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海權苗向露王新玉錢 麗李鳳琴苗玉旺董 立*
(1河北省農林科學院谷子研究所 河北 石家莊 050000;2豐寧滿族自治縣黃旗皇種植有限公司 河北 豐寧 068350)
藜麥適應性強,抗旱耐瘠,在我國西藏、青海、甘肅、山西和河北北部等冷涼地區廣泛種植,在產業結構調整和農民增收致富中發揮著重要作用[1]。但近幾年受病蟲危害影響,減產嚴重,其中危害最重的是蛀莖類害蟲,控制不當甚至導致毀種或絕收。藜麥蛀莖類害蟲主要為鞘翅目和鱗翅目幼蟲,其中以鞘翅目幼蟲危害最為嚴重[2]。豐寧滿族自治縣是河北省藜麥的主產區之一,經調查,蛀莖類害蟲主要為鞘翅目的甜菜筒喙象,一般田塊蛀莖率在20%~30%,嚴重地塊可達60%,導致近幾年豐寧地區藜麥種植面積逐年下降。
在豐寧地區,5月底~6月上中旬為甜菜筒喙象成蟲盛發期,該蟲以成蟲在幼苗莖稈上鉆孔產卵,待幼蟲孵化后蛀食主莖或分枝內部組織,影響養分輸送或造成倒折,導致藜麥品質下降和減產。藜麥田甜菜筒喙象蛀莖危害較難防治,主要原因有以下幾點:第一,為害較為隱秘,不易發現。藜麥出苗后,成蟲將卵產在主莖或分枝中,1~4齡幼蟲在莖稈中蛀莖為害,外觀上僅有產卵孔造成的黑斑,植株整體上無明顯受害癥狀,不易被發現;第二,幼蟲在莖稈內部為害,難以給藥,防治困難;第三,雌蟲產卵量大,為害蟲量多。1頭成蟲每穴可產卵1~3粒,受害藜麥每株一般有幼蟲1~5頭,田間成蟲蟲量較大時,蛀莖幼蟲可達10~20頭;第四,雌蟲壽命長,產卵期長,一般在30~40 d,為害期長,不易集中防治。
2.1 注重越冬蟲口基數的控制。秋季收獲后,徹底粉碎藜麥秸稈,滅殺仍在莖稈內的幼蟲。同時要鏟除田塊周邊的雜草,尤其是甜菜筒喙象喜食的莧科、藜科、蓼科雜草,可有效壓低來年蟲口數量。
2.2 預防為主。可在播種前采用種子量0.3%的噻蟲嗪拌種,可有效降低莖稈內卵的孵化率,同時對初孵幼蟲有一定的滅殺作用。
2.3 抓住苗期防治的關鍵時期,成蟲和初孵幼蟲防治并重。5月底至6月上中旬,仔細調查幼苗主莖或分枝,出現成蟲產卵孔或造成的黑斑時,可全田噴施80%噻蟲嗪可濕性粉劑1 000倍液、20%氯蟲苯甲酰胺懸浮劑2 500倍液、40%辛硫磷乳油1 500倍液,每畝用藥45~75 kg。鑒于甜菜筒喙象成蟲畏懼強光,上午10:00至下午14:00多潛伏在土縫中,不易防治,可選擇在傍晚成蟲活動取食時用藥,每5 d用藥1次,連續噴施3~4次,可有效控制甜菜筒喙象蛀莖危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