譚保羅

2022年11月15日,聯合國宣布全球人口跨過了 “80億”大關。其中,中國、印度和美國位居人口數量前三。
按照印度目前的人口增長率,要當世界第一,根本不是問題。
在人多的地方,競爭就會特別激烈,印度應該是一個典型。
舉個例子,這幾年,美國的亞裔組織一直在和常春藤名校的“錄取歧視”進行斗爭。一些來自民間的研究發現,如果要進入同樣的學校,亞裔學生的SAT(被稱為“美國高考”)成績要比白人高出140分,比拉美裔高270分,比非洲裔高450分才行。這部分超過的分數被稱為“亞裔稅”。
當然,這里必須要注意,美國名校錄取是一個綜合判定模式,SAT并非是唯一的標準。
更有意思的是,還有一些人統計發現,亞裔中,華裔并不一定是分數最高的,印度人才是。比如,在申請研究生的時候,廣義的印度人(包括來自印度本土的印度學生或在美印裔)的GRE、GMAT或者LAST都是杠杠的,一點都不比華人學生低。按照打趣的說法,印度人申請研究生院還要在“亞裔稅”的基礎上,另交一次“印裔稅”。
因為人口大國實在太卷了。過去很多年,印度國內的經濟增長非常不穩定,導致國內就業崗位,特別是中產階層的崗位嚴重不足。同時,加上私人大家族對經濟的過度控制,創業機會也面臨不足—我們看到的那些在國際金融市場炙手可熱的印度“獨角獸”,并不是每個印度創業者都可以擁有。因此,印度人特別喜歡留學,所以申請任何一所英美名校,印度人內部的競爭都會異常激烈。
不過,對另外一些印度人來說,他們找到了更好的辦法,讓孩子擺脫了“印裔稅”。新任的英國首相夫婦的人生故事就是一個例子。
在人多的地方,競爭就會特別激烈,印度應該是一個典型。
里希·蘇納克(Rishi Sunak)是英國歷史上首位亞裔首相,出生于1980年,才42歲。蘇納克的祖父母和外祖父母都是印度人,后來去東非打工謀生,在坦桑尼亞和肯尼亞,他們分別生下了蘇納克的父母。在父母這一代,蘇納克家族移民英國,并在英國生下了他。從蘇納克家族的奮斗歷史中,可以看出,家族的每一步其實都在增加子孫被英美名校錄取的概率。
作為英國公民,被錄取到牛津的概率肯定比作為印度人要大得多。在中學階段,父母花費巨資將蘇納克送進溫徹斯特公學,那么他距離被稱為英國政治家搖籃的牛津就更近了。這所公學的學生被牛津和劍橋錄取的概率一度超過33%,即差不多三名學生就有一名被錄取,十分夸張。
蘇納克的夫人則來自真正的印度上流社會,作為“印度版比爾·蓋茨”的女兒(父親是印度最知名軟件公司Infosys的核心創始人),她直接在美國讀完大學,工作幾年,然后進入最頂級的斯坦福商學院。在這里,她碰到了來自英國貴族中學和牛津大學,說著沒有印度口音的英國英語的蘇納克。
可以看出,不同于先考上印度理工,再去美國深造的谷歌CEO皮查伊等出生于印度本土中產階層的印裔大佬,蘇納克夫婦的成功之路走得更加從容,他們一開始就直接擺脫了印度人在升學考試和出國留學中那種讓人絕望的“卷”。
作為父母,應該做的或許不是每天驅使孩子去“卷”,而是用自己的努力,讓孩子進入多數同齡人無法進入的競爭結構,有效降低“卷”的烈度。實際上,人多并不可怕,80億人口之中,總有很多幸運兒會處在贏面更大的賽道之中。
在這個意義上講,有些印度家長,挺精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