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卓

手機的攝像頭,有人覺得是圓的,有人覺得是尖的。
最近,某醫院的一位護士在屋里看手機,有人偷偷把攝像頭瞄準了她。一位姓劉的女士說,她的孩子感冒發燒,在醫院做了化驗等結果。她坐在大廳喊了幾遍,問什么時候出結果,一直沒有人回應。再一看,一位穿著白色制服的護士坐在屋里捧著手機……對患者家屬來說,與其噴著唾沫星子吵架,倒不如打開攝像頭拍一段視頻更能解決問題。
這想法也不難理解,千百年來,我們都習慣了“讓大家評評理”。如今,互聯網來了,想找人主持公道的時候,打開攝像頭,一段幾秒的視頻就能把對方釘在網上,供人品評。
醫院表示,玩手機的是實習生,當時已經下班了。實習生被發現后,不僅接受了批評教育,也被取消實習資格。
但圍觀者遲遲不肯離去,有人為這名實習護士抱不平。作為一名現代人,誰都體會過下班后的那片刻放松。無論是癱在辦公椅上的放空時刻,還是回家前地下車庫里獨享的5分鐘,都是一天中的美好時光。一個下班的實習生玩一會兒手機,何至于被拉出來示眾?
無奈,隨手拍的短視頻里,裝不下這么多思考。
就在“曝光”護士的視頻流傳之前,還有一段視頻,拍的也是醫院。發布者稱,某醫院護士在搶救病人過程中玩手機。畫面中,病床前的心臟按壓還在繼續,旁邊的家屬在哭著追問,把手機匆匆掏出又放回懷里的護士無話。
調查結果很快出來,護士拿手機是為了叫其他醫護人員幫忙。攝像頭開了錯誤的一“槍”。以前有句話,叫相信圍觀的力量,那是社交網絡剛剛興起之時,隨處可見的“話筒”發出了之前常常缺失的普通人的聲音,迅速聚集的人群填補了監督的空白。作為常規輿論監督的“補丁”,網絡這些年來推動了一些事情的解決。但是,當互聯網成了人們面對糾紛時第一個想到的路徑,甚至成了唯一想到的路徑,我們就可能進入一個每個人走到哪兒都要舉著手機、誰說什么話都要先看對方有沒有截屏的社會。
一段放在互聯網上的視頻,可能帶來一個滿意的答案,也可能帶來不可預料的結局。當互聯網上出現“疑因妻子游泳時被撞到,男子竟在游泳池中按著小孩打”的視頻時,視頻發布者和義憤填膺的人們恐怕都不會想到,一邊倒的譴責聲音會讓那位妻子因此自殺。直到這時,才有小部分人回頭檢視事件的過程,發現是男孩有錯在先。
所以,打開攝像頭之前,我們是不是可以先等一等,或許這件事有合理的投訴反饋渠道——雖然它有時還不那么讓人滿意,但它通常能引發一次客觀的調查,還原事情過程。
這個世界有很多事情不是非黑即白,不能放在手機屏幕里衡量。一個人偶爾的失誤、無心的失言、一時的惰性……更經不起億萬人的反復審視。
說回那位實習護士。面對焦慮的患者家屬,她抬頭答應一聲會不會做得更好?會。但是她下班玩手機是不是犯了天大的錯誤?未必。
視頻一經發布,就激起塵土飛揚。這塵煙吹走了實習生的實習資格,也淹沒了那位劉女士。人們為這位患者家屬的不通情達理感到憤怒,激烈的言辭從指端流到網上,還有人連著打下“請劉女士道歉”的字眼,并附上幾個感嘆號。
看來,手機攝像頭不僅是尖的,還是兩頭尖。
(摘自“冰點周刊”微信公眾號,蘿卜葉子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