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鑫,鄒冬蕾,莊禮興
(1.廣州中醫藥大學針灸康復臨床醫學院,廣州 510000;2.廣州中醫藥大學第一附屬醫院,廣州 510000)
舌咽神經痛為臨床少見病種,病因不明,可能是因為舌咽神經受動脈血管搏動性的壓迫而產生敏感區所導致的[1]。主要表現為局限于一側舌根、扁桃體區、咽部、下頜角、乳突區、外耳道區的發作性疼痛,多在進行吞咽、咀嚼、說話、咳嗽、哈欠動作后誘發[2]。目前指南推薦用藥為卡馬西平片[2],若服藥后疼痛不能緩解,須行手術治療,如微血管減壓術[3]、脈沖射頻術[4-5]或伽馬刀治療[6-7]。因長期服用卡馬西平片可能引發眩暈、藥物性皮炎等毒副作用,甚至可能危及生命[8],導致部分患者無法按照醫囑服藥或無法堅持服藥而尋求其他治療方法。而手術治療有發生吞咽困難、腦出血、需要再次行手術等風險[9]。因此,一部分患者轉而選擇中醫藥治療,也取得了較好的臨床療效[10-11]。
莊禮興教授,廣東省名中醫,廣州中醫藥大學教授、博士研究生導師,擅長治療神經系統疾病及各種痛證。調神針法為莊禮興教授依托靳三針學術思想所創立的一套針法,取穴以督脈經穴位為主,主穴有四神針、智三針、印堂、神門、三陰交,隨證加減穴位并配合行導氣同精法,以達調神導氣,氣通病除之效。
筆者有幸跟隨莊禮興教授學習,以下通過詳細剖析1例經調神針法治療后,舌咽神經痛得到明顯改善的案例,來探討莊教授臨床上治療舌咽神經痛的思路。
患者女性,51歲,2020年9月23日初診。主訴:左側咽喉部針刺樣疼痛1個月余,加重伴耳周疼痛3 d。現病史:患者于1個月前出現左側咽喉部針刺樣疼痛,飲水、吞咽及發聲時誘發,遂至中山大學附屬第一醫院耳鼻喉科診斷為“神經痛”,予口服卡馬西平(每日3次,每次1片)治療,患者服藥后出現頭暈,自行將卡馬西平減量至每日2次,每次1片。服藥后癥狀無明顯好轉,睡眠不佳時發作更頻繁。為求進一步治療至廣州中醫藥大學第一附屬醫院針灸科門診就診,現癥見:發聲后引發左側咽喉部針刺樣疼痛,發作時間約十幾秒,痛及耳周,患者訴按壓耳前部可稍緩解疼痛,納寐可,二便調,舌淡紅,苔薄白,舌下絡脈迂曲,脈細滑。視覺模擬(VAS)評分:8分。顱腦磁共振成像(MR)平掃報告顯示:幕上白質散在多發缺血灶。中醫診斷:喉痹-氣滯血瘀證;西醫診斷:舌咽神經痛。針灸處方:1)電針:舌下三針;2)留針:合谷(導氣同精法)、通里、太溪。
2診:患者訴治療1次后疼痛發作頻率較前有明顯下降,從約每小時發作1次下降至約每3 h發作1次,疼痛持續時間較前減少,每次發作幾秒到十幾秒不等,希望停服卡馬西平。VAS評分:7分。囑患者繼續針刺治療,療效穩定后再逐漸減量至停藥,不可驟然停藥。針灸處方:1)電針:四神針、智三針、印堂。2)留針:舌下三針、合谷(導氣同精法)、通里、太溪。
3診:2020年9月30日。患者訴時有左側咽喉部血管搏動樣不適,發作頻率、持續時間大致同前,但無針刺樣疼痛感,VAS評分:5分。針灸處方同前。
4診:2020年10月9日。訴9月30日自行將卡馬西平減量半片后發作頻率增加,10月1號改為原來的劑量(每日3次,每次1片),但發作次數仍較多,發聲及吃飯前后均會誘發疼痛,自覺刺痛感從左側咽喉部傳達到左側耳部,影響睡眠。舌淡紅,苔白,脈滑。VAS 評分:7 分。針灸處方:1)電針:四神針、智三針、印堂;2)留針:舌下三針、合谷(導氣同精法)。
5診:2020年10月12日。患者訴疼痛發作頻率及持續時間較國慶節時明顯降低,1日疼痛發作 4~6 次,VAS 評分:5 分。針灸處方:1)電針:四神針、智三針、印堂。2)留針:舌下三針、合谷(導氣同精法)。
6診:2020年10月16日。患者于12日至今自行將卡馬西平減量1/4片,未見明顯不適,疼痛發作頻率及持續時間未見加重,每日4次左右,吞咽動作會誘發疼痛,但疼痛為一過性,不會累及耳部,VAS評分:3分。針灸處方:1)電針:四神針、智三針、印堂。2)留針:舌下三針、合谷(導氣同精法)、素髎。
7診:2020年10月26日。患者訴近1周未見明顯疼痛,偶在發聲及吞咽時出現咽喉部瘙癢感,VAS評分:3分。針灸處方:1)電針:四神針、智三針、印堂;2)留針:舌下三針、合谷(導氣同精法)。
8診:2020年11月20日。患者經過近兩個月的治療后,現無明顯咽喉疼痛感,飲水、吞咽及發聲時不會誘發疼痛,VAS評分:1分。囑患者緩慢減少卡馬西平服藥量至停藥,注意隨訪,以防病情反復。
中醫古籍中并無舌咽神經痛的記載,舌咽神經痛可歸入中醫“喉痹”的范疇,《景岳全書》云:“喉痹所屬諸經,凡少陽、陽明、厥陰、少陰,皆有此證。”少陽經循行“下頸”、陽明經循行“從缺盆上頸”“循喉嚨”、厥陰經循行“挾咽”、少陰經循行“上挾咽”“循喉嚨”,皆與喉有關。在臨床上,莊教授多選用陽明經經穴來治療喉痹。莊教授認為,舌咽神經痛疼痛發作突然且劇烈,常常令患者產生一種恐懼心理,本例患者訴閑暇時總是擔心病情,唯恐下一秒疼痛發作,惶惶不可終日。舌咽神經痛雖為痛癥范疇,但長久以往難免因患者憂思過度而合并情志病。因此,莊教授治療舌咽神經痛,重視針刺調神,別出心裁地在手陽明經原穴合谷上行導氣同精法,收效頗佳,治療思路獨特,不落窠臼。
2.1 合谷導氣,同精馭神 導氣同精法源自《靈樞·五亂》云:“五亂者,刺之有道乎……徐入徐出,謂之導氣,補瀉無形,謂之同精。”導氣同精法是莊教授的調神針法中的重要組成部分,莊教授認為導氣同精法有別于一般的補瀉手法,是一種專門治療氣機逆亂的手法,在穴位上行此手法可以將逆亂之氣順著經脈疏通調達,轉逆為順,引導氣至病所,氣機爽利則氣至病除。《素問·六微旨大論》云:“岐伯曰:言天者求之本,言地者求之位,言人者求之氣交……上下之位,氣交之中,人之居也。”《淮南子·精神訓》云:“人之精神者,所受于天也;而形體者,所稟于地也。”人在天地之間,需要天之清氣與地之濁氣相交合,居中之人方可上受天氣,下稟地氣,形神合一,修成大德而生。反之,若天地清濁之氣不相和,則失神而產生形體的各種疾病,最終走向滅亡。
《靈樞·憂恚無言》云:“喉嚨者,氣之所以上下者也。”莊教授認為喉痹的發病機制與氣在咽部運行不暢密切相關,上下之氣不相順接,在中之咽喉受累發病,因此他在合谷穴行導氣同精法,意在針下,徐入徐出,手如握虎,以收導氣調神,利咽鎮痛之功。合谷穴是手陽明大腸經的原穴,大腸經循行“從缺盆上頸”,經過咽喉部,且原穴為該經經氣所肇始聚集之處。因此,在合谷穴行導氣同精法可以梳理逆亂之氣,促使經氣直達喉部。此外,現代研究發現,在合谷穴行針刺手法可以提高痛閾[12],起到超前鎮痛的效果。20世紀70~80年代廣泛應用于甲狀腺手術針刺麻醉的領域中,其作用機制可能與穴位傳入纖維與疼痛傳遞信號同為粗纖維有關[13]。病案中患者訴首次治療時針刺進合谷穴后針刺局部有明顯酸脹感,行導氣同精法后,自覺有一股溫暖的氣流從合谷穴上行至肩膀處。雖然咽喉部暫未有氣行感,但從患者復診的描述及VAS評分來看,在合谷穴行導氣同精法的鎮痛效果顯而易見的。
《周易·系辭下傳》載:“天地之大德曰生。”《靈樞·本神》言:“天之在我者德也,地之在我者氣也,德流氣薄而生者也。”天代表本篇針刺調神的最高法則,地代表針刺調神所需要的氣,氣行神馭之時,天地相合,始生也。五臟有五氣,五氣逆亂則不可生,導氣同精法正是治療此種五氣逆亂之良方,亦符合莊教授調神針法的調神主旨,氣和神乃和,達到治療疾病,恢復生機之功。因此,在陽明經之原穴合谷行導氣同精法,通過激發陽明經之經氣,將在外之逆氣引導上行至咽喉部,氣至而有效,緩解該患者左側咽喉疼痛。因疼痛而被擾亂之腦神亦同時得到緩和而神安。即《靈樞·本神》所云之地氣上通于天,大德乃成,方守本神。
2.2 重用督脈,制神止痛 莊教授在臨床中使用調神針法并不會拘泥于原方,而將“調神”的總綱貫穿整個治療過程中,選用調神針法其中的某些穴位即可奏效。
首次治療時,莊教授僅用合谷這一調神針法隨證的配穴行導氣同精法而達到調神的目的。2診時患者疼痛癥狀稍有改善即希望馬上停服西藥,結合該患者病史可知其服用西藥依從性不佳,曾自行減藥,再加上望診發現其眉頭緊鎖,自訴睡眠可,又訴睡眠不佳時發作頻率增多,前后描述稍有出入,足見其對所患疾病的焦慮與擔憂。因此,莊教授在首次針灸治療的基礎上,加上調神針法的四神針、智三針、印堂。四神針與智三針中的神庭、印堂分屬督脈經與膀胱經經穴。督脈“上額,交巔上,入絡腦”,膀胱經“其直者,從巔入絡腦”,腦為元神之府,因此督脈與膀胱經均與腦神密切相關。故調神針法取督脈及膀胱經穴位可調元神之府,定志鎮痛。有文獻報道,服用卡馬西平片也會影響患者的睡眠與情緒[14]。故在治療時應重視調神,以改善其焦慮情緒,緩解疼痛。智三針的本神為“神之本”,其下為舌咽神經所支配節段,主治頭面頸項部疾病[15],刺之可調神,又可對舌咽神經產生反饋,達到調神鎮痛的效果。印堂為道家所言之“上丹田”,又稱“泥丸宮”,“眉間入里之泥丸內院,元神居處”,《東醫寶鑒》云:“上丹田,藏神之府也。”印堂為陰陽之氣交,內藏神機之處,是調神針法重要的組穴之一。6診中患者自訴自行將卡馬西平減量,可看出其急于求成的心態,莊教授在該次治療時加用督脈經穴位素髎以定患者慌亂之神。素髎為“督脈氣所發”,刺之可激發督脈經氣,屬調神針法其中一個重要的配穴,與調神針法主穴共奏調神之功,體現了調神針法“督脈為主”的指導思想。
調神針法治療舌咽神經痛,除在合谷導氣同精外,要根據患者的不同表現來選用督脈經穴位,通督調神的鎮痛效果不容小覷。該患者在加用調神針法主穴后,鎮痛效果更為明顯,并且可以明顯看到患者每次就診都比上一次就診的神情有所放松,言談之間的焦慮日減。《素問·針解篇》云:“制其神,令氣易行。”故重用督脈經穴,調元神之府,配合其他調神穴位,可制患者之神,令其不必胡思亂想,平添憂愁,從而使逆亂之氣能更好地通過導氣同精法由合谷行至病所,氣行痛止。
該患者經過調神針法治療后,左側咽喉部疼痛癥狀得到明顯緩解,VAS評分較前明顯下降,現未發作疼痛,治療舌咽神經痛的療效確切。莊禮興教授運用調神針法治療痛癥,秉持身心同調之意,認為臨證運用調神針法時不必局限于原有處方,選穴可靈活多變,只需將調神的思想貫穿始終。從調神入手,配合導氣同精針法,重用督脈經穴以制神,調暢氣機,則氣行神馭,神和痛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