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陶瑾
“沼吳功就載西施,浪跡五胡人不知。疏柳一村依舊綠,湖邊留得墅名蠡?!薄罢l家水畔起樓臺,車馬無聲靜綠苔。待得橫山梅乍放,冷香日日過湖來?!鼻迥?、蘇州文士許鍔的《棹歌》,讀來讓人聲聲沉醉。
曾經的棹歌雖已化作歷史的煙云,今天卻有像徐金和這樣的新郭人將石湖棹歌傳承、挖掘下去,吳門橋街道也連續多年承辦姑蘇區“石湖串月”民俗文化節,請來文化學者圍繞大運河文化及石湖文化、風物、民俗、傳說等建言獻策。時隔百年,石湖棹歌作為承載石湖文化的元素之一,正在源遠流長,成風化人。
從清人許鍔的《石湖棹歌百首》,不僅感受著作者的詩書藝術造詣,也可領略一百多年前石湖的風光名勝和鄉土人情。
民國《吳縣志》里有一段關于許鍔的介紹:許鍔,字達夫,家葑門。布衣,工詩,豪飲,又善楷書。遭亂寓越來溪,應蠡墅某氏聘,教授其子弟。許鍔曾應畫家張涌所聘,授其子弟。張涌的家在蠡墅鎮,靠近石湖。許鍔得“家教”之便,經常往返于石湖山水間,創作《石湖棹歌百首》。而據《瓜蒂庵藏明清掌故叢刊》謝國楨先生收藏的《棹歌》來看,這一百首棹歌創作則早于庚申之變,由許鍔重錄于咸豐戊午年(1858年),這些詩作,可能是許家在庚申之變中流失的物品,輾轉百年后,被謝氏購得。
棹歌源自底層百姓的勞作,經過文人的創作,本為鄉野之曲的棹歌演化成為文人詩歌創作的一種手法?!妒璋偈住愤@部棹歌集,共一百首,均為七言絕句。其中第79首到95首,似為湊足百首之數臨時插入的,當然也可能是作者謄抄時的筆誤所致。因為原詩基本按照一年四季的順序來創作。但詩歌中第77、78兩首分別是看紅楓和夜雨剪燈,而第79首以后的數首,描寫了小滿節氣后石湖村居的景象,直至第95首之后才寫回小雪、隆冬時節的時令。
宋慶陽、趙亞芳在“《石湖棹歌百首》類編”一文中,嘗試對《棹歌》進行歸類,對湮沒在歷史云煙或聲名在外的內容,加注說明。
“畫舫笙簫串月過”篇,節令民俗棹歌節選——
第十一(石湖春游):春來愛泛木蘭舟,鵝鴨呼名竟出游。風軟波望不極平,一螺春水蔚藍天;第十四(拜張王):茶寮魚市聚村莊,懷范橋南水一方??尚蟼釘y社酒,年年古壘拜張王。(注:石湖漁家村為春秋末期吳越爭霸吳臺越壘對峙之越城故址。張王為吳王張士誠,“古壘拜張王”,張冠李戴,自然可笑);第九十(荷花生日):蕩口荷花映碧波,荷花生日畫船多。城中賭酒乘涼客,慣載兜娘此地歌。(注:葑門外荷花蕩之外,石湖行春橋側亦為觀荷納涼勝地。)
“溪后谿前打稻聲”篇,勞作場景棹歌節選——
第五十一(收新稻):湖田八月熟稻粳,溪后谿前打稻聲。譜出范家新樂府,吳歌唱遍闔閭城;第九十八(建新居):誰家水畔起樓臺,車馬無聲靜綠苔。待得橫山梅乍放,冷香日日過湖來。
“餉郎幸有梅灣藕”篇,石湖風韻的棹歌節選——
第十(吃酒踏青):綠蓑細雨牛背,曉風楊柳酒家旗。一路野塘低濕處,頻年水沒范丹基。(注:范丹(112-185年),東漢人,通五經,尤深于《易》和《尚書》。從詩文來看,范丹墓在石湖附近);第四十九(新郭酒、煮紅菱):矮橋斜日掛魚罾,新水初添爽氣澄。相約晚沽新郭酒,瓦盆端整煮紅菱。
“村舍及名勝古跡”篇,訪幽探勝的棹歌節選——
第九(吊王寵):越溪橋下水彌彌,越溪莊下草離離。清風明月一樽酒,為吊詩人王雅宜。
石湖棹歌中提及的諸多古地名、古橋及江南風俗至今猶存,這些棹歌讀起來朗朗上口,對于研究石湖勝跡、江南文化具有重要的文獻價值。
家住吳門橋街道新郭社區的徐金和,從小喜歡在石湖邊玩耍,他曾親眼目睹人們采菱挖藕、捕魚捉蝦、魚籮網影的情景,也經歷過鍘柴入塘,挾篙捻泥。徐金和熟悉新郭一帶的風土人情,是大家口中的“民俗達人”。
2009年,徐金和參加街道組織的文化學社,繼而加入當時的友新文苑(后改為吳門橋街道文聯),他負責石湖棹歌的研究?!爱敃r,調查、挖掘石湖棹歌是首要任務,我先后到越溪、梅灣、新豐、石湖大隊、蠡墅、華村等地探尋,卻找不到與石湖棹歌有關的‘蛛絲馬跡’。于是我參考史料,并加以描繪編寫?!毙旖鸷拖群缶帉憽妒崱贰渡戏缴礁琛泛褪柘盗械摹妒募净辍贰端募局{》《四季橋》《四季景》等曲藝小調。
“唱唱(么)新郭景(呀),歷史有名聲,先有新郭,后有(么)蘇州城(呀),新郭,吳宮數第一(呀),還有越城遺址,天鏡閣故址(呀)……鬧市(么)早新郭(呀),面餛點心香,飯店(搭)酒館,日夜(么)鬧盈盈(呀)……”在家閑來沒事,徐金和練字,寫文章,興之所至,創作詞曲,哼唱新郭小調。從力透紙背的筆墨里、吳儂軟語的小調中、情真意切的文字間,足見這位老新郭人的文化學養。
“時代變遷,老祖宗留給我們的石湖棹歌絕不能丟,需要傳承下去。如此才對得起生我養我的青山綠水母親湖。”依托社區力量,徐金和召開座談會,尋找石湖棹歌的蛛絲馬跡。他還到漁家村、新漁村請大家集思廣益、群策群力,只為了不讓石湖棹歌失傳。
【編者的話】
文化學者曾指出,百首棹歌呈現了一個晚清的蘇州,或者說是“另一個石湖”:古舊的石湖,風雅的石湖,安靜的石湖,也是由櫓聲、清波、渡口、漁民等富有江南氣質的意象所構成的石湖。今天,“石湖串月”是吳門橋街道的一張重要文化名片,傳承石湖文化的核心關鍵在于人。街道也在通過舉辦石湖詩會,制作和石湖有關的詩歌集、繪畫集,設計有石湖特色的文創產品等,讓更多人關注石湖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