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剛
美國、歐洲、日本和韓國……“中國制造”一些主要出口地的政客們正在鼓動減少對中國供應鏈的依賴。中國制造正處于鞏固在全球產業鏈地位的重要關頭。
中國制造的特點之一就是產能大,因此更需要有廣闊的外部市場和鏈接。中國制造走出去受阻,有的企業不得不采取收縮策略;但收縮可能帶來的一個負面效應就是“'內卷”。一本企業也許可以通過收縮“活下去”,但更多的企業要“活下去”,就必須繼續堅持走出去,拼創新,拼市場。對中國制造來說,堅持走向世界,擴大市場,鞏固地依,延伸鏈條,就是現時的戰略關鍵。
全球經濟的下滑可能正是中國制造走出去的機會。服裝、打火機、雨傘、假花、自拍桿、手機、電腦……正是這些看上去似乎并不代表當今世界頂尖技術的產品,保持著中國與全球產業鏈的緊密連接。沒有這些產品,沒有在它們背后奮斗的中國企業,中國制造向中高端的進取就會失去原動力。繼續鞏固這些產品在全球產業鏈中的地位,就是為進一步升級提供動力。
中國制造目前的地位來之不易,是改革開放的結果。要鞏固成果,打破美國的圍堵遏制,必須頑強拼搏。創新是一個重要的進取途徑,創新與走出去是相輔相成的。好的產品和先進技術的發展需要得到市場的認可,但市場不是輕而易舉可得。有的時候要靠拼技術、拼質量或拼價格,有的時候必須通過更復雜的討價還價獲取,還有的時候必須要有國家層面的支持,所以需要有更全面的戰略安排。
歸根結底,這將取決于我們如何與全球產業鏈和市場更緊密地聯系和結合。疫情期間中國出口的增加說明了中國制造的韌性。現在的問題不是世界不需要中國制造,而是比以往更需要中國制造,更離不開中國制造。這為我們根據這種需要調整我們的布局提供了機會。
一個流行的說法是,中國制造正在外移。但用“延伸”這個詞來表述更好,而且我們應積極主動地引領延伸。延伸需要有更精確的目標和更精準的投入。這包括通過“一帶一路”奠定的基礎,實施精準的制造業出口和轉移戰略。
當企業把工廠搬到越南時,否動力是轉移了,生產鏈卻延長了。看看那些搬到越南的工廠,很多技術管理人員、生產設備、原材料和配件還是來自中國,不少產品也是為中國制造業配套服務的。越南不可能取代中國,在未來一二十年,全球沒有哪個國家能全面替代中國制造。但越南這樣的“后起之秀”有與中國制造和中國市場更緊密結合的需要。越南制造與中國制造有競爭的一面,但更多的還是共同發展的潛力。東南亞、非洲、拉美的很多國家與中國在經濟發展方面,都存在著互補互利互惠的關系。
中國制造是用和平的方式走向世界的。這種方式決定了我們既要賣產品,也要將制造業的產業鏈延伸出去。我們已經有了一個龐大的市場和完整的工業體系,以及在全球范圍建立起的貿易網絡,我們可以利用這些來建立一個更加合理和公平的產業鏈,從而實現對美國圍堵的突破。▲(作者是人民日報局級記者)
環球時報2022-12-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