衛其巍 鄧媛元 鄒 潔 甘 偉 江曉波
(達州市農業科學研究院 四川 達州 635000)
創建萬達開川渝統籌發展示范區是國家“推進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重大區域發展戰略的重要節點工程,是國家賦予萬達開三地的重大政治使命,也是三地千載難逢的歷史發展機遇。2020年,萬達開三地政府共同商定制訂了《創建萬達開川渝統籌發展示范區工作方案》,其中明確提出要構建現代產業體系和協同創新體系。達州市農業科學研究院(以下簡稱“達州市農科院”)作為達州市唯一的綜合性、公益Ⅰ類農業科研單位,一直致力于推進地方及區域現代農業科技創新和農業產業高質量發展,面對新歷史機遇,自當主動融入,積極作為,奮力發揮好農業科研的科技支撐作用。本文就達州市農科院如何進一步發揮好農業科研的科技支撐作用,助力萬達開川渝統籌發展示范區建設進行了探析。
近年來,達州市農科院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通過理念創新、制度創新、科技創新,在助力地方農業科技創新、農業產業發展、脫貧攻堅與鄉村振興等方面取得了顯著成效。
1.1 強化科技創新,提高成果數量水平。“十三五”期間,全院獲得部、省、市科技進步獎11項,育成農作物新品種19個,同比增長58.3%,其中,育成苧麻新品種擁有量全國領先;“達香蘑1號”系全國首個適合南方平壩及丘陵地區種植的食用菌花臉香蘑新品種;“達油1號”系全市首個“雙低”油菜品種;“正美4號”系全市首個甜玉米新品種,“達糯18”系全市首個糯玉米新品種;獲得植物新品種權2項;授權國家專利19項,同比增長顯著,其中,在苧麻秸稈栽培大球蓋菇、青脆李發酵酒生產工藝和脫毒馬鈴薯試管薯循環生產工藝上獲得3項發明專利;發布地方標準/技術規程5項,其中,有關飼用苧麻的3項技術規程屬省內首次發布;“開江豆筍加工技術規程”系達州首次將“開江豆筍”特產的生產工藝凝練成技術規程進行發布,對保護“開江豆筍”風味、品質及品牌起到了重要作用;發表學術論文150余篇,同比增長25%,其中,2篇影響因子已過6.0。
1.2 強化服務示范,聚力推進產業發展。全院先后設立專家服務平臺15個,每年向產業帶、園區派出科技人員150余人(次)開展科技指導與培訓,科技服務新型經營主體1 500余(次),科技服務遍布全市現代農業“9+3”產業體系,獲得2020年度“四川省科技特派員工作先進集體”。每年設立示范點約20個,多項成果在產業上大面積推廣示范,其中1項苧麻成果2018~2020年推廣應用達73萬畝,新增產值6.57億元;1項馬鈴薯成果2016~2018年推廣應用達365萬畝,新增產值1.65億元;1項食用菌成果2016~2018年推廣應用達10.19億袋,新增產值2.57億;水稻新品種新材料示范面積達131萬畝;玉米新品種示范面積達15萬畝;黃花栽培管理技術示范面積達1.6萬畝。
1.3 強化科技合作,不斷探索協同創新。全院先后與30余家企業、合作社、大戶等開展了技術交流與業務合作。與中國農科院、四川省農科院、重慶市農科院、四川農業大學、四川大學、重慶三峽農科院等近20家科研單位開展了項目合作、人才培養、技術攻關、種質資源交流等內容。其中,先后與重慶三峽農科院、重慶市萬州區水產研究所交流種質及水產資源100余份;與重慶三峽農科院聯合簽署了《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農業科技創新聯盟協議書》;共同參加萬達開首屆科技成果轉化大會,共薦兩院科技成果;聯合申報的“萬達開鮮食玉米品種篩選、栽培技術集成及示范推廣”項目列入四川省農科院科技成果中試熟化與示范轉化工程項目;聯合選育出玉米新品種6個,其中2個品種獲得達州市科技進步獎,糯玉米新品種“達糯18”剛獲品種證書就成功轉讓生產經營權至企業進行生產推廣。
達州市農科院在助力地方發展上有了一定經驗和基礎,但面對新機遇、新要求,在助力萬達開川渝統籌發展示范區建設上更要牢固樹立一體化發展理念,堅持生態優先、綠色發展,優勢互補、錯位發展,破除壁壘,推動制度對接、資源共享,聯動萬達開農業科研單位實現協同發展和助力。在路徑上達州市農科院應該堅持以下幾點。
2.1 堅持對標先進,進一步提升自身能力。目前,萬達開三地主要的農業科研單位有重慶三峽農業科學院、重慶市萬州區水產研究所和達州市農科院。通過對標,達州市農科院可在以下幾方面著力,以提升能力、縮小差距。
2.1.1 要壯大人才隊伍。重慶三峽農業科學院在職職工約120人,含5個院領導,其余從事5個職能部門和11個學科研究工作。達州市農科院在職職工102人,含8個院領導,其余從事5個職能部門和14個學科研究工作,面臨學科多人員少的問題,已導致部分學科研究乏力的情況。因此,達州市農科院需要進一步通過擴編或機構整合,按需分步壯大人才隊伍,有效補充學科研究人員力量,以解決學科研究進展乏力、人才結構梯度不合理等問題。
2.1.2 要加大基地建設。與重慶三峽農業科學院1 000畝自有土地相比,達州市農科院現自有土地僅430畝,試驗地均屬新開墾土地,新辦公樓規劃啟點高。因此,達州市農科院需要進一步加大建設力度,加快和提高土地及辦公樓的投產效率,確保預期使用效果。
2.1.3 要強化平臺爭取。與重慶三峽農業科學院相比,達州市農科院國家農業產業技術體系綜合試驗站僅有苧麻1項,且暫無省級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工程技術研究中心、重點實驗室等大平臺。因此,達州市農科院需要進一步強化平臺爭取,縮小達州市農科院與先進地市州科研院所之間的連續性科研經費差距,提高與大院大所交流合作的機會和行業重大事項、項目的參與決策度。
2.2 堅持求同存異,持續性提高存在影響。目前,地市州綜合性農業科研單位在業務工作上存在普遍相似性,求同存異是持續性提高自身存在感和影響力的關鍵。為此,達州市農科院應注意以下幾點。
2.2.1 要避免同質競爭。雖然達州市農科院與重慶市萬州區水產研究所均在水產方面開展研究,與重慶三峽農業科學院均在大宗作物上開展有研究,但是通過突出研究內容和目的上的具體差異是可以避免同質競爭的。如重慶市萬州區水產研究所主要在胭脂魚、巖原鯉、大鯢等長江名特珍稀淡水魚增殖保護和繁育上做研究,達州市農科院則可以在水產上繼續開展水產生態化養殖技術研究;重慶三峽農業科學院所選育的水稻、玉米、油菜等大宗作物主要側重于在重慶等區域推廣,品種主要突出高產等特性,達州市農科院所選育的水稻、玉米、油菜等大宗作物則可主要側重于在四川等區域推廣,在水稻品種上可繼續突出糯稻、特種稻、富硒稻、酵素稻等研究,玉米品種上可繼續突出糯玉米和鮮食甜玉米等研究,油菜品種上可繼續突出低芥酸、硫苷的“雙低”油菜和多色油菜等研究。
2.2.2 要加大特色資源開發力度。特色資源是一個地區最大的稟賦,也是一個地區獨特競爭力的重要挖掘點。因此,達州農業科研要圍繞達州市現代農業“9+3”產業體系,強力推進糧油、畜禽、茶葉、苧麻、蔬菜、竹、果、中藥材、水產9大優勢特色產業和現代農業種業、現代農業裝備、現代農業烘干冷鏈物流3大先導性產業發展。達州市農科院要從苧麻的種質資源收集、育種栽培植保、生理生化機理、基因蛋白機制、應用加工推廣、機械化應用等方面全方位努力,繼續擦亮苧麻這塊金子招牌;要繼續在黃花、烏梅、香椿、萼貝、糯稻、富硒茶、蜀宣花牛、舊院黑雞等特色農業上加大研發力度;要助力達州農產品區域公用品牌“巴山食薈”的打造與壯大,推動達州農特產品進一步走出大巴山、走向全國、跨出國門,推動達州從農產品“產量大市”向“品牌大市”快速轉變。
2.2.3 要深化協同創新。前期,達州市農科院已經和萬開兩地的農業科研單位有了一定的協同創新基礎,后期,要進一步加深與萬開兩地農業科研單位的合作,推動萬達開農科教、產學研大聯合大協作,組建農業產業技術創新聯盟,搭建三地農業產業技術創新平臺,定期舉辦農業技術交流會;建立農業發展數據資源共享機制,建設農業大數據資源中心,推進萬達開智慧農業發展。同時要進一步加深與成渝兩地農業科研單位的交流合作,要深刻認識到萬達開川渝統籌發展示范區與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局部與整體的關系。
2.3 堅持政策導向,一致性促進建設成效。地市州科研院所是地方政府的科研單位,其所有的業務工作責無旁貸地要和地方政府決策和政策保持一致。萬達開三地制定的《創建萬達開川渝統籌發展示范區工作方案》《萬達開山地高效型農業協同發展工作方案》《達州市關于建設萬達開區域科技創新中心框架方案》等文件,就是達州農業科研助力萬達開川渝統籌發展示范區建設的指導性文件。因此,達州市農科院要充分抓好以下兩方面工作,以共同促進示范區建設成效。
2.3.1 要重視山地農業。萬達開三地決定充分發揮萬達開山地農業優勢,圍繞晚熟柑橘、有機茶葉、優質小水果、道地中藥材、優質糧油、生態畜禽、生態漁業、高山蔬菜等優勢特色產業,建設現代高效山地農產品生產基地和精深加工園區,合力建成國家糧油、生豬戰略保障基地,聯合打造千億級種植產業、千億級養殖產業,共同創建國家農業綠色發展先行示范區,打造省際交界地區鄉村振興新標桿,建設巴渝糧倉、天下廚房。推動農業生產轉型升級,共同構建專業化生產、規模化經營、精深化加工、網絡化營銷、一體化配送的現代農業產業鏈條。因此,達州市農科院要結合自身實際,著力在臍橙、脆李、雀舌、烏梅、優質飼草等品種選育改良及苗木良繁、肉制品加工、稻漁綜合種養、輕簡化栽培、適度機械化、技術集成創新、模式更新換代等方面下功夫,切實推進山地高效型農業協同發展。
2.3.2 要加大成果轉化。科技成果轉化是落實“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的關鍵,是科技與經濟結合的最好形式,國省市亦出臺了一系列促進科技成果轉化的政策。多年來,達州市農科院通過直接轉化和實施成果轉化項目的方式轉化了一批科技成果,但總體轉化量仍然偏低。因此,達州市農科院要在打通科技成果轉化最后一公里上繼續努力。一方面要轉變成果培育方式,著力探索以市場需求為主的訂單式成果培育方式,定向開展農業科研,力求科研成果產出即實行成果轉化。另一方面要完善成果轉化制度,通過制度完善,進一步對科研人員掌握科技成果所有權或長期使用權進行放權,保護科技人員成果轉化正當所得利益,打消科技人員害怕碰觸到紅線的顧慮。同時,要提高成果轉化專業水平,重視農業科技創新與成果轉化推廣服務體系人才引進和使用,打造內部成果轉化專業隊伍;重視委托創新成果轉化服務類三方機構開展成果轉化,充分利用外部信息資源和專業能力,由內到外整體提升成果轉化專業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