的。
就檢察題材而言,我屬于較早一批開掘此類寫作題材的檢察業內人士。作品開發得不夠深入、不夠精彩、不夠大眾化和商業化,有我們自身的原因。鮮活的司法實踐,不斷給我們提供源源不斷的素材和啟發,如何在符合現有體制、政策的前提下運作好相關題材,一直是擺在我們這些創作者面前的重要課題。
與一般作者不同,筆者是懷著深厚的感情從事這一題材創作的。從我28歲進入司法機關工作至今,一晃快30年了。這個行業、這支隊伍、這些案件,我無比熟悉。我也只是寫了自己熟悉的人和事,只是努力寫好而已。
二
在給法治文化專業研究生開設的一門講座上,有學生問:檢察官是什么樣子的?這個問題很大,不是三言兩語可以說清楚的。當然,也有很多回答的角度,歷史的、比較的、學術的、實踐的……
我的回答是:首先,檢察官是人——挨打也疼,喝多了也吐,沒錢也著急,也會因為父母親友生病、孩子上學就業、自身升職晉級等世俗的問題焦慮。其次,檢察官一般是體制中的好人——他們大多正直、善良,堅持司法的原則和底線,努力維護著公平和正義。對于這份檢察官的職業,他們保持著足夠的敬畏和熱愛。他們是我們這個體制有效運作的不可分割的組成部分。再次,檢察官是法律人——是法律職業共同體的組成部分,是有法律專業技能的好人。他們在行使權力時,會心懷悲憫。當然,光有滿腹慈悲心腸是做不了檢察官的。我的同事、檢察官劉哲說過,“你辦的不僅僅是案子,也是別人的人生”。如何面對疑犯及其家人、被害人及其家人,不單單是個法律問題,檢察官還要給予司法的溫暖和關懷……
有人把司法工作者比喻成“燃燈者”,我覺得是有一定道理的。檢察官、法官作為司法工作者,應該是一盞燈、一把火炬。他們將公平正義的光輝照進民眾心里,讓公平正義看得見——雖然偶有遲到,但最終會到來。這無疑給無助者以光明,給罪惡者以救贖。
優秀檢察官的一個重要品質就是同理心。他們透過大量的卷宗、證據材料,通過對嫌疑人、被告人的訊問,通過對證人和當事人的調查,努力還原案件的真相——一方面,要找尋被告人犯罪的動機,尤其是被告人成為囚徒的各種原因,從而有針對性地教育被告人、為預防同類犯罪再發提供必要的警示和檢察建議;另一方面,他們還很較真,必須盡可能搜集被告人罪輕罪重的各種情節,并如實提供給法庭。這些都是作為檢察官必須承擔的“客觀性義務”。這與律師、警察等法律人的職業角色要求有很大的不同。
這種同理心,這種辦案較真的精神,從大量檢察官身上都可以找到,譬如我的前同事、北京市人民檢察院第一分院檢察官張榮革。關于張榮革,我曾寫過一篇幾萬字的報告文學《無悔青春志》,講述其從一名“法律學徒”成長為一位優秀檢察官的經歷。我也曾將其辦過的部分有意思的案子寫成一本書,書名叫《命案指控》。很遺憾,我的工作幾經變化,這本書始終沒有修改完畢,但其辦理的“田玉綠滅門案”“小四川被殺案”,被我寫進了電影劇本。其中,《身份疑云》已經拍成了電影,在央視電影頻道播出,其素材原型就來自“田玉綠滅門案”。我的朋友、勞動午報社的記者張展還將此故事寫成了一部8萬字的長篇紀實文學《京東恩仇錄》,在其報上連載。當然,電影不是張榮革辦理田玉綠案的實錄,而是在遵守電影創作規律的基礎上,對素材進行了升華、提煉,融入了其他案件和一些時代元素,融入了編劇對這起案件的深入思考。從文學創作的角度來看,《京東恩仇錄》和《身份疑云》屬于不同體裁,影響面也不同,但無疑都是傳播法治文化精神的有益嘗試。
寫作檢察官題材的文學作品是非常有意義的事情。檢察官的忠誠和擔當,堅守和執著,無私和無畏,糾結和焦慮,愛恨和憂喜……都能通過他們辦理的一個個案件得以展現。
三
再回到一個話題:為何要寫這些檢察官呢?
2008年是檢察機關恢復重建30周年,我們單位搞了一個座談會,請了很多退休的老同志來參加,其中一位便是劉奇光老人。老人是離休干部,抗日戰爭時期曾在山東抗日前線拼過刺刀,干掉了七八個日本侵略者。就是這位充滿傳奇色彩的老人,1978年之后,做過北京市人民檢察院的處長、副檢察長,直到退休……像劉奇光這樣的老人還有很多,他們曾經是檢察機關乃至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傳奇。遺憾的是,有多少人知道他們的故事,甚至,有多少人知道他們的名字?
他們不應該被忘記!
在中華人民共和國檢察院的歷史中,有無數個英雄和傳奇,正是在他們的引領下,創造了(著)檢察機關的輝煌。在今天的檢察實踐中,有無數個檢察官,正默默地立足本職、恪盡職守,正創造著他們的傳奇,將法律監督事業帶向新的高度。
劉奇光、方工、張榮革、徐達、劉哲等一批優秀的檢察官應該被記住,應該被人民群眾記住,應該被歷史記住。他們是共和國的優秀執法者,他們為了心中堅守的這份職業信念,奉獻了(著)寶貴的年華,他們是和平時代的英雄。
書寫他們的故事,筆者不僅僅是想告訴讀者,這些前赴后繼的檢察官也是有故事的人,更是要提醒即將步入檢察官隊伍的同仁、戰友,我們是在薪火相傳前輩的偉大事業!
依法治國正在成為我們國家的目標,公平正義的事業是我們終生為之奮斗的事業。前路漫漫、道阻且長,我們仍需不懈地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