逯海濤

今年開始,首批00 后畢業生進入職場,“00后整頓職場”的“梗”火了。
00 后怎么“整頓”職場的?從流傳出來的微信截圖或者離職書之類來看,很“犀利”。“工作一年仲裁4 家公司,告倒閉兩家,我就是我,不一樣的煙火”,這“煙火”讓公司的HR 有點“火大”;有人辭職信里直接開懟“我的胃口差,大餅吃不下”;也有人拒絕面試過度收集隱私,還反手舉報公司消防設施不合規……不過也有新聞爆出,00 后也開始被職場“整頓”了:有公司設立專門部門,將00 后員工統一管理。
盡管這個“梗”因自帶流量的00 后而火,但是其實問題的“題眼”在后半句:職場。我們的職場文化內涵龐雜,包含人際溝通、加班文化、競爭合作等。既有積極的,也有一些不正之風。比如,不合理的加班制度、酒桌文化等。
其實,青年初入職場,都會經歷磨合,每一代都如此。只不過,00 后出生于新世紀,相比“前浪”,他們的自我意識更強烈,而且不用養老養小,所以更率性而為一些。除了薪資等待遇,工作方式、職場文化是否對得上他們的頻率,也是非常看重的因素。另一方面,前輩“打工人”也并非對職場潛規則都欣然接受,其實不少人也有微詞。但是出于諸多考慮,現實的職場中,很少有人愿意直接跳出來當這個“出頭椽子”。所以,某種程度上,“00 后整頓職場”成熱議,也映射了更多“打工人”希望職場文化更合法合理合情的期待。
因此,00 后對職場的“吐槽”,或真或假,但話題的背后還是隱含著一些有價值的社會普遍性訴求。比如,工作與生活合理的界限,個人合法權益的維護,抵制職場陋習等。其實,這也是中國社會現代化的題中之義,提升人的尊嚴感的題中之義,企業文化更新的題中之義。
理想的個人和職場之間的關系,應該是雙向奔赴、互相成就,而不是“互相整頓”“互相傷害”。好的職場生態,離不開每一個時代、每一個用人主體、每一位“打工人”的努力。我們不能靠制造一個個“熱梗”,讓特定群體扛起“整頓職場”這面大旗。我們更希望社會各界為年輕人在如此艱難的就業形勢下,營造一個良好的職場環境。
不必對00 后另眼相看,我們都是過來人,誰還沒幾個與社會磨合的故事?
“大哥哥”“大姐姐”,不妨多一點引導、鼓勵,幫助其避免不必要的職業挫折;企業,不妨對職場新人多一些“雅量”。現實中,很多職場00 后也愿意主動加班,他們的上進心和創造力不容低估。而從另一個角度看,中國新一代青年身上那種不走尋常路的特質和獨立視角,不正是追求創新的中國社會所急需的嗎?當然,青年人提出的那些合理合法訴求,更值得尊重。
作為00 后,也需要樹立正確的就業觀。可以有個性但是別任性,保持靈動活躍的同時,也要遵守職場正常合理的制度和禮儀。畢竟,對于剛剛開始對現實社會進行試探的自己,職場也是新事物,嘗試著適應職場,其實也是在嘗試著適應這個社會。這遠比那些爽文的劇情復雜、現實得多。
誰沒有年輕過?但誰也不會一直年輕。就跟曾經剛剛步入社會就被貼標簽的80 后、90 后一樣,隨著時間推移,這些標簽也并沒有影響他們成長為社會的中堅。因而,不妨讓我們用一顆平常心看待00 后,讓他們無論在職場還是在社會都能慢慢長成自己該有的樣子。
(摘自2022 年6 月29 日《浙江日報》,蘿卜葉子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