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菊
(安平縣農業農村局 河北 安平 053600)
本規程規定了綠色食品白山藥種植生產的產地環境、播前準備、田間管理、病蟲害防治、采收、包裝、儲運、生產廢棄物處理、檔案管理等。
產地環境條件應符合NY/T391-2021的規定,選擇在無污染和生態條件良好的地區。地塊應選擇土層深厚、地力中上等,保水、保肥、供氧能力強,排、灌水良好的輕壤或沙壤質土壤,一般2~3年輪作換茬1次。
3.1 品種選擇。白山藥的繁殖方式有有性繁殖(山藥蛋)和無性繁殖(山藥苗頭和塊莖)2種,但以無性繁殖為主。安平白山藥選用本地傳統品種“小白嘴”。
3.2 種薯處理。選擇莖短、圓直、粗壯、皮光滑的山藥做種苗,苗頭一般長15~25 cm,重量在25 g左右;塊莖切成段塊,一般每個段塊重30 g左右,將其切斷面進行殺菌處理,然后放在太陽下曬7~10 d,以殺菌和促進發芽。
3.3 品種提純復壯。利用有性繁殖,使用山藥豆播種,提純復壯,增加抗逆性,最大化保持白山藥的優良品質。經過有性繁殖收獲的白山藥作為無性繁殖使用的塊莖,推廣種植商品白山藥,既可保證商品白山藥的品質和產量,又可提高抗病能力。
4.1 深耕輪地。使用白山藥專用機械深耕“輪地”,深度達90~100 cm;深耕后澆透水灌實,15 d左右后,施用優質腐熟有機肥和復合肥,旋耕機深翻入土,肥土拌勻,然后開溝調成寬度40 cm、深度5 cm左右,進行播栽。
4.2 塊莖播栽。使用白山藥塊莖播栽,用于大面積種植商品白山藥,連續種植一般3~4年后,需要更換有性繁殖新塊莖。當日均氣溫穩定在12℃以上、地溫穩定在10℃以上時播栽,一般在4月中下旬~5月上旬進行,每畝種植12 000~14 000株。每畝用種量200~220 kg。出苗后每穴只留1個健壯的幼芽,并查看土壤墑情,適時澆水。
4.3 搭架通風。播栽后搭架,用長度2.2 m左右的粗竹竿先搭人字架,架高2 m,人字架間距5~6 m,每個人字架間用鐵絲固定,并用鐵絲作為支撐進行雙面搭網,網子底部用竹簽等插入土中10 cm左右固定。
4.4 平衡施肥,肥菌雙用。基肥要有機肥和復合肥結合,有機肥為主,化肥為輔。追肥選用水溶肥或沼液,全生育期結合澆水追施3~4次。用沼液作肥時,加入生物菌,既能保證營養,又能利用沼液特殊氣味熏治地下害蟲,抑制害蟲產卵和孵化。肥料使用應符合NY/T394-2021綠色食品肥料使用準則的要求。
4.5 控旺增產。人工控秧,減少使用化學調節劑。在白山藥齊苗后控制澆水,壯秧長到50~60 cm時,掐掉秧子頂尖,控制地上秧苗旺長,促進地下根莖生長,提高產量。
4.6 綠色防控。蟲害主要有棉鈴蟲、綠盲蝽、薊馬類、地下害蟲,病害主要有短體線蟲病、根結線蟲病、糊頭病、褐腐病、炭疽病等。病蟲害防治堅持“預防為主、綜合防治”的方針,在病蟲害防治上以綠色防控和物理防控為主,做好合理輪作,輪作作物可選擇禾本科作物、豆類、蔬菜等。化學防治:對于地下害蟲可采用毒餌誘殺、毒草誘殺、撒施殺蟲顆粒劑等方法;對于地上害蟲和病害可采用高效低毒農藥和殺菌劑進行噴霧防治。化學防治使用農藥應符合綠色食品NY/T393-2020農藥使用準則用藥規定。
5.1 適時采收。10月下旬,當莖葉枯黃后,白山藥達到生物學成熟時采收。
5.2 包裝。包裝應符合NY/T658-2015的要求。包裝用紙箱、網帶均應清潔、無毒、無異味。紙箱包裝時,箱體兩側留4~6個氣孔,氣孔直徑15 mm左右,箱體應注明商標、品種、產地、重量。
5.3 貯藏、運輸。貯藏、運輸應符合NY/T1056-2021的要求。應放在恒溫庫內貯藏,適宜溫度為2℃~4℃,相對濕度為80%~85%,注意碼堆不得過高,剁間要留有通道。運輸工具要清潔衛生,不能與有毒、有害、有異味的物品混裝,裝卸時要輕裝、輕放。
農藥、肥料包裝袋、搭架用塑料網等統一收集,分類后送至垃圾站點,由衛生環保部門統一處理。山藥變質或腐爛后采取挖坑深埋處理,防止病菌擴散。
建立綠色食品生產檔案,由專人負責管理,按照要求對農事操作、施肥、用藥、采收、銷售等情況進行記錄,同時建立投入品出入庫管理制度,對投入品進行記錄追蹤。所有記錄必須真實、有效,并至少保存3年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