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全
(武漢職業技術學院,武漢 430072)
陶瓷作為一種工藝美術品,其工藝是首要的屬性。數字技術介入陶藝創作中時,在保留傳統工藝的基礎之上,不斷探索新的陶瓷工藝,融入科技與創新,以開創未來數字陶藝的新時代。當下,陶瓷藝術家們正在力圖探尋數字成型、裝飾技術在陶藝作品上的種種可能性,打造數字化陶藝創作樣板,為藝術家提供科技輔助,也為古老的中國陶瓷工藝探索出一個嶄新的發展方向。數字化技術的介入,意味著新的技術介入到陶藝創作之中,其所呈現的陶藝作品新形態是數字化技術介入到陶藝創作中的結果。我國傳統陶藝創作已有著近萬年的傳承歷史,在世界陶藝史上占有著十分重要的地位。
傳統陶藝創作工藝之中包括:選泥、拉胚、立胚、繪制、汾水、上釉、燒制等復雜的工藝流程,外觀復雜的陶藝作品主要依靠陶瓷藝術家的手工雕刻方法來實現。陶瓷藝術家在傳承傳統工藝的基礎之上,不斷地探索新的創作工藝,融入數字科技和創新技術,將會開創數字陶藝的新時代。陶瓷藝術家在探索數字化技術成型、數字化裝飾技術在陶藝作品上的可能性,打造數字化陶藝創作樣板,為藝術家提供科技支撐,也為傳統的中國陶瓷工藝探索了一個嶄新的發展方向。一旦數字化技術介入陶藝這種藝術形態,且被大眾所認可,也將會開拓出一個嶄新的藝術產業領域,帶領我國陶藝進入到一個全新的高度和水準。
在這個逐漸數字化的時代,陶瓷藝術家的創作手法也會發生改變,以及數字化工具和新技術對于藝術作品外觀、材質、細節表現等諸多環節的影響。傳統的工藝制作系統已經被3D打印等新型數字制造技術所打破,一種結合前工業革命時代的手工作坊和現代數字制造技術的新型創作模式正在形成。創作者有了3D打印機等數字制造技術時,便可在陶藝工作室內部進行設計和生產,將3D打印應用到傳統陶藝的一個最直接的優點,就是形態上的自由度。傳統陶藝創作由于工藝和材料的雙重限制,在形態上雖然有很大的創造空間,但也有很多特定的限制。
陶瓷藝術家在創作中通過3D打印,以層層疊加的增材制造方式來實現創作靈感,這就突破了傳統陶藝制作過程中在形態上的很多限制。在數字技術還沒有介入之前,藝術家在白色瓷器媒介上使用專用的陶瓷顏料繪畫后燒成的陶瓷作品,由于其對藝術家的勞動強度大、破損率也高,讓一部分陶藝創作者放棄了這一傳統工藝手法。但在今天數字技術應用介入陶藝創作領域后,數字噴墨印花技術使陶藝噴射數字釉料以及其他液體,數字化噴頭的全面性能在目前數字陶瓷印花裝飾創作上能達到無與倫比的藝術效果,它能夠實現彩色裝飾上釉,以及立體紋理結構上釉及全淋釉。
數字化技術的介入使得這一傳統項目得以發揮光大,使得沒有陶瓷繪畫經驗的創作者作品得以在陶瓷媒介上表現,并且還可以使用多種媒介藝術形式表現,比如版畫、水彩畫、影像藝術作品等。隨著人們生活水平和文化素養的不斷提高,更多的個性化和差異化陶藝作品得到認可,這就給數字化技術在陶藝創作領域的應用提供了機會。同時,數字化技術的運用能顯著地提高陶瓷藝術家創作數量,并且可以嘗試大量新材料、新技術、新工藝等,這也徹底顛覆了傳統陶藝藝術作品的制作和生產方式。
在數字化技術的影響下,藝術家在陶藝創作時,可以快速成型,基于參考實物的三維數字模型,讓仿形設計和改型更加方便、快捷,實現創作者的陶藝作品在數量上的成倍輸出。數字化技術工具對陶藝創作實踐帶來的影響也體現在3D打印機上,這一新媒介使得傳統陶藝與數字化技術之間產生了交集。在數字化陶藝3D打印機中,陶瓷藝術家只需要利用軟件建模或編程來完成塑形設計過程。這就要求創作者能運用相關數字化軟件技術進行操作,同時還要具備陶藝和創意設計的相關知識。由于傳統創作中,創作者有可能對模具塑性需要制作出一比一大小的實物模型,再利用實物模型制作模具,后期才能用于實物的翻模制作,需要經過二次成型,如果需要修改作品形體,必須重復整個制作過程。在陶輪拉坯工藝中,器型只能為圓形,而在捏塑、盤條等成型工藝中,作品成形根據藝術家構思的素描線稿進行三維空間想象制作與靈感發揮。
但在3D陶瓷打印中,藝術家需要的造型則采用計算機輔助技術,后期若要修改,只要對數字三維模型進行編輯即可。從數字化技術修改造型到打印輸出成品,創作周期大大縮短,藝術家的實際工作效率也得到了提高,陶藝作品的形體也變得更加豐富,數字化三維掃描技術與數字3D打印技術聯手成為藝術品第二次創作的可能。陶瓷藝術品的三維模型生成封閉的數字模式,后期輸出到3D陶瓷打印機中。3D陶瓷打印成型工藝的制型原理是由藝術家通過計算機軟件數字化NURBS建模成型,再轉化成打印機可識別的代碼進行讀卡打印輸出,可以直觀精準地模擬出所造之物的立體形態。同時,隨著建模造型方法的改變,陶瓷的形體也會更為豐富,可以生成為規則的幾何體或不規則的抽象形態。
在科技不斷發展的今天,人工智能機器也開始模仿藝術家的手法進行創作。改造后的工業機械臂,通過運行機器學習的算法,機械臂可以在陶輪上造出新的陶罐設計。機械臂的工作端是一個翻模的硅膠人手指,這個硅膠手指直接跟陶輪上的陶土接觸,替代了原有與陶土接觸的藝術家的手,藝術家只需要準備機器人需要的陶土和監督這臺智能機器。陶瓷藝術創作將作為數字化媒介進行存儲。藝術家通過數字三維掃描獲取陶瓷外形數據,將獲得的數字信息可以進行再次拼接創作。后期,藝術家再通過三維建模方式加以創作處理,將各個分解好的虛擬造型以三維數字模型無縫合成,經過后期貼圖與渲染處理之后,陶藝創作者便可建立完整的陶藝三維數字檔案媒介。這與傳統的創作工藝不一樣,彌補了過去通過陶藝成品、印刷品、影像作為存檔形式的不足。
數字化陶瓷藝術作品可根據審美者自己的想法參與到在藝術家的藝術觀念中共同完成虛擬作品。傳統的陶瓷藝術作品由藝術家先表達出個人觀點,再由觀者憑借一定的文化藝術認知對陶瓷藝術作品進行審美活動,創作和審美有著先后的順序,但在整個的審美活動過程中缺乏著全方位的互動性體驗。而數字化藝術的介入,使陶瓷藝術作品與這審美活動產生了完美的互動,讓觀者在現場或線上以陶瓷藝術家的藝術觀念創造出自己的虛擬作品,從而進行新形態下的審美活動,觀者由過去的被動變為主動。
傳統陶瓷藝術作品作為物質形式的存在,有著視覺、觸覺的感官體驗,這種以客觀存在物為媒介的欣賞方式是靜態的方式。而欣賞數字化陶瓷藝術作品時,其的參與性不僅表現在視覺和觸覺的感官體驗,甚至還有著聽覺、嗅覺上的感官體驗。如利用AR、VR等技術實現的沉浸式體驗活動,使得數字化陶瓷藝術作品具有更大的吸引力和沖擊力,讓數字化的陶藝作品拓展出多種與觀眾互動的新方式。觀者帶上VR眼鏡,與以往只能隔著保護玻璃罩觀看陶藝作品躍然眼前,不僅每一個制作細節都歷歷在目,還能全方位地感受到陶瓷藝術家的創作藝術手法。
數字化陶瓷藝術擺脫了傳統藝術載體為物質的局限性,載體的轉變使觀者不僅僅是在物質上、靜止的模式狀態下完成審美活動,更是讓觀者積極參與到整個陶瓷藝術審美活動過程中來。觀者在展示現場中完成審美活動時,通過數字化交互媒介來不斷形成陶瓷藝術家的第二次創作內容,數字終端中的動態表現形式容易讓現場的觀者產生濃厚的興趣,縮短了在審美過程中審美者與審美對象的距離,也與陶瓷藝術家拉近了距離。在這樣的數字化陶瓷藝術審美活動中,只有審美對象與審美主體產生共鳴時,才會引起相應的情感,才會出現審美共振的現象。數字化陶瓷藝術作品多為數字虛擬環境中的存在,需要審美對象自己在虛擬的意境中完成審美活動。當下其他數字化媒介藝術作品,為了使審美對象有身臨其境之感,藝術家甚至為了提高藝術館與現場的真實感,通過聲、光、電等技術模擬出藝術家再現的真實場景。這種數字化模擬出來的全方位沖擊感,將給觀者帶來全新的藝術體驗和感受到真實的意境。
當今時代,藝術的技術化與技術的藝術化已經成為潮流之勢。在陶藝創作的世界中,藝術家們對陶瓷材料、釉料、個人觀念和工藝技法等方面不斷研究與實踐,作品中呈現著藝術家內心的情感,同時,傳統技術與數字化技術完美地結合,使今天的陶瓷藝術邁向了一個新的高度。陶瓷藝術作為人特有的審美形式和情感表達,其具體呈現需要數字化技術的支撐。同時,數字化技術帶來的異化風險的可能性也需要藝術進行消解,兩者處在一體化發展的趨勢中。
在數字化技術下的人工智能陶藝作品中,人工智能將會部分的取代陶藝藝術家,數字虛擬世界和客觀真實世界相互嵌入,藝術體驗不再只是主體間的交互,而可能是人與物、人與圖像、人與智能機器,甚至是智能機器與智能機器之間的交互。人工智能技術的介入,可能會帶來陶藝創作中觀念和藝術創作風格的變革,現有的陶藝創作理論可能會面臨一系列的挑戰。因此,如何更好地處理科技與陶瓷藝術的深度融合與協同創新,這些都是時代提出的重大問題,需要創作者對人工智能的藝術實踐進行跨學科研究。古往今來,陶瓷藝術以其極高的實用性和藝術性成為人們推崇的對象,是重要的文化遺產,如今仍然以鮮活的生命力與濃厚的文化底蘊影響著人們的生活。
在陶到瓷不斷發展著的歷史脈絡中,這一媒介藝術創作記錄著人類的文化,以及人類生活的點點滴滴,更承載著整個中華文明的歷史,它的審美價值值得人們不斷學習和研究。陶瓷藝術家們需要把握好當下數字化技術時代的新機遇,以促進這一媒介藝術的數字化高科技與陶瓷藝術文化的融合,通過高科技助力藝術實踐創作。當代數字化技術的創新與發展為陶瓷藝術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可能,這不僅對傳統的陶瓷藝術審美形態提出了挑戰,而且創造性地開拓了人們的審美類型與想象的可能。誠然,技術發展帶來了無限潛力,讓陶瓷藝術家的創作實踐活動變得了更好,同時,審美也為技術賦能,不斷增加數字化技術的文化厚度與智慧魅力。
隨著數字網絡媒體的誕生,數字設計終端和數字網絡技術的不斷發展使陶藝創作不再僅限于傳統的展覽形式,而是擁有了更為豐富和快捷的交互媒介與陶藝作品展現的手段。
數字化陶藝創作逐步超越應用技術的層面而成為數字計算機和數字化藝術的重要組成部分。數字化三維掃描技術的出現,讓陶瓷創作者能快速實現數字化,從而可以與各種數字化方式相結合,為現當代陶瓷藝術品的傳播提供有力支持。人們在習慣了線下的藝術交流方式的同時,正在接受著線上、數字交互等新媒介方式,使得數字化技術陶藝創作展現出無限廣大的前景和強勁的藝術生命力。在今天,陶藝藝術家的創作和數字化科技緊密地聯系在了一起,創造性的陶藝作品制作也會越來越依賴于高科技、便捷化的軟件媒體和數字化的媒介載體。未來的陶藝藝術家將需要橫跨多個學科交叉地學習相關領域的基本知識,深厚的文化底蘊與多元化的知識系統是當今乃至未來的數字化技術下陶藝工作者們必須具備的綜合素質,他們將帶領創意創新產業和相關陶瓷藝術行業邁向一個新紀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