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珅 范保杰 王 彥 曹志敏 劉長友 張志肖 蘇秋竹 田 靜
(河北省農林科學院糧油作物研究所/河北省作物遺傳育種試驗室 河北 石家莊 050035)
綠豆是溫帶、亞熱帶和熱帶高海拔地區廣泛種植的食用豆類作物,產區主要在亞洲[1],我國是綠豆主產國,種植面積與總產量居世界第2位[2],出口量居世界首位[3]。綠豆生育期短、播種適期長、抗旱、耐瘠薄、固氮養地,且適宜與其它作物間作套種,其籽粒富含多種生理活性物質,具有清熱解毒、保肝明目等保健功能,是高蛋白、低脂肪、醫食同源作物,在我國農產品出口創匯、調整種植結構、豐富人們膳食和農產品加工利用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4~7]。
豆象是鞘翅目、豆象科甲蟲的統稱,是綠豆等食用豆類作物主要的倉儲害蟲。綠豆象和四紋豆象是我國為害綠豆的主要豆象種類,以幼蟲潛伏在豆粒內部蛀食種子為害,或在倉庫的綠豆中反復產卵繁殖,一年繁殖數代,交叉感染,導致綠豆品質與安全性明顯降低,儲藏過程中的豆象為害已成為制約綠豆產業提質增效的重要因素。國內外目前針對豆象為害多采用的是磷化鋁熏蒸法防治,該方法雖快速高效,但如果防治不及時會影響防治效果,且會產生農藥殘留,造成環境污染。研究發現,綠豆種質資源中擁有對豆象的抗性基因[8],利用抗性種質培育抗豆象綠豆品種是最經濟有效,且相對安全、環境友好的防治手段。
2005 年河北省農林科學院糧油作物研究所以抗豆象資源V1128為母本、冀綠7號為父本,進行人工有性雜交,當年獲得雜交后代,組合代號為0504。通過在石家莊藁城堤上試驗基地和海南繁育基地連續多代觀察,定向選擇出高抗豆象單株0504-1。2007年選擇0504-1作為親本與冀綠7號進行回交,2008~2012年種植回交后自交的后代材料,混合群體結合分子標記輔助選擇和室內抗豆象鑒定,篩選出具有100%抗豆象的綠豆新品系冀綠0713-3。2013~2015年進行產量性狀鑒定及抗豆象鑒定,2016年在石家莊藁城堤上試驗基地進行初級產比鑒定試驗,2017~2018年參加河北省綠豆品種區域試驗和生產試驗。2019年8月通過河北省科技成果轉化與服務中心組織的成果評價(省級登記號:20191695),定名為冀綠17號。
2.1 農藝性狀。冀綠17號株型直立,抗倒伏;幼莖綠色,成熟莖綠色,平均株高64.6 cm,主莖分枝4.1個,主莖節數11.2節;葉片卵圓形,花黃色;單株結莢31.1個,莢長11.0 cm,圓筒形,成熟莢黑色,單莢粒數11.0粒;籽粒長圓柱形,種皮綠色有光澤,白臍,百粒重約5.9 g;有限結莢,結莢集中,成熟一致,不炸莢,適于一次性收獲;春播種植區生育期為81 d,夏播種植區生育期66 d。
2.2 品質特性。經河北省農作物品種品質檢測中心檢測,蛋白質含量25.20%,淀粉含量47.98%,脂肪含量0.48%,符合優質蛋白綠豆品種標準。該品種籽粒飽滿整齊,商品性好。
2.3 抗逆性。田間自然鑒定抗病毒病、葉斑病和白粉病,兼具抗旱性、抗倒伏性。
2.4 抗豆象鑒定。依據綠豆抗豆象鑒定方法和分級標準,對冀綠17號進行了室內抗豆象鑒定,人工接種綠豆象和四紋豆象,以感豆象品種冀綠7號為對照,結果表明冀綠17號高抗綠豆象和四紋豆象。
2017~2018 年參加河北省綠豆新品種區域試驗,平均單產124.18 kg/667 m2,較對照保綠942增產11.46%。2018年參加河北省綠豆新品種生產試驗,平均產量117.6 kg/667 m2,較對照保綠942增產14.51%,在4個參試點均增產,增產點次達100%。專家田間檢測產量128.94 kg/667 m2,比對照保綠942增產23.16%。
4.1 適宜種植區域。冀綠17號適宜種植區域較廣,經試驗示范可在北京市、天津市、河北省、山東省、河南省、遼寧省、吉林省、陜西省、內蒙古自治區等省市春播區和夏播區種植。
4.2 選地整地。選地勢平緩、質地疏松、土地平整、深厚疏松、排水良好、肥力中等地塊,墑情合適后進行深翻或旋耕。春播時播種前精細整地,耕翻深度18~20 cm,耕后進行耙地、鎮壓。夏播時可不整地,在小麥收獲后墑情合適時直接貼茬播種。綠豆不耐澇,如遇較大雨水,及時排澇。忌與豆科作物重茬,不宜以大白菜為前茬。
4.3 播種。播種前對所選用的種子進行機器清選,剔除病斑粒、破碎粒、雜質及異類作物種子,選擇晴天將種子翻曬1~2 d。用75%百菌清可濕性粉劑或50%多菌靈可濕性粉劑,按種子量0.3%的比例拌種,有效預防根腐病。春播區于4月20日~5月20日(地膜覆蓋可提前至4月10日)種植,夏播區6月15~30日種植,最遲不晚于7月15日。播種量1.0~1.25 kg/667 m2,播深3~5 cm,行距40~50 cm。肥力中等以上地塊種植密度為10 000~12 000株/667 m2,干旱貧瘠地塊12 000~14 000株/667 m2。
4.4 肥水管理。綠豆可固氮養地,高肥力地塊一般不施肥;中低產田可在播前結合整地底施有機肥或復合肥,底施磷酸二銨10~15 kg/667 m2或尿素5 kg/667 m2;瘠薄地塊,在開花前期追施尿素4 kg/667 m2,增產效果明顯。綠豆幼苗期抗旱性較強,需水較少,在足墑播種的情況下,苗期不旱不澆水,花莢期可根據墑情澆水1~2次。
4.5 病蟲草害防治。綠豆生產上發生的主要病害有立枯病、根腐病、枯萎病、葉斑病、暈疫病及病毒病等,可通過與非豆科作物輪作或發病初期及時進行藥劑防治,防治藥劑可采用甲霜惡霉靈、甲基托布津、百菌清等。苗期、現蕾期和盛花期及時防治蠐螬、地老虎、紅蜘蛛、蚜蟲、薊馬、豆莢螟和棉鈴蟲等害蟲,于蟲害發生初期噴施高效氯氰菊酯、艾綠士等高效低殘留藥劑。田間雜草主要有禾本科雜草牛筋草、馬唐、稗草等,闊葉雜草馬齒莧、反枝莧等,播后1~2 d內噴施96%精異丙甲草胺或苗后田間雜草2~5葉期噴施10%精喹禾靈+25%氟磺胺草醚水劑等進行雜草防除。上述化學藥劑均按照使用說明選擇適宜劑量進行操作,防治效果顯著。
4.6 收獲與儲藏。收獲過早,籽粒不飽滿,產量低;收獲過晚,莢易脫落或遇雨易發霉,影響籽粒商品性,因此必須適時收獲。冀綠17號成熟一致,不炸莢,可以一次性收獲,一般在80%以上的豆莢變黑成熟時收獲。收獲后應及時晾曬、脫粒,籽粒含水量<13%時可入庫貯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