穆夢偉張丹璐孫小諾劉紅坤賈 琳
(河北省涿州市氣象局 河北 涿州 072750)
我國正處于高質量發(fā)展階段,全民素質全面提升已成為經濟社會發(fā)展的先決條件,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科普教育工作站到了新的歷史起點,圍繞新發(fā)展格局,要從更高層次上適應民眾對美好生活的新要求。提高全民科學素養(yǎng),培養(yǎng)科學的世界觀、方法論,有利于提高我國自主創(chuàng)新能力與文化軟實力,對構建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有非常重大的意義。
隨著全球氣候變暖,極端天氣頻發(fā),引發(fā)了全社會對氣象工作的重視,人們對氣象服務的需求也在不斷改變和增加。氣象科普是氣象服務的重要組成部分,普及防災減災知識是氣象災害防御工作的重點,也是提升全民氣象科學素養(yǎng)的主要內容。各級氣象部門緊緊圍繞服務國家、服務人民的根本方向,提升氣象服務質效,扎實推進氣象科普工作。進入新發(fā)展階段,無論是經濟社會發(fā)展還是公眾需求都出現了重大變化[1],給氣象科普工作帶來了新的挑戰(zhàn)和契機,構建智慧精細、開放融合、普惠共享的新時代氣象科普格局將成為今后的戰(zhàn)略主軸。
1.1 氣象科普教育基地概況。涿州市氣象科普教育基地于2017年1月被中國氣象局、中國氣象學會聯合命名為“全國氣象科普教育基地”,并于2018年10月被教育部命名為“全國中小學生研學實踐教育基地”?;噩F有科普教學面積10 000 m2以上,以氣象科普教育為特色,以涿州市氣象局整體環(huán)境和氣象科技、服務資源為基礎,建設了氣象主題園區(qū)和氣象科普館兩部分宣傳陣地。氣象主題園區(qū)主要分為國家氣象觀測站、氣象臺、人工影響天氣作業(yè)等區(qū)域。科普館360 m2,包含氣象災害情景展示、智能機器人、VR體驗、展板等,以數字化、互動參與性為特色,構建了形式新穎、內涵豐富的氣象科普空間?;爻闪⒘藲庀罂破战逃ぷ黝I導小組,現有科普人員6名,全部為氣象局在職職工,每年定期開展業(yè)務培訓,并將科普教育工作成效納入績效考評。
1.2 氣象科普開展情況
1.2.1 工作機制。近年來,涿州市氣象局認真貫徹執(zhí)行各級業(yè)務主管機構決策和工作部署,積極踐行服務理念,主動結合地方政府重點工作,在推進氣象科普工作中,形成了“政府主導、部門聯動、社會參與”的工作機制,為氣象科技、防災減災知識的普及和全民科學素質教育做出了積極貢獻,氣象科普宣傳內容深受公眾的歡迎和認可,科普教育工作成效明顯。
1.2.2 宣傳重點。涿州市氣象局堅持把提高公眾氣象科學素質和提升氣象防災減災救災能力作為科普宣傳重點,科普基地常年對社會公眾開放,年平均接待參觀人次3 000人以上。在世界氣象日、防災減災日、安全生產月、“六一”兒童節(jié)、“全國科普日”宣傳周等相對固定時間段開展氣象科普宣傳。
1.2.3 宣傳形式。科普宣傳采用“走出去”、“請進來”的形式。一是組織氣象科普“六進(進社區(qū)、進企業(yè)、進農村、進機關、進學校、進部隊)”活動,通過設立氣象知識展板、發(fā)放氣象科普宣傳手冊,組織科普志愿者進行氣象知識講解,邀請氣象專家做科普知識講座等方式開展[2]。二是通過開展“零距離”參觀學習、氣象災害VR體驗、氣象模型拼裝、氣象科普知識競賽等活動,滿足科普愛好者的興趣和求知欲,提高公眾科學素養(yǎng)。
1.2.4 科普內容。一是氣象科技和氣象常識的普及,增強公眾對氣象科技的了解;二是氣象災害預警信號的認識及防御知識的普及傳播,提升全社會整體的防災減災救災能力;三是氣象法律、法規(guī)的宣傳,以增強公民知法、遵法、守法的意識[4]。
1.3 存在的問題
1.3.1 科普隊伍力量不足。氣象科普人才短缺,基地目前有6名科普專職人員,氣象本科學歷2人,氣象科普經驗和科普產品設計制作能力有所欠缺,氣象科普工作隊伍力量薄弱。
1.3.2 科普內容不夠豐富。氣象科普宣傳的內容主要集中在預警信號、應急避險知識等方面,與民生關切的其它行業(yè),如農業(yè)、交通、旅游等方面的氣象科普知識涉及較少,缺乏針對性,科普內容更新較慢,不能滿足不同人群的多樣化、精細化需求,氣象科普宣傳達不到預期效果。
1.3.3科普形式創(chuàng)新不夠。自2011年科普館落成以來,一直保持開放科普館、設立咨詢臺、發(fā)放科普宣傳材料、舉辦科普講座等形式,與基本實現現代化的氣象科技相比,顯得較為落伍[3]。在互聯網、云時代和新媒體盛行的今天,沒有充分利用現代科技手段,互動性、吸引力和傳播力受限,不能滿足不同年齡、不同階層的公眾需求,亟待突破創(chuàng)新[4]。
2.1 實現智能視聽。構建科普信息化服務新陣地,實現“自助”式無障礙服務。一是科普基地室外設施配備自動感應講解器,進入大院走近科普設施,就可收聽到附近氣象設備基礎信息、功能等內容介紹,邊走邊聽,提升公眾參觀體驗。二是在科普基地顯著位置安裝戶外全彩顯示屏,參觀者可通過虛擬體感觸摸或遙控等方式,播放氣象科普宣傳微視頻,在生動的畫面中走進氣象知識海洋。
2.2 建立“云端”科普館。常態(tài)化疫情防控背景下,線下科普活動受限,基地運用計算機網絡技術、三維圖形圖像技術、特種視效技術、虛擬現實技術,將現有氣象科普館以三維立體的方式完整呈現于網絡上[5]。公眾可通過手機、電腦,隨時“云游”涿州市氣象科普館,通過滑動屏幕,360度沉浸式虛擬展示體驗科普館內容,配合氣象科普語音講解,足不出戶就可暢游氣象科普教育基地。
2.3 推出多款線上科普活動。運用“互聯網+科普”思維,創(chuàng)新科普工作互動方式和活動組織形式。一是開展線上科普活動,將氣象知識科普宣傳“搬”到網上,進行線上授課、答疑解惑,公眾即使宅在家里也能享受科普“盛宴”。二是線上互動小游戲,將多種氣象動畫、漫畫等融入游戲,供公眾在網上互動參與,增強氣象科普的認知度、參與性和影響力,引導公眾探索氣象奧秘。
2.4 應用全媒體進行廣泛傳播
2.4.1 與融媒體中心合作,應用全媒體矩陣開展氣象科普服務。一是日常應用電視、廣播、微信公眾號、APP發(fā)布相關氣象科普知識。二是遇有節(jié)假日、中雨以上天氣過程或預警信號時,加入通俗易懂的簡短科普內容,傳播渠道加入微博、抖音、快手、今日頭條等新媒體,讓傳播更新加快、發(fā)布迅速、服務受眾面更廣,還兼具實時互動等優(yōu)點。三是遇有橙、紅色預警信號時,除應用上述媒介外,啟用大喇叭廣播,加入防災減災救災知識,提升全社會科學應對氣象災害能力。
2.4.2 讓微信公眾號成為普及氣象科普知識的重要陣地。微信是當前使用最為廣泛的社交軟件,在“涿州氣象”公眾號設置氣象科普和科普館專欄,公眾可隨時查閱、學習氣象科普知識,觀看科普視頻,參加線上科普小游戲,“云游”氣象科普館。此外,“涿州氣象”公眾號結合本地氣候特點,不定期推送科普文章,將氣象預報與氣象科普知識結合起來,圖文并茂,讓公眾眼中的氣象不再單一、不再晦澀難懂。
2.5 形成科普發(fā)展合力
2.5.1 開展中小學氣象科普研學實踐活動。結合教研要求,開展有針對性的防災減災科學知識和技能的實踐活動,讓中小學生更全面系統(tǒng)地掌握氣象科學知識、防災減災救災常識,從小培養(yǎng)科學文化素養(yǎng),通過教育孩子來影響整個家庭,從而帶動全社會。
2.5.2 強化基層氣象科學普及。一是通過黨校、組織部、應急等部門組織的培訓或需求調研、座談,開展防災減災救災知識培訓,特別是提高鄉(xiāng)鎮(zhèn)、街道等基層一線人員防災減災應急救援能力,以點帶面,提高基層公眾的氣象防災減災能力,全面提升基層防災減災救災水平。二是開展文明實踐志愿服務活動的同時,進行氣象科普宣傳,促進廣大市民文明、科學素養(yǎng)雙提升。
新發(fā)展階段,科技需要創(chuàng)新,科普也同樣需要創(chuàng)新,基層氣象科普工作正走向普惠型、特色化、創(chuàng)新性和社會化協同的發(fā)展道路,進入智慧化快車道,未來基層的氣象科普工作,內容更加豐富、通俗易懂、貼近生活,傳播形式更加多樣化、更具時代感,宣傳服務更加精準化、智能化,科普知識在人機互動中流轉,以滿足全社會對高質量科普的需求,增強公眾服務獲得感,使全民科學素質得到普遍提高,為現代化強國建設提供強有力的支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