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二十四節氣詩詞歌賦賞析匯編"/>
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蒲占新
二十四節氣,是中國古人通過觀察太陽周年運動,認知一年之中時節、氣候、物候的規律及變化所形成的知識體系和應用模式。以時節為經,以農桑與風土為緯,建構了中國人的生活韻律之美。古人中一些善思的儒學者對這一感受顯得尤為深刻。他們將節氣作為創作元素之一,融入在了詩文之中,從而使作品顯得更生動鮮活,更富有生活情趣,更易與讀者產生共鳴。
尤其是節氣對詩文創作的影響更是不言而喻的,可以說節氣是詩文創作的主要觸媒之一,它引發了文人對生產、生活、生命等的不懈思考和完美闡釋。
所以在節氣對詩文的深遠影響下,文人們創作出呈現著有不同文人特質的詩文,譜寫出了一曲曲膾炙人口的跨越時空的華章。
立春日郊行
【南宋】范成大
竹擁溪橋麥蓋坡,土牛行處亦笙歌。
曲塵欲暗垂垂柳,醅面初明淺淺波。
日滿縣前春市合,潮平浦口暮帆多。
春來不飲兼無句,奈此金幡彩勝何。
這是一首七言律詩。立春之日,詩人漫步于郊外,眼前一派春天景象,竹茂麥肥,土牛笙歌,垂柳吐芽,河水泛波,還有融融春陽耀春市,帆船往來如穿梭。這自然激起了詩人的詩興,而吟詩抒懷,是立春日剪金幡、扎彩勝無法比擬的。醅,沒有經過過濾的酒;醅面,指浮醅。古時候釀酒時,酒面漂浮著淺碧色的濃汁浮沫,這是酒的精醇所至,稱作“浮醅”。這里是形容綠色的春水。

早春呈水部張十八員外二首(其一)
【唐】韓愈
天街小雨潤如酥,草色遙看近卻無。
最是一年春好處,絕勝煙柳滿皇都。

這首詩是韓愈的《早春呈水部張十八員外二首》中的第一首,以寫景為主,是作者的經典作品之一,一直廣為流傳。這首小詩是寫給水部員外郎張籍的一首描寫和贊美早春美景的七言絕句。張籍在兄弟輩中排行十八,故稱張十八。其中“呈”字表示恭敬地送給。這首詩的首句點出初春小雨,以“潤如酥”來形容它的細滑潤澤,準確地捕捉到了它的特點。造句清新優美。天街,東都洛陽城“定鼎門大街”,隋唐洛陽城中軸線“七天”之一,道路十分寬闊,路邊楊柳扶疏,間植桃、李、石榴,中間為三條道,居中為“御道”,兩側有水渠和平民道。“天街”對應天上的“天街”星座。酥:酥油、奶油、乳汁,這里形容春雨的滋潤。第二句緊承首句,寫草沾雨后的景色。以遠看似有,近看卻無,描畫出了初春小草沾雨后的朦朧景象。寫出了春草剛剛發芽時,若有若無、稀疏、矮小的特點。最后兩句對初春景色大加贊美:“最是一年春好處,絕勝煙柳滿皇都。”最是,正是;絕勝,遠遠超過;皇都,洛陽城(唐朝東都),神都。這兩句詩的意思是說:早春的小雨和草色是一年春光中最美的東西,遠遠超過了煙柳滿城的晚春景色。這首詩詠早春,能攝早春之魂,特別是用“潤如酥”來形容春雨,給人以無窮的美感趣味,甚至是繪畫所不能及的。詩人沒有彩筆,但他用詩的語言描繪出極難描摹的色彩——一種淡素的、似有卻無的色彩。如果沒有銳利深細的觀察力和高超的詩筆,便不可能把早春的自然美提煉為藝術美。寫春景的詩,在唐詩中,多取明媚的晚春,但是作者卻另辟蹊徑取早春詠嘆,以自己獨到的見解認為早春比晚春景色優勝,更別出新意,不隨波逐流。
擬古·仲春遘時雨
【晉】陶淵明
仲春遘時雨,始雷發東隅。
眾蟄各潛駭,草木縱橫舒。
翩翩新來燕,雙雙入我廬。
先巢故尚在,相將還舊居。
自從分別來,門庭日荒蕪。
我心固匪石,君情定何如?

“仲春遘時雨,始雷發東隅。”仲春,就是陰歷二月,為春季之中;遘,遇;時雨,應時的雨,使草木滋生;東隅,東方。這兩句的意思是說仲春二月,逢上了及時雨;第一聲春雷,亦從東方響起——春天又從東方回來了。“眾蟄各潛駭,草木縱橫舒。”眾蟄,指冬眠的蟲類;潛,藏;駭,驚;舒,展。這兩句是說眾類冬眠之蟄蟲,暗中皆被春雷驚醒,沾了春雨的草木,枝枝葉葉縱橫舒展。“翩翩新來燕,雙雙入我廬。”翩翩,鳥飛輕快的樣子。這句和下句是說一雙剛剛到來的燕子,成雙成對地翩翩飛進我的屋里。“翩翩”“雙雙”,兩組疊字分別居于句首,活潑潑地,直是狀出燕子之神態。“先巢故尚在,相將還舊居。”先巢,故巢;故,仍舊;相將,相與、相偕;舊居,指故巢。這兩句是說先前的巢仍然存在,它們相與回到原處。“先巢”“舊居”,皆指舊有之燕巢。“相將”即相偕。梁上舊巢依然還在,這雙燕子一下子便尋到了舊巢,飛了進去,住了下來。原來,這雙燕子是詩人家的老朋友呢。曰“相將”,曰“舊居”,詩人說得非常親切,這已經是擬人口吻。燕子之能認取舊巢,這件尋常小事,深深觸動了詩人之別樣情懷。他情不自禁地問那燕子:“自從分別來,門庭日荒蕪。我心固匪石,君情定何如?”這兩句是說自從分別以來,門庭一天天地荒蕪了。匪,即非;我心匪石。我長期隱居的意志堅定不移,不知你的心情如何?此句下筆力度有如壁立千仞,實托喻了詩人堅貞不渝之品節。“君情定何如”作為結語,則極富風趣,余味無窮。詩人與燕子之對話,十分風趣、幽默。在這份風趣、幽默之中,卻蘊藏著一種極嚴肅的人生態度,極堅卓的品節。這是詩歌史上一篇別開生面的優秀作品。
仲春郊外
【唐】王勃
東園垂柳徑,西堰落花津。
物色連三月,風光絕四鄰。
鳥飛村覺曙,魚戲水知春。
初晴山院里,何處染囂塵。
這首詩由題可知是描寫了春分時節郊外的一片大好風光。開篇兩句“東園垂柳徑,西堰落花津”,寥寥數筆勾畫出了一幅美妙的郊區風景:一條楊柳舞動,柳絮飄來片片黃,腳踩一堆“柳花”。眼中觀望的是水塘上紅花漂浮,此景可待成追憶,鳥兒飛了,村落已白天明,魚兒撲騰于水層之中。而最后一句表達出了詩人自己的性格,雨后大地,灰塵由于心中沾染了雨雜念俱消,心靜神往,正是詩人的真感流露,美景配佳人,詩人的崇高理念正融于自然景色之中。

寒食
【唐】韓翃
春城無處不飛花,寒食東風御柳斜。
日暮漢宮傳蠟燭,輕煙散入五侯家。
韓翃這首詩含蓄而有情韻。第一二句描繪出京城落花飛舞、楊柳搖曳的暮春景色,寫花用一“飛”字,寫柳用一“斜”字,極為工巧傳神。后兩句寫出寒食日宮廷生活的一個場景,頗有意象。這首詩與其他詩人描寫寒食的詩有很大不同,很明顯的一個標志是,這首詩被賦予了些許政治色彩,隱隱約約透露出作者對當時的統治者的不滿情緒。唐代于清明前在宮中恩賜大臣們清明燭火,于是,那些蠟燭之火燃起的煙霧籠罩了宮殿,并四散開去。

這首詩的第一句“春城無處不飛花”。“春城”指春天里的都城長安。“飛花”即花瓣紛紛飄落,點明暮春季節。“無處不”,用雙重否定構成肯定的意思,進一步描述整個長安城柳絮飛舞、落紅無數的迷人風光。
第二句“寒食東風御柳斜”是寫皇家園林中的景色。“御柳”是指御苑里的柳樹。當時風俗寒食日折柳插門,清明這天皇帝還要降旨取榆柳之火賞賜近臣,以示恩寵。因此詩人在無限的春光中剪取了隨東風飄拂的“御柳”。
這首詩的前兩句寫的是寒食節白天的景色,后兩句則是寫的是夜晚景色,“日暮漢宮傳蠟燭,輕煙散入五侯家。”“漢宮”實指唐朝的皇宮。“五侯”一般指東漢時,同日封侯的5 個外戚。這里借漢喻唐,暗指中唐以來受皇帝寵信、專權跋扈的外戚。這兩句是說寒食節這天家家都不能生火點燈,但皇宮卻例外,天還沒黑,宮里就忙著分送蠟燭,除了皇宮,寵臣也可得到這份恩典。詩中用“傳”與“散”生動地描繪出了一幅夜晚走馬傳燭圖,使人如見蠟燭之光,如聞輕煙之味。
這首詩欣賞到這里我們就會聯想到一句俗話:“只許州官放火,不許百姓點燈”。這首詩揭露了封建統治階級的特權及外戚得寵專權的腐敗現象。
漁歌子·西塞山前白鷺飛
【唐】張志和
西塞山前白鷺飛,桃花流水鱖魚肥。
青箬笠,綠蓑衣,斜風細雨不須歸。
第一句“西塞山前白鷺飛”中的“西塞山前”(西塞山,位于浙江省吳興縣西南,是一座突起在苕溪邊的大巖山)說明了地點,“白鷺”是閑適的象征,描寫白鷺自由自在地飛翔,襯托老漁翁的悠閑自得。
第二句“桃花流水鱖魚肥”意思是:桃花盛開,江水猛漲,這時節鱖魚長得正肥。這里桃紅與水綠相映,是用來表現暮春西塞山前的湖光山色風景,渲染了老漁翁的生活環境。
第三、四句“青箬笠,綠蓑衣,斜風細雨不須歸”,描寫了老漁翁釣魚的情態。老漁翁戴青箬笠,穿綠蓑衣,在斜風細雨中樂而忘歸。“斜風”指微風。這首詩著色明麗,用語活潑,生動地表現了老漁翁悠閑自在的漁家生活。

小池
【宋】楊萬里
泉眼無聲惜細流,樹陰照水愛晴柔。
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頭。
“泉眼無聲惜細流”中,泉眼,指泉水的出口;惜,為愛惜之意。“樹陰照水愛晴柔”中,晴柔,是指晴天里柔和的風光。“小荷才露尖尖角”中,小荷,指剛剛長出水面的嫩荷葉;尖尖角,指還沒有展開的嫩荷葉尖端。“早有蜻蜓立上頭”中,頭,意為上方。
這首詩作者描寫了立夏時節小池塘優美的風景。一個泉眼、一道細流、一池樹蔭、幾片小小的荷葉、一只小小的蜻蜓,勾勒成一幅生動的小池塘風景圖。這首詩用筆清新活潑,通俗易懂,處處充滿了濃郁的生活氣息。
歸田園四時樂春夏二首(其二)
【宋】歐陽修
南風原頭吹百草,草木叢深茅舍小。
麥穗初齊稚子嬌,桑葉正肥蠶食飽。
老翁但喜歲年熟,餉婦安知時節好。
野棠梨密啼晚鶯,海石榴紅囀山鳥。
田家此樂知者誰?我獨知之歸不早。
乞身當及強健時,顧我蹉跎已衰老。
這是一首描寫小滿時節農家生活情狀的古詩。詩的大意是:夏季的南風吹動了草原上的各種野草,就在草木叢深之處可見到小小的茅舍。近處的麥田,嫩綠的麥穗已經抽齊,在微風中擺動時像小孩子那樣搖頭晃腦、嬌憨可愛,而桑樹上的葉子正長得肥壯,可供蠶吃飽。對于農家來說,他們關注的是當年的收成如何,為能有個豐收年而高興,至于田園美景和時節的美好他們是無暇顧及的。詩的最后四句,作者發出了歷盡滄桑的感慨:我看到歸隱田園是這么令人神往,然而我自己知道歸隱得太晚了,當身體強健之時就應該隱退的,可是看看現在,歲月蹉跎,自己也已經衰老了。

村晚
【宋】雷震
草滿池塘水滿陂,山銜落日浸寒漪。
牧童歸去橫牛背,短笛無腔信口吹。
這首詩的寫景文字集中在前兩句,寫的是山村晚景。詩人把池塘、山、落日三者有機地融合起來,描繪了一幅非常幽雅美麗的圖畫,為后兩句寫牧童出場布置了背景。瞧,“草滿池塘水滿陂”中兩個“滿”字,寫出仲夏時令的景物特點,寫出了生機勃勃的景色;“山銜落日浸寒漪”中一個“銜”,寫日落西山,擬人味很濃。一個“浸”,寫山和落日倒映在水中的形象,生動形象。第三句中的“橫”字表明牧童不是規矩地騎,而是隨意橫坐在牛背上,表現了牧童的天真活潑,淳樸無邪。這些景物色彩和諧,基調清新,有了這樣的環境,那牧童自然就是悠哉游哉、其樂融融了。詩人是用一種欣賞的目光去看牧童、寫村晚的,他十分滿足于這樣一種自然風光優美、人的生活自由自在的環境,所以他寫牧童,讓其“橫牛背”,信口吹笛。這是詩人厭倦了塵世的喧囂,看破了“紅塵滾滾”呢?還是他天性好靜、好無拘無束呢?總之,這首詩描繪的確實是一幅悠然超凡、世外桃源般的畫面,無論是色彩的搭配,還是背景與主角的布局,都非常協調,而畫中之景、畫外之聲,又給人一種恬靜悠遠的美好感覺。

夏至避暑北池
【唐】韋應物
晝晷已云極,宵漏自此長。
未及施政教,所憂變炎涼。
公門日多暇,是月農稍忙。
高居念田里,苦熱安可當。
亭午息群物,獨游愛方塘。
門閉陰寂寂,城高樹蒼蒼。
綠筠尚含粉,圓荷始散芳。
于焉灑煩抱,可以對華觴。
在夏至這一天,晝晷所測白天的時間已經到了極限,從此以后,夜晚漏壺所計的時司漸漸加長。還沒來得及實施自己的計劃,就已經憂慮氣候的變化、冷暖的交替了。衙門每日空閑的時候居多,而這個月的農事卻比較忙。老百姓在地里耕作,酷熱也不知是怎么抵擋的。正午時分那些人和物都在歇息,靜悄悄的,唯獨我自己在池塘里坐船游來游去好不愜意。城墻高聳,城門緊閉,樹木蔥翠,綠陰靜寂。翠綠的鮮竹尚且含粉,池塘里的荷花已經開始散發陣陣的清香了。在這里可以拋卻煩惱,忘掉憂愁,終日對影舉著華麗的酒杯開懷暢飲。
詩人獨自閑居消夏,心里念著赤日炎炎下忙于農事的老百姓。體現出關心民眾疾苦的思想。

答李滁州題庭前石竹花見寄
【唐】獨孤及
殷疑曙霞染,巧類匣刀裁。
不怕南風熱,能迎小暑開。
游蜂憐色好,思婦感年催。
覽贈添離恨,愁腸日幾回。
此詩寫的是閨中女子的相思。前四句寫她在小暑節氣的所見所感,后四句則宕開筆墨,寫女子的孤獨寂寞。情與景的結合,突出主人公自憐自惜、哀怨憂愁之情。

大暑賦
【東漢】曹植
炎帝掌節,祝融司方;羲和按轡,南雀舞衡。映扶桑之高熾,燎九日之重光。大暑赫其遂蒸,玄服革而尚黃。蛇折鱗于靈窟,龍解角于皓蒼。遂乃溫風赫曦,草木垂干。山圻海沸,沙融礫爛;飛魚躍渚,潛黿浮岸。鳥張翼而近棲,獸交游而云散。于時黎庶徙倚,棋布葉分。機女絕綜,農夫釋耘。背暑者不群而齊跡,向陰者不會而成群。于是大人遷居宅幽。綏神育靈。云屋重構,閑房肅清。寒泉涌流,玄木奮榮。積素冰于幽館,氣飛結而為霜。奏白雪于琴瑟,朔風感而增涼。

第一部分從開頭到“玄服革而尚黃”,講暑熱的由來。作者將上古神話中與炎熱有關的神祇羅列在一起,運用神話傳說,渲染炎熱之酷烈。第二部分從“蛇折鱗”到“獸交游而云散”。講自然界中動物的情態。為了承上啟下,從神話中有靈的龍蛇開始寫起,到普通的鳥獸,各具姿態,無一雷同。其間運用夸張的手法寫出了自然界草木沙石的融化焦爛,增強了藝術渲染效果。以上寫的是大暑的原因以及對自然界的影響。第三部分是從“于時”到“不會而成群”,寫百姓在大暑中的行為,以“避暑”為中心,運用棋子和葉子的比喻,和不約而同的舉止,寫人們尋求涼爽的迫切心情。第四部分是從“于是大人”到最后,寫“大人”是如何避暑的,這部分也是全文的重心所在。
作者認為“安神”“養靈”可以幫助納涼,這是“心靜自然涼”的另一個說法。而后對一個物質上的清涼世界展開了不遺余力的描繪,列舉了泉水、樹木、冰塊、白雪歌、云屋等物的清冷意象。
在全文的主要表現手法中,一是側面敘述,極少正面寫炎熱程度,而是通過人物的行為來告訴讀者有多么熱;二是反襯,后文的冷和前文的熱形成了互相襯托的對比,看到結尾便獲得了加倍清涼的感覺,此時再回顧前文則覺得越發炎熱。
立秋日曲江憶元九
【唐】白居易
下馬柳陰下,獨上堤上行。
故人千萬里,新蟬三兩聲。
城中曲江水,江上江陵城。
兩地新秋思,應同此日情。
這是白居易立秋日游曲江,憶念好友元稹的詩。立秋之日,詩人騎馬出郊,在江堤上踽踽獨行。這時候詩人想到了千里之外的朋友,思念之情油然而生。一個在曲江江畔,一個在汀陵(湖北江陵)城中。于是詩人想象著,此時此刻元稹也一定在思念著自己,兩地秋思同樣深切。雖然這首詩語句通俗易懂,但是語言上很有特點,多處出現重復字詞,例如“下馬柳陰下,獨上堤上行”“江上江陵城”,詩人似乎刻意打破陳規,另辟蹊徑,獨自創新。

秋日喜雨題周材老壁
【宋】王之道
大旱彌千里,群心迫望霓。
檐聲聞夜溜,山氣見朝隮。
處暑余三日,高原滿一犁。
我來何所喜,焦槁免無泥。
這首詩描寫了處暑時節“大旱彌千里”的情況下,人們熱切期盼已久的一場大雨姍姍而來,真可謂“久旱逢甘霖”。這場及時雨不僅解了大旱燃眉之急,而且帶來了秋日的涼爽。表達了詩人看到及時雨時的喜悅之情。

蝶戀花·檻菊愁煙蘭泣露
【北宋】晏殊
檻菊愁煙蘭泣露,羅幕輕寒,燕子雙飛去。明月不諳離恨苦,斜光到曉穿朱戶。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欲寄彩箋兼尺素,山長水闊知何處!

這首詞描寫離恨相思之苦,情景交融,細致入微,感人至深。上闋重在寫景,寓情于景,一切景語皆情語。在作者的眼中,菊花似乎為愁煙所籠罩,蘭花上的露珠似乎是它哭泣時的淚珠,這一亦真亦幻、幽極凄絕的巧妙構思,抒發了作者悲涼、迷離而又孤寂的心態。“羅幕輕寒”將筆觸由苑中折回室內,似乎是寫燕子由于羅幕輕寒而離去,實則寫作者親身所感,也是作者心之所離。“燕子雙飛去”,不僅是帶有鮮明的季節特征的景物,而且,燕之“雙飛”更襯出人之“孤棲”。不難想象,當作者目送時而繞梁呢喃、時而穿簾追逐的雙燕相隨而去之際,該懷著怎樣一份孑然獨立的悵惘!“明月不諳”引來明月作進一步的烘托與映襯。作者嗔怪“明月不諳離恨苦”,月已經圓了而人卻未能團圓,作者對那皓潔的月光羨極生妒、略致微詞,此乃情理之中。
緊接著寫登上高樓望遠。“昨夜西風”使固有的慘淡、凄迷氣氛又增加些許蕭瑟、幾分凜冽。西風方烈,碧樹盡凋;木猶如此,人何以堪!“望盡”,既表明了其眺望之遠,也看得出其凝眸之長久,從時空兩方面拓展了詞境。但“望盡天涯路”,不見天涯人。既然如此,那就只有唯一的選擇——寄書達意了。“山長水闊知何處”以無可奈何的悵問作結,給人情也悠悠、恨也悠悠之傷感。
(5)孕育處理 分3次孕育,包括球化時的埋包孕育、球化完畢的倒包孕育、澆注時的隨流孕育,總孕育量控制在鐵液重量的0.6%~0.9%。
在浩如煙海的婉約派詞人傷離懷遠之作中,這首詞具有一般婉約詞極其罕見的境界寥廓高遠的特點。它不脫離婉約詞,卻又另辟蹊徑超越了婉約詞。因此,這首久負盛名的婉約詞作源遠流長。
秋分日憶用濟
【清】紫靜儀
遇節思吾子,吟詩對夕曛。
燕將明日去,秋向此時分。
逆旅空彈鋏,生涯只賣文。
歸帆宜早掛,莫待雪紛紛。

這首詩主要描寫詩人在秋分時節,想起了遠方日夜思念的兒子。思念之情無處寄托,只得在夕陽下吟詠詩詞,詩人回首自己窮困潦倒、壯志難酬的一生,感慨萬千,既然已經清楚前途非常渺茫,還不如早日回家團圓。全詩語言質樸、意境悠遠、情感真摯。
秋興八首(其一)
【唐】杜甫
玉露凋傷楓樹林,巫山巫峽氣蕭森。
江間波浪兼天涌,塞上風云接地陰。
叢菊兩開他日淚,孤舟一系故園心。
寒衣處處催刀尺,白帝城高急暮砧。

詩人把巫山巫峽作為這首詩的背景,眼界開闊,氣勢宏大。寒露之風摧殘了楓樹,巫山巫峽冷漠陰森。峽底江水咆哮回旋,白浪滔天,深谷水霧迷蒙,云愁風慘。通過對這些景致的描寫,深秋的肅殺景象便躍然紙上。今日看到菊花又開,竟把菊花上的露珠看作是飽含已久的淚水,登上孤舟卻魂牽故鄉,心系長安。家家戶戶都在為外出服役的人趕裁寒衣,傍晚地處高山上的白帝城也能聽到搗衣的聲音(古時趕制寒衣先把布帛放在砧上捶搗)。全詩從景物著筆,渲染了深秋的肅殺之氣,抒發了詩人雖然漂泊在外多年,但是心系故園的思念之情沒有減弱,反而越來越強烈。
八聲甘州·對瀟瀟暮雨灑江天
【宋】柳永
對瀟瀟暮雨灑江天,一番洗清秋。漸霜風凄緊,關河冷落,殘照當樓。是處紅衰翠減,苒苒物華休。惟有長江水,無語東流。不忍登高臨遠,望故鄉渺邈,歸思難收。嘆年來蹤跡,何事苦淹留?想佳人,妝樓颙望,誤幾回、天際識歸舟。爭知我,倚闌干處,正恁凝愁。

這首詞抒寫羈旅悲秋,相思愁恨。上闋寫景。以暮雨、霜風江流描繪了一幅風雨急驟的秋江雨景:“瀟瀟”狀其雨勢之狂猛;“灑江天”狀暮雨鋪天漫地之浩大,洗出一派清爽秋景。“漸霜風凄緊”以下寫雨后景象:以關河、夕陽之冷落、殘照展現驟雨沖洗后蒼茫浩闊、清寂高遠的江天境象,內蘊了蕭瑟、峻肅的悲秋氣韻。而“殘照當樓”則暗示出此樓即詞人登臨之地。“是處”兩句寫“紅衰翠減”的近景細節,詞人情思轉入深致低回,以“物華休”隱喻青春年華的消逝。“長江水”視野轉遠,景中見情,暗示詞人內心惆悵、悲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成為由景入情的過渡,引發下闋抒情。“不忍登高”乃是對登樓臨遠的反映,詞人便層層揭示“不忍”的原因:一是遙望故鄉,觸發“歸思難收”;二是羈旅萍蹤,深感游宦淹留;三是憐惜“佳人凝望”,相思太苦。層層剖述,婉轉深曲,特別是“想佳人”,揭示出“不忍”之根,更懸想佳人癡望江天,誤認為歸舟的相思苦況;不僅如此,還轉進一層反照自身,哀憐佳人怎么知道我此刻也在倚欄凝望!
這首詞章法結構細密,語言凝煉,氣韻精妙;意境舒闊高遠,氣魄沉雄清勁;寫景層次清晰有序,抒情淋漓盡致,寫景抒情融為一體;詞中思鄉懷人之意緒,展衍盡致;其中白描手法,將這復雜的意緒表達得明了如同白話。千百年來深受詞家嘆服欣賞,曾得到蘇東坡極高的評價,說其間佳句“不減唐人高處”。柳永的《八聲甘州》這首詞終成為詞史上的豐碑,得以萬古流芳。
十月十日立冬
【宋】周南
立冬前一夕,聒地起寒風。
律呂看交會,衣裳出褚中。
骭瘍時作尰,懷抱歲將終。
汗手汗牙筆,晴檐共禿翁。
這首《十月十日立冬》是作者晚年之作。立冬前一天的晚間,突然刮起了凜冽的寒風,年邁的詩人在寒風中愁病交加,甚是凄涼。

小雪
【宋】釋善珍
云暗初成霰點微,旋聞蔌蔌灑窗扉。
最愁南北犬驚吠,兼恐北風鴻退飛。
夢錦尚堪裁好句,鬢絲那可織寒衣。
擁爐睡思難撐拄,起喚梅花為解圍。

自古以來,有關雪的詩句數不勝數,而寫小雪的詩相對來講卻是很少。與大雪的鋪天蓋地比起來,小雪自有其獨特的美。釋善珍的這首《小雪》正是描寫小雪的典范之作。詩中的小雪飄飄灑灑、不緊不慢,盡數落于窗前,既怕狗的吠叫驚了這份寧靜,又怕北風乍起壞了這份雅致。詩人的喜愛之情溢于言表。
大雪與同舍生飲太學初筮齋
【宋】陳東
飛廉強攪朔風起,朔雪飄飄灑中土。
雪花著地不肯消,億萬蒼生受寒苦。
天公剛被陰云遮,那知世人凍死如亂麻。
人間愁嘆之聲不忍聽,誰肯采摭傳說聞達太上家?

地行賤臣無言責,私憂過計如杞國。
揭云直欲上天門,首為蒼生訟風伯。
天公倘信臣言憐世間,開陽合陰不作難。
便驅飛廉因下酆都獄,急使飛雪作水流潺潺。
東方日出能照耀,坐令和氣生人寰。
該詩中把金國的入侵比作風雪肆虐,把當朝皇帝被權奸蒙蔽比作陰云遮天,自己要沖破烏云直叩天庭,希望皇帝能夠采納建議,決心抗戰和革新朝政。全詩充滿了愛國激情,反映了當年愛國人民的共同心愿。
揚州慢·淮左名都
【宋】姜夔
淳熙丙申至日,予過維揚。夜雪初霽,薺麥彌望。入其城,則四壁蕭條,寒水自碧,暮色漸起,戍角悲吟。予懷愴然,感慨今昔,因自度此曲。千巖老人以為有“黍離”之悲也。
淮左名都,竹西佳處,解鞍少駐初程。過春風十里,盡薺麥青青。自胡馬窺江去后,廢池喬木,猶厭言兵。漸黃昏、清角吹寒,都在空城。
杜郎俊賞,算而今、重到須驚。縱豆蔻詞工,青樓夢好,難賦深情。二十四橋仍在,波心蕩、冷月無聲。念橋邊紅藥,年年知為誰生?
這首詞寫于宋孝宗淳熙三年(公元1176年)冬至日,詞前的小序對寫作時間、地點及寫作動因均作了交代。姜夔因路過揚州,目睹了戰爭洗劫后揚州的蕭條景象,撫今追昔,悲嘆今日的荒涼,追憶昔日的繁華,發為吟詠,以寄托對揚州昔日繁華的懷念和對今日山河破碎的哀思。
詞的上闋寫景,著重寫詞人初到揚州的所見所聞,一片蕭條、空闊、冷落、荒涼的景象。下闋寫情,用杜牧重新來到揚州的假想,傷今懷古,抒發感慨。
這首《揚州慢》寫揚州戰亂后的蕭條景象,感懷家國,哀時傷亂,抒寫了深沉的“黍離之悲”。詞中還融化了杜牧的詩句,使形象更加鮮明,增加了文采,又以昔日的繁華,反襯了今日的荒涼,使詞更沉郁,內容更豐厚。詞中“過”“盡”“自”“廢”“漸”“杜”“算”“縱”“一”“念”等字都作去聲,用于領頭處,增加了句子的跌宕飛動之美,而將去聲字用于句子中間,則增加句子的傳神之韻,如“波心蕩,冷月無聲”中的“蕩”字,以響亮的聲音來體現水波蕩漾、冷月無聲的境界,既具神韻又添音韻之諧婉。這首詞正體現了姜夔作詞追求“騷雅’和“清空”的特點。
用今昔對比的反襯手法來寫景抒情,是這首詞的特色之一。上闋用昔日的“名都”來反襯今日的“空城”;以昔日的“春風十里揚州路”(杜牧《贈別》)來反襯今日的一片荒涼景象——“盡薺麥青青”。下闋以昔日的“杜郎俊賞”“豆蔻詞工”“青樓夢好”等風流繁華,來反襯今日的風流云散、對景難排和深情難賦。以昔時“二十四橋明月夜”(杜牧《寄揚州韓綽判官》)的樂章,反襯今日“波心蕩、冷月無聲”的哀景。

寒夜
【宋】杜小山
寒夜客來茶當酒,竹爐湯沸火初紅。
尋常一樣窗前月,才有梅花便不同。
這首詩是詩人在深冬小寒之夜招待來客時即興之作,表現了一種“有客自遠方來,不亦樂乎”的喜悅心情,爐內炭火熾紅,茶水沸騰。窗外月光皎潔,和往常沒有兩樣,但今夜卻感覺那梅花的香氣格外襲人。“茶當酒”表現了“君子之交淡如水”的高雅,“火初紅”喻義待客的熱情,“一樣”與“不同”反映出詩人此時此刻的特有心境,寥寥數語,暗中呼應,其情景、心態、意境,栩栩如生,躍然紙上。

大寒賦
【晉】傅玄
五行倏而驚騖兮,四節終而電逝,諒暑往而寒來,十二月而成歲。日月會于析木兮,重陰凄而增肅。在中冬之大寒兮,迅季旬而逾蹙。彩虹藏于虛廓兮,鱗介潛而長伏。若乃天地凜冽,庶極氣否,嚴霜夜結,悲風晝起,飛雪山積,蕭條萬里。百川咽而不流兮,冰凍合于四海,扶木憔悴于旸谷,若華零落于濛汜。

這首《大寒賦》寫出了大寒期間的天氣特征,呈現出一派嚴冬景象。
從以上所選釋的24 首(篇)詩詞賦涵養的人文意義上來說,二十四節氣以及由此衍生的各種知識和習俗(包括其中的正見與誤讀、大智慧與小妙用)乃是歷史進程中天人和合理念的集大成者。漸漸地,它們化為與我們若即若離的潛在意識和思想,潤澤著我們對于萬千氣象的體驗。因為,它讓我們感知了冷暖,懂得了風雨。
當下,希望我們還愿意將古之文化與今之科學加以融匯。讓我們的日常充盈著二十四節氣的文化馨香,讓這份文化之美得以傳承、發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