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陳佳慧 通訊員 李佳
夜幕降臨,華燈初上,漫步古巷,盞盞燈光如點點星辰,扮靚了倉街夜景。
近日,生活在平江古巷的老蘇州們驚喜地發現,粉墻黛瓦的倉街比以往更明亮了。日前,為解決倉街沿線路燈年限久、光效差、能耗大的問題,倉街路燈改造工程啟動。57盞破舊的老路燈換成了古色古香的LED節能雙挑小宮燈,照明效果進一步提升,在保留了平江歷史街區風貌的基礎上,照亮了市民夜間出行的道路。
近年來,通過整治改造、商旅融合、配套不斷升級等舉措,古樸低調的倉街正悄然變美變潮……
倉街位于姑蘇區平江街道,全長1.1公里,以清代長洲、元和兩縣官倉所在地得名,距離平江路350米,沿線分布著耦園、東園等,地理位置優越。
沿街的建筑墻面粉刷一新,墻裙貼上了青磚裝飾;轉身走進巷子,原本被雜物堆滿的閑置地塊“變身”生態停車位,不起眼的墻角被打造成靚麗的花池……這些年,在平江街道和相關部門的努力下,倉街實現了華麗轉身,既做到了建筑歷史風貌的恢復重現,又滿足了居民日常生活的功能不受影響。
“粉”的是殘舊、斑駁,“現”的是古樸、素雅。2021年,倉街一期立面整治行動啟動。中張家巷至混堂巷段的民居破墻開門完成治理恢復,從居民認為“封了難看”的猶豫不決,到最終粉墻黛瓦的“成品”效果,犄角旮旯之處開始發生細微變化。隨后,倉街沿街建筑物立面歷史風貌整治恢復行動啟動,拆掉了破舊的帆布雨棚、銹蝕不堪的不銹鋼卷簾門,換成青磚小瓦、木門、木窗,再現記憶里的這條方石小街走家串戶的生活氣息。
今年7月,倉街環境綜合提升改造工程(北段)正式完工。從建筑立面改造、重要節點改造、零星地塊改造三方面入手,通過局部建筑立面美化、小型停車場改造、綜合小游園打造等手段,讓倉街顏值再上一個臺階。
位于姑蘇區倉街1號的仁恒倉街商業廣場內,機器轟鳴、工人忙碌,一派熱火朝天的建設景象。此刻,廣場基本建筑雛形已經顯現,蘇式“粉墻瓦黛”的起伏屋頂、以蘇州絲綢為靈感創作設計的外立面已見初貌。
2019年,備受關注的仁恒倉街項目正式啟動,以“靈感蘇州,不止于江南”為定位,以打造蘇城具有代表性的城市新地標為目標,將時尚與古典融合,匯聚歷史人文、藝術科技、頂級潮奢、珍饈饕餮,讓商業重回古城,延續城市肌理,實現傳承與時尚雙向奔赴,文化與潮流創新融合,留存古老蘇州記憶的同時促進蘇州古城煥發新貌。
而隨著倉街完成了本身的改造提升,一眾時尚潮流的店鋪悄然“出圈”,不斷用“潮味”吸引年輕人的目光,用“煙火氣”留住每一個過客。
近年來,街道以服務項目引進來、以商引商促落地、轉型提升優載體為發力點,積極盤活倉街及周邊的閑置載體,把古城獨特的資源優勢轉化為產業發展優勢,以“古城保護好、經濟發展好”的共同期盼為目標,不斷講好古城故事,探索古城文商旅融合發展新路徑。
原本,倉街兩側多為年代悠久的蘇式老宅,外立面破舊,周邊游園及沿線居民停車需求日益增長,停車成為一大難題,且沿線公共設施分布不足。姑蘇區以“繡花”“織補”等微改造方式,以平江路、臨頓路為核心,串聯觀前街、倉街以及大儒巷等6條特色街巷,引入TOD項目(以公共交通為導向的發展模式),構建“兩縱多橫”蘇式生活體驗街區。
2012年,蘇州軌交1號線正式通車,倉街路口有了軌交相門站1號口,人們出行更加便捷了。2020年8月,位于倉街141號的倉街小型消防站正式亮相,以仿蘇式建筑風格為主,與周邊環境風貌相融合,彌補了古城區內消防機構布點不足、背街小巷大型消防車進出難等問題,可輻射周邊4平方公里內的公共消防區域,增強了平江路以東至倉街兩側區域內火災初發階段的救火滅火能力。
近日,軌交1號線相門站3號口(倉街南入口)和倉街中段大新橋巷南側場地又有了新變化。街道根據周邊居民和軌交乘客的需求清單,整合食行生鮮、豐巢快遞柜、自助售貨機、共享雨傘等便民服務資源,打造“惠生活”數字社區共享空間,進一步完善了倉街周邊社區的便民服務生活圈,滿足乘客、居民臨時存放物品、購買水果蔬菜、收發快遞等需求,還提供共享雨傘、共享童車、共享輪椅物品設施。
居住環境大大改善,商業綜合體即將竣工,生活配套設施也在不斷升級,住在倉街是一種美美的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