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陽英 肖廣江 劉曉靜 甘玉蝦 洪思潔
珠三角與粵東西北地區鄉村振興的調查與啟示
甘陽英1肖廣江1劉曉靜1甘玉蝦1洪思潔2
(1. 廣東省農業科學院農業經濟與信息研究所廣東廣州 510640; 2. 農業農村部華南都市農業重點實驗室廣東廣州 510640)
區域發展不平衡是廣東省實施鄉村振興面臨的首要問題。采用實地調研和問卷調查的方法,分別對珠三角和粵東西北地區進行抽樣調查,了解二者鄉村振興的基礎條件和發展需求、建設進度和成效等方面的差異性。結果發現:珠三角與粵東西北地區鄉村振興的條件和路徑存在差異是普遍共識,且鄉村振興的基礎相距甚遠,珠三角地區實現鄉村振興的信心也高于粵東西北地區;在發展需求方面,產業發展是共性需求,但存在具體差異,珠三角地區產業發展對于土地政策的需求和高新技術人才、跨界綜合人才的需求更為迫切,而粵東西北地區對于資金、基礎設施和實用人才的需求更為迫切;在民生方面,珠三角地區對高品質醫療的需求更為迫切,而粵東西北地區對于教育和社會風氣的提升需求則更為迫切?;谏鲜稣{查結果,建議廣東在實施鄉村振興時應充分考慮區域化差異需求因地施策,優化區域產業布局,重視教育和人才培養,提升鄉村社會治理水平。
鄉村振興;珠三角;粵東西北;社會治理
鄉村振興是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來的重要國家戰略,尤其是在2020年我國脫貧攻堅戰收官以后,鄉村振興工作開始進入新的歷程。2021年中央一號文件《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加快農業農村現代化》對鄉村振興戰略的近期目標和工作要點作了具體要求和部署。廣東是我國改革開放的先驅省份,也是沿海發達省份,GDP常年高居全國第一,但區域經濟發展不平衡卻一直是廣東省發展的一個痛點,也是實施鄉村振興面臨的最大困難[1-2]?!叭珖罡坏牡胤皆趶V東,最窮的地方也在廣東”一語道出廣東區域發展不平衡的嚴峻形勢。2019年的統計數據顯示,珠三角面積占全省的31.2%,GDP卻占全省的80.7%,而粵東西北地區面積占68.8%,GDP僅占全省的19.3%。人均GDP最高的深圳市(203 489元)是最低的梅州(27 096元)的7.5倍,最高的深圳市南山區(393 918元)是最低的梅州五華縣(14 253元)的27.6倍[3]。在珠三角地區,大量農村已完全脫離農業行業,甚至土地這一重要的農業生產要素已轉變為工業或服務業等其他產業的生產要素(廠房),當地農民的增收也不依賴于農業,同時,由于大量外來人口的流入,農村治理面臨的社會環境也更為復雜[4]。而在粵東西北地區,多數農村還以傳統農業生產為主,農業收入仍然是當地農民的主要收入,并且由于勞動力大量流出,面臨著空心村、留守老人、留守婦女、治理難甚至無人治理的狀態[5]??梢哉f,珠三角與粵東西北地區的鄉村振興面臨著完全不同的經濟、環境和社會基礎;其對于鄉村振興所需要的條件和政策、路徑也必然不同[6]?;诖?,文章采用實地調研的方法,通過走訪粵東西北地區代表性村莊、開展問卷調查和個別訪談,對珠三角和粵東西北地區鄉村振興的不同條件和需求進行了調查,并對兩大區域實施鄉村振興提出了發展建議。
采用實地調查的方法,分別從珠三角和粵東西北地區選取不同地理區位、不同經濟發展水平、不同治理效果的6個村莊作為代表村進行調查,通過召開研討會重點了解樣本村的人口、土地、產業、經濟收入、基礎設施(包括教育、醫療、文化體育等)建設情況,以及鄉村振興提出以來主要開展的工作、取得的成效和存在的困難、需求等;通過個體采訪重點了解村干部、村民等個體對于鄉村振興的了解、需求和建議。2020年6月至9月,通過線上(問卷星)和線下問卷調查的方式,分別發放問卷480份和80份,回收有效問卷475份和70份,有效問卷回收率97%。通過問卷調查,重點了解村民基本信息、對鄉村振興的了解、對實施鄉村振興各項政策的評價和個人建議等。
項目組先后實地調查了珠三角3條樣本村和粵東西北地區6條樣本村,共回收調查問卷545份(其中珠三角地區309份,粵東地區54份,粵北地區48份,粵西地區134份),回收鄉村振興意見建議146條。通過問卷調查和個人訪談的信息對比分析,形成如下調查結果。
問卷調查結果顯示,普遍認為珠三角與粵東西北地區鄉村振興的條件和路徑有差異,珠三角地區的調查問卷中有285人(占比92.2%),粵東西北地區的調查問卷中有216人(占比91.5%)。如果將兩大區域的數據進行合并計算,則認為有差異的人數有501人,占總數91.9%。在實地訪談各行政村時,村干部和村民也普遍持這個觀點。可見,珠三角與粵東西北地區鄉村振興條件和路徑的差異性已成為一個普遍共識。
從樣本村的實地調研情況來看,珠三角地區與粵東西北地區的鄉村在村集體經濟收入、人均可支配收入、產業結構、人口特征和基礎設施等各方面均存在較大差距。珠三角地區農村的產業結構多數以第二三產業為主,村集體經濟收入相對較高,常住人口多于戶籍人口,村基礎設施比較完善,村容村貌已接近城市。而粵東西北地區農村的產業結構普遍還是以第一產業為主,村集體經濟薄弱,勞動人口大量流向珠三角一帶,基礎設施比較差,實地調研中還發現一些村道沒有硬底化,個別村沒有幼兒園,上學路途較遠。
從問卷調查的結果(圖1)來看,認為這兩年農村改善非常明顯,對完成鄉村振興目標很有信心的珠三角占28.2%,粵東西北地區占24.6%;認為有明顯改善但距離鄉村振興目標還有一定距離的珠三角占40.5%,而粵東西北地區為38.6%;認為略有改善,但距離鄉村振興目標還有很大差距的珠三角為28.2%,而粵東西北地區為30.9%;認為基本沒改善,對實現鄉村振興目標信心不大的珠三角為1.5%,粵東西北地區為5.5%。從對農村未來的研判來看,珠三角地區有15.2%的人認為即將實現鄉村振興,而粵東西北地區的數據只有9.7%;不過全省超過一半(珠三角54%,粵東西北58.9%)的人認為農村當前滯后但相信未來會更好。

Q1: 對完成鄉村振興目標有信心的占比;Q2:認為鄉村有明顯改善但距離鄉村振興還有一定距離的占比;Q3:認為鄉村略有改善但距離鄉村振興還有很大差距的占比;Q4:認為鄉村基本沒改善,對實現鄉村振興目標信心不大的占比;Q5:認為即將實現鄉村振興的占比;Q6:認為農村當前滯后但未來會更好的占比。
問卷調查結果(圖2)顯示,在問及鄉村振興提出以來,本村哪些方面改善不足時,珠三角地區選擇最多的是醫療(48.5%)、收入(44.3%)和產業(35.6%),而粵東西北地區是收入(50%)、產業(42.4%)和社會風氣(37.7%)。在問及鄉村振興最大障礙時,珠三角地區選擇最多(超過20%)的有產業發展不好(23.3%)、勞動力和人才不足(20.4%),粵東西北地區選擇最多(超過20%)的是產業發展不好(30.5%)、配套設施不完善(24.2%)和資金不足(22.9%)??紤]到個人對收入的改善以縱向比較為主,主觀期望值個體差異大,不作為區域差異的分析參數。相比而言,醫療方面的改善不足在珠三角地區更為突出,社會風氣的不足在粵東西北地區更為突出。結合實地訪談發現,醫療的改善不足主要在于質的方面。珠三角地區農村經濟相對發達,對高質量的醫療服務有更多的需求并且具有相應的消費能力,但當前的資源配置還不能滿足需求。粵東西北地區社會風氣改善不足主要原因在于粵東西北地區教育相對落后,青壯年外出務工人數較多,留守農村的人口以老弱病疾為主,思想觀念比較保守,社會風氣比較守舊,難以適應新時代鄉村振興的需求。產業的不足是珠三角和粵東西北地區共同的三大不足之一,但是進一步的調查訪談分析發現,產業發展的具體困難又有所不同。對于珠三角地區,反映比較普遍的困難在于政策的束縛(土地政策的束縛尤為顯著,由于下放到農村的建設用地指標非常有限,而農村閑置建設用地的開發利用又缺乏完善的政策體系保障,致使大量農業產業項目因無法解決建設用地指標而不能落地)和高新技術人才、綜合跨界人才的缺乏(現代化、園區式、規?;r業的發展急需掌握先進IT技術、自動化技術、生物技術和管理技術的人才,但這些人才愿意扎根農村的很少);粵東西北地區產業發展最大的困難在于資金不足(既包括自身財力的不足,也包括金融支持的乏力)、基礎配套設施落后以及能服務當地企業發展的中端和中低端人才供應不足(當地企業想留住優秀大學生很難,傳統農業生產的用工也日益緊張)。

圖2 珠三角與粵東西北地區對鄉村振興短板的判斷
在個體訪談和問卷調查中共收集鄉村振興意見建議146條,其中78條來自珠三角地區參與者,39條來自粵東西北地區參與者,對建議統計見表1。

表1 問卷調查中對于珠三角和粵東西北地區鄉村振興的建議統計
此外,對于珠三角地區的鄉村振興,還有個別受訪者表示“政府用土地、財政等政策吸引資金、人才、技術等要素流入鄉村產業,但不要當運動員,人為干預鄉村產業,要尊重市場規律,讓企業充分自主。做好各種公共服務,幫助農村完善醫療、衛生,教育,養老保障等,這是吸引人才在鄉村安居樂業的重要因素”“要真正把政策落到實處,不要搞太多面子工程,避免走過場和應付式的檢查”“多培養青年農技人才,鎮一級領導非常重要,不負責任的應予替換”等等。對于粵東西北地區的鄉村振興,個別受訪者表示“希望在農村多發展制造業和服務業,解決農村人口就業問題,而不僅僅是依靠農業產業”“要扶持鄉村特色產業,條件好的地方大力發展鄉村旅游,促進三產融合發展”“要進一步放寬土地利用政策,適當放寬旅游設施建設用地,保障旅游項目落地”。還有多名受訪者表示“近幾年政策和資金過于集中在龍頭企業、大公司,急需幫助的本地中小企業難以獲得支持,建議政府引起重視”等等。
在制定鄉村振興相關政策時,應始終堅持因地制宜的原則,避免一刀切,避免形式化的模仿照抄。產業是實現鄉村振興的關鍵,但珠三角與粵東西北地區產業發展的需求有所差異。因此,珠三角地區的產業發展應著力解決土地政策的束縛,引導高新技術人才的流入,以及基本公共服務在質量上的提升和部分地區因人口倒掛帶來的公共服務總量上的不足和基層治理的難題。粵東西北地區的產業發展應突破農業產業的局限,在人口相對密集的鎮、縣大力發展制造業和服務業,有效就地解決農村剩余勞動力的就業需求,同時,還要重點從資金和惠民金融政策方面給予支持,著力于基礎配套設施和公共服務的完善,以及教育、醫療、社會保障。
珠三角地區政府財政實力雄厚,鄉村居民生活和消費水平比較高,農村的產業結構多數以第二三產業為主,基本實現從傳統農業到工業化,再到產業多元化發展的轉變。粵東西北地區農村的產業結構普遍還是以第一產業為主,農業機械現代化有待提高。應該充分發揮珠三角沿海經濟帶優勢,引導珠三角地區相關產業轉移到粵東西北區域。通過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推進粵東西北地區農業產業升級,提高農產品質量的同時,立足優勢,整合資源,培育經濟發展新業態。因地制宜鼓勵各地區發展特色產業,如餐飲、旅游、紡織、陶瓷等,推進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優化產業結構,助力鄉村振興。
珠三角地區優質的硬件條件和資源,可以有效保障義務教育、人才培養和高素質農民培養,是珠三角地區鄉村振興的優勢。相比而言,粵東西北農村地區受教育程度和比例還相對較低,在推進城鄉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的時候,應重點考慮地區差異,對粵東西北地區的教育給予更大的支持,阻斷落后的代際效應,加大對職業技術學校的發展扶持力度,要將這些本地學校打造為實現粵東西北地區鄉村振興的中堅力量。同時,應采用多種方式留住農村實用人才、積極引進外來人才,并鼓勵高校和科研院所專業技術人才以特派員或服務專家的形式服務鄉村建設[7-8],壯大鄉村建設人才隊伍。
堅持“自治、法治、德治”三治結合方法,不斷提升鄉村社會治理水平,一是繼續實行“頭雁工程”,選拔優秀黨員到貧困村、軟弱渙散村、集體經濟薄弱村擔任黨組織第一書記,抓好基層黨建;二是完善信用評價體系,不斷擴展信用評價指標體系,揚善懲惡,引導居民文明生活;三是加強基層文化建設,結合文化活動加強法制宣傳,開展移風易俗,整頓不良風氣;四是大力實施鄉村數字化治理,提高居民辦事便捷程度,用虛擬平臺增加村民的凝聚力和參與村集體事務管理的能力。
[1] 萬忠, 方師樂. 鄉村振興戰略視角下廣東省不平衡不充分問題研究[J]. 農業經濟問題, 2019(2): 117-124.
[2] 趙細康. 廣東區域發展不平衡性的多視角觀察與啟示[J]. 新經濟, 2019(Z1): 19-25.
[3] 廣東省統計局. 廣東統計年鑒[J]. 廣州: 中國統計出版社, 2018-2020.
[4] 杜園園, 李偉鋒. 治理視角下的農村產權與治權——珠三角農村集體產權改革實證研究[J]. 廣東農業科學, 2020, 47(11): 201-208.
[5] 陳剛, 魏澤雯, 吳清, 等. 貧困山區鄉村旅游扶貧優化模式——基于廣東兩個村的分析[J]. 廣東農業科學, 2020, 47(1): 166-172.
[6] 王曉蓓. 廣東區域協調發展面臨的問題及對策建議[J]. 現代營銷(信息版), 2019(4): 145-146.
[7] 晏育偉, 何秀古, 劉建峰, 等. 人才下沉科技下鄉為脫貧攻堅和鄉村振興提供科技支撐——廣東省農業科學院農村科技特派員工作探索與實踐[J]. 廣東農業科學, 2020, 47(11): 264-270.
[8] 熊毅俊, 劉建峰, 何秀古, 等. 科技支撐鄉村振興戰略的探索實踐——以廣東省農業科學院“院地合作”為例[J]. 廣東農業科學, 2020, 47(12): 237-244.
Investigation and Enlightenment of Rural Revitalization in the Pearl River Delta and Eastern and Northwestern of Guangdong Province
GAN Yangying1XIAO Guangjiang1LIU Xiaojing1GAN Yuxia1HONG Sijie2
(1. Institute of Agricultral Economics and Information, Guangdong Academy of Agricultural Sciences, Guangzhou, Guangdong 510640, China; 2. Key Laboratory of Urban Agriculture in South China, Ministry of Agriculture and Rural Affairs, Guangzhou, Guangdong 510640, China)
The imbalance of regional development is the primary problem facing the implementation of rural revitalization in Guangdong province. In present study, the field investigation and questionnaire survey methods were used to survey on the Pearl River Delta and the east and northwest of Guangdong, in order to find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the basic conditions and development needs, construction progress and effectiveness of rural revitalization.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it was a general consensus that there were differences between the conditions and paths of rural revitalization of the Pearl River Delta and the east and northwest of Guangdong, and the basis of rural revitalization was far away. The confidence of rural revitalization in the Pearl River Delta was also higher than that in the east and northwest of Guangdong.In terms of development demand, industrial development was a common demand, but there were specific differences. In the Pearl River Delta, the demand for land policy, high-tech talents and cross-border comprehensive talents in the industrial development was more urgent, while in the east and northwest of Guangdong, the demand for capital, infrastructure and practical talents is more urgent. In terms of people's livelihood, the demand for high-quality medical care was more urgent in the Pearl River Delta, while the demand for the improvement of education and social atmosphere was more urgent in eastern and northwestern Guangdong. Therefore, it is suggested to fully consider the needs of regional differences, implement policies according to local conditions, optimize regional industrial layout, pay attention to education and talent training and improve the level of rural social governance.
rural revitalization; the Pearl River Delta; the east and northwest of Guangdong;social governance
F326.13
A
10.12008/j.issn.1009-2196.2022.06.019
2022-01-25;
2022-03-28
廣東省哲學社會科學規劃項目(No.GD18XXY05)。
甘陽英(1982—),女,博士,副研究員,研究方向為農業產業經濟、農村發展,E-mail:Sharelot@163.com。
甘玉蝦(1991—),女,碩士,研究方向為農業產業經濟、農村發展,E-mail:1014115244@qq.com。
(責任編輯 龍婭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