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瑪磋 冉光禎 賈建瑞
(成都師范學院 四川 成都 611130)
農家書屋工程自2005年開始試點到今為止,已經存在和發展17年了。星星散散遍布于全國各地的農家書屋,在解決農村人們看書問題、豐富農民日常文化生活等方面發揮了很大作用。從2003年開始,我國政府開始提倡文化為“三農”服務,并主張用一種易懂、實用、安全的方式為農戶提供文化共享的生活方式,因而農家書屋工程應運而生。至2015年,農家書屋工程已基本覆蓋了全國各地的行政村,成為重要鄉村公共文化設施之一,在維護廣大農村民眾的基礎文化權利和促進鄉村地區經濟與社會發展中起著重大作用。農家書屋雖然在促進農業文明發展、豐富農村文化生活等方面都具有很重要的意義,但在實際運作的過程中仍有不少障礙和問題,諸如資源環境老舊、服務體系不健全等問題,制約了農村書屋效用的充分發揮,阻礙了農家書屋的可持續發展。因此,分析農家書屋建設存在問題,進行“文化糧倉”進農家新路徑的探析和“文化糧倉”推進農村產業、生態、文化、教育發展的成效分析具有重要意義。
1.1 資金不充分、不穩定,導致資源更新不及時。由于資金不足導致圖書資源和書屋設備不足,這就難以滿足在發展較快的當今社會中人們對知識、信息的需求,以及民眾對其他事物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資金短缺,勢必造成書屋圖書資源庫存量較少,使得村民選擇喜歡圖書的適配度降低。
1.2 農家書屋資源設備陳舊,與農民需求不符。一是農村書屋的圖書資源更新不及時、書屋內的圖書類別與村民真正需求不一。二是迄今為止,有的地區還沒有專門的房間或場所來專門安置農家書屋,或現有空間不適合改造為農家書屋,嚴重影響了書屋的布局和開放、書籍的擺放和容量。不確定的開放時間、狹小的閱讀空間、陳舊的資源設備都會影響到書屋的閱讀氛圍,這也是農家書屋不能充分激發農村居民的閱讀興趣和閱讀動機的主要原因之一。
1.3 宣傳不到位,村民知曉率不高。農家書屋的軟硬件配套設施不到位,農家書屋的宣傳僅靠村委會或舉辦單一形式活動,這就造成了村民對書屋關注度不高,人流量減少,農家書屋的利用率降低。要采用多樣化活動方式,結合當地特色進行活動安排。
1.4 服務體系制度不全,導致書屋運轉不暢。管理制度不完善、工作流程不規范、人才缺乏等問題導致農家書屋服務制度不完善,致使書屋運轉受阻。
1.5 認識不到位,農家書屋淪為形式。有些農家書屋的管理人員由村委會人員擔任,由于村委會人少事多,致使農家書屋的開放時間不確定,從而逐漸導致鮮有讀者前來讀書,農村書屋利民便民的作用基本沒有充分發揮。原本是拓寬公共文化服務渠道的利民便民工程卻無奈淪為了“形象工程”。
2.1 拓寬資金來源,維持農村書屋良好運行。農村書屋本身具備公益性質,在農家書屋的后續建設上,采取政府扶持、社會捐助等原則,并充分協調社會各方力量,擴大農家書屋資金來源,為農家書屋的持續發展提供有力的保障,使農家書屋“活”起來,為建設書香鄉村奠定基礎。
2.2 注重村民需求,建設新媒體書屋。要注重農村居民現實需求,結合農村居民的閱讀習慣和閱讀時間,農家書屋應及時配備新媒體設備,如掃碼借閱、異地借還,同時聯通PC端、移動端,極大地提升圖書借閱率及便捷性。建設電子圖書庫,實現紙質書與電子書版本同步更新。
2.3 因地制宜,科學配置書籍。當前有的農村書屋的圖書針對性較差,距離村民現實需求也有很大的差距。相關配置人員可以根據村民調研情況進行書籍購置,如增加與農業種植技術、畜牧業養殖技術、兒童教育、生活知識相關的圖書等,推進農村產業、文化、教育發展,這樣不僅可大大提高書籍使用率,而且也可以極大減少圖書類別混亂、濫竽充數等情況。可以定期開展有關農業的科技培訓或知識普及活動,更好的為農業生產服務,擴大書屋的受益群。當然,還可以根據當地特色產業購置相應圖書,如牧區配置有關畜牧養殖的書籍;農區配置農業知識、農作物種植的有關書籍;水產區配置有關漁業養殖的書籍,啟發村民從書籍中找到致富門路。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還可以鼓勵農村中小學的圖書館或文化活動中心向民眾開放,從而使大家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
2.4 加強宣傳,擴大農家書屋的影響范圍。與市、縣、鄉鎮的圖書館建立合作關系,辦理多級圖書館借閱一卡通。同時,舉辦多彩多樣的文化活動,如在傳統節假日,可由農家書屋開展農業知識培訓活動、民族舞蹈比賽、書法手工比賽、美術作品或攝影展覽等,由此擴大農家書屋宣傳普及范圍,激發村民的閱讀興趣,調動村民參與的積極性。在提高農村文化共享和農民精神生活的同時傳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弘揚良好思想道德風尚,普及綠色生產生活方式,喚醒農民的生態保護意識。
3.1 “文化糧倉”對促進產業的積極影響。農家書屋是推動農村產業振興、促進農村經濟發展、為農民提供智力支持的重要載體。為改變農家書屋建設不樂觀的現狀,我們可以探索線下與政府合作共營農家書屋,線上運營微信公眾號來提供語音輸入、在線聽書等服務,傳播文化知識的同時,也宣傳特色文化產品;以“農家書屋+公眾號+電商”的服務模式,對原有的農家書屋增加電子商務、信息服務和文化宣傳等內容,農民可以在農家書屋繳納部分租金,進行農產品寄賣,獲取收益,獲得的資金反過來也可以作為農家書屋的運營資金。“文化糧倉”既富腦袋又富口袋,滿足了農民對文化知識的需求,增加了經濟收入。
3.2 “文化糧倉”對保護生態的積極影響。普及綠色生產生活方式,喚醒農民的生態保護意識。農家書屋還可通過舉辦包括講座、沙龍、公展、文藝匯演等公益活動,提高民眾保護生態的意識。同時通過口口相傳、言傳身教的方式,營造出良好的閱讀環境,提供各種思想、文化、道德教育,打造農民健康生活方式的“智性生活中心”。
3.3 “文化糧倉”對傳播文化的積極影響。“村村有書屋,戶戶飄墨香。”農家書屋作為新時代農村精神文明建設項目,有責任也有義務作為傳統文化的守護者與傳承者,讓文化扶貧落到實處,改變傳統的文化單一輸出方式,避免文化扶貧變成文化救濟,而是好好發揮其特征,使其自我更新、自我創新。同時也可以宣傳地方特色傳統民俗文化,使良好的人文氛圍覆蓋全村,培養并建立鄉村社區優秀的家風和民風。
3.4 “文化糧倉”對興旺教育的積極影響。積極打通文化信息資源共享的道路,大力完善和建設鄉鎮綜合文化站、農家書屋等重大文化惠民工程,使這些惠民工程成為農民增長知識的平臺,提高農民的受教育水平和獨立判斷能力,提高民眾對學習的需求程度,豐富頭腦、擴大見識,增強民眾的法治觀念,發揮農家書屋在道德教育方面的教化作用,形成良好的法治德治氛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