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曉羽 謝常杰 趙比黑 任 靜
(成都師范學院 四川 成都 611130)
實施鄉村振興發展戰略,是實現“兩個一百年”的偉大奮斗目標、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必然歷史要求,具有重大的現實意義和深遠的歷史意義。
鄉村是一個具有明顯的自然、社會、經濟特點的區位性和地域性綜合群體,兼具農民的生產、居住、生態、文化等諸多功能,與各大小城市相互促進、共生發展、和諧共存,共同形成了人類社會的主體和空間。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最艱巨、最繁重的發展任務正是在農村,最廣泛、最深厚的經濟基礎正是在農村,最大的經濟發展潛力正是在農村。
鄉村振興在我國“三農”工作發展進程中具有里程碑式的重大戰略意義,是在社會主要矛盾發生轉化的時代背景下黨中央著眼農業、農村、農民發展全局作出的重大決策部署。鄉村振興,首先要治好農村的病根子,關鍵要保住農民的命根子,重點要開好農業的藥方子。
2.1 現階段我國鄉村主要育苗技術
2.1.1 穴盤育苗。穴盤育苗技術又稱機械化育苗或穴盤無土育苗,是采用泥潭、蛭石、珍珠鹽等輕基質作為培養基底,依托機械實行精準播種、一穴一苗的現代化育苗技術。20世紀80年代末,穴盤育苗技術引入我國,目前已廣泛應用于我國主要的農作物產區。穴盤育苗可以極大地提高蔬菜作物、花卉作物、果樹作物的成苗率,有效節約育苗成本,便于進行規模化、商品化育苗。隨著近年來現代化科技的不斷發展與應用,穴盤育苗技術逐步趨于成熟和完善。
2.1.2 電熱溫床育苗。電熱溫床育苗技術是指通過控制絕緣電阻線發熱溫度提高苗床溫度,從而創造符合農作物生長溫度需求的育苗技術。一般在育苗過程中,先利用溫床培育秧苗,再進行分苗操作。電熱溫床育苗目前已經廣泛推廣使用,尤其適用于在較低溫度季節培育喜溫蔬菜秧苗。
2.1.3 組織培養育苗。組織培養育苗又稱微體繁殖,是指在適合植物生長發育的環境條件下,培養植物的細胞、組織、器官,使其分生出新植株的一種育苗技術。組織培養育苗技術的特點是繁殖速度快,尤其是對于難以自主繁殖的園藝植物、稀有品種的繁殖具有重要意義,但該育苗技術對于環境條件有較高要求。
2.2 智能化農業設備。鄧小平指出:“農業發展一靠政策,二靠科學”[1]。我國現階段農業正在向著以大數據、物聯網、移動互聯、云計算、區塊鏈為主要特征的智慧農業階段邁步。農業機械智能化、現代化賦能現代農業,在降低了人工成本的同時極大地提高了農業生產效率。同時,規模化、規范化、標準化的生產也保證了農產品質量與安全。
2.2.1 播種機。可自動完成壓縮、打孔、切塊、精量播種、均勻覆蓋、營養缽提取、裝盤、苗盤自動退出等一系列動作;機械動作由PLC程序控制,自動化程度高,可播種蔬菜、煙草、玉米、棉花等多種作物;播種深度精準,出苗均勻,適用于育苗公司及大中型生產基地[2]。
2.2.2 嫁接機。在嫁接時,將砧木和穗木放到相對應的供苗臺上,剩余嫁接作業均由機器自動完成。此機器適用于各類瓜菜苗的自動化嫁接工作。該類儀器解決了瓜菜幼苗的柔嫩易損和生長不一致等難題,形成了自動嫁接系統,實現了秧苗的搬送、切除、接合、固定、排苗等流程的自動化作業。
2.3 2021年十項重大引領性農業技術。2021年8月,農業農村部科技教育司發布十大引領性技術,分別是:稻麥綠色豐產“無人化”栽培技術、水稻大缽體毯狀苗機械化育秧插秧技術、水稻機插緩混一次施肥技術、蔬菜流水線貼接法高效嫁接育苗技術、草地貪夜蛾綜合防控技術、苜蓿套種青貯玉米高效生產技術、床場一體化養牛技術、池塘小水體工程化循環流水養殖技術、秸稈炭化還田固碳減排技術、陸基高位圓池循環水養殖技術[3]。
2.4 物聯網技術。物聯網,最早起源于20世紀90年代,是將物品通過射頻識別等信息傳感設備與互聯網連接起來,進而實現智能化識別與管理的網絡。2010年中國政府工作報告中將物聯網概括為“通過信息傳感設備,按照相應協定,將物品與互聯網相結合,實現智能的識別、定位、跟蹤、監控、管理”。2011年11月,工業和信息化部印發《物聯網“十二五”發展規劃》,指明了物聯網未來發展的方向與重點。大力發展物聯網,進一步加快了中國經濟發展速度,中國在世界經濟中的地位也逐步提高。
物聯網應用范圍廣闊,可以和多個產業合作,如農業、醫療、建筑、機械等。在現代農業生產中,運用得較多的是自動化控制技術。自動化控制技術的應用可以通過控制設備自動操作取代人工操作,降低人工勞動強度。該技術通過傳感技術測量環境參數,并利用計算機進行大數據的處理與分析,再對作物的溫度、濕度、光照條件、肥力等生長發育條件進行調控,實現規模化、精準化、高效化生產。
“互聯網+”,是指互聯網和其他傳統產業的一種結合模式。2020年5月,國務院總理李克強在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出全面推進“互聯網+”,打造數字經濟新優勢。“互聯網+農業”借助電子商業平臺及現代通訊技術,通過O2O、B2B等形式,使得互聯網與農業深度融合,促使農業經濟向現代化、網絡化發展,極大地拓寬了鄉村農業的發展道路。
3.1 線下
3.1.1 促進農業生產標準化,提升農產品商業價值。傳統農業的生產技術較為落后,生產效率低下,信息阻塞而無法及時了解市場需求,又因生產缺乏系統化管理而不能保證農產品品質與安全,無法達到市場所需的商業標準化需求,這些問題在欠發達地區表現得尤為嚴重。“互聯網+”以大數據、云計算為依托,可以極大地提高農業信息流轉的暢達程度,降低農業盲目生產現象,系統優化配置現有資源,并運用先進農業生產技術與設備,達到農業生產標準化,增加農產品質量、產量、銷量。
3.1.2 促進農產品深加工,提升附加產值。在傳統產業鏈中,生產者往往因缺乏先進的設備技術與固守于傳統農業生產意識而只能依靠售賣原始農產品獲得較低利潤。通過“互聯網+農業”,農產品可以采用線上線下雙銷售途徑,進一步給農戶提供收益保障;生產者還可及時與消費者溝通,了解消費者需求,針對不同消費需求開發產品,并強化生產過程中食品衛生安全保障與監督,建立健全追溯體系,構建特色、綠色、建康、安全的品牌文化,從而擴大銷售量。
3.2 農業電子商務。農業電子商務簡稱農業電商,是農業與互聯網的有機結合,涵蓋網絡營銷、物流配送、數據收集等環節。近年來,國家頒布了多項推動農村電商發展的政策。2020年中央一號文件指出,要有效開發農村市場,擴大電子商務在農村覆蓋面,不斷發展完善鄉村物流服務網絡,加強村級電商服務站點建設,推動農產品與工業品的雙向流通[5]。首先,農村電商豐富了農產品銷售渠道,極大地提高了農民收入。數據顯示,2014年全國農村網絡零售額為1 800億元。至2020年,全國農村網絡零售額達1.79萬億元,同比增長8.9%。其次,農業電商可以實現供銷一體化,以不斷完善物聯網技術為依托,產品生產研發、宣傳推廣、銷售、物流供應環節環環相扣,形成了一條完整的產業鏈,無需中間平臺的介入,極大地縮減了傳統商業所產生的交易成本。最后,在互聯網時代,發展得比較好的電商巨頭如淘寶、京東、拼多多等助力于農村脫貧扶貧工作,利用自身平臺便捷的交易方式、龐大用戶群體與扶助戰略擴大農村農業市場規模。與此同時,便捷的購物渠道與豐富的商品種類也給消費者帶來了極大便捷。
綜上所述,雖然近些年來我國農村經濟社會發展迅猛,鄉村面貌發生了天翻地覆的變化,農民生活水平日益改善,但離規劃目標還相差甚遠。只有運用新時代科技助力農村發展,才能加快改變鄉村面貌、改善農民生活的步伐,才能全面實現農業升級、農民進步和農村發展,譜寫新時代的偉大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