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宇聲
西周生所著?醒世姻緣傳?第七十九回,回目為:“希陳錯認武陵源 寄姐大鬧葡萄架。”蘭陵笑笑生所著?金瓶梅?第二十七回,回目為:“李瓶兒私語翡翠軒潘金蓮醉鬧葡萄架。”兩回目中均有“葡萄架”一詞,若不細察,往往望文生義地誤認為是一回事。 今人即有誤讀其義者,并多據此以論?金瓶梅?影響?醒世姻緣傳?。 如金性堯先生在論兩書關系時即說:“兩書的作者都是山東人,都具有‘方言文學’的色彩,屬于詞話小說的體系,并皆描寫土豪家庭內部的丑陋生活,因而夾雜不少褻墨,又都在宣揚托生投胎的因果思想……?金瓶梅?有‘潘金蓮醉鬧葡萄架’的回目,?醒世姻緣傳?第七十九回回目也有‘寄姐大鬧葡萄架’的字樣。”[1]段江麗承襲此論,說?醒世姻緣傳?:“第七十九回回目為‘寄姐大鬧葡萄架’,書中并未寫道‘葡萄架’,應該是模擬?金瓶梅?第二十七回‘潘金蓮醉鬧葡萄架’。”并將之作為“?醒世姻緣傳?曾自覺模仿、借鑒?金瓶梅?”的例證之一[2]。 這些結論都過于膠著于字面意思,不能說完全沒有道理,但離西周生的原意距離較遠。 也就是說,西周生在構造這一回目時,可能有?金瓶梅?這一回目的影子,從“醉鬧”與“大鬧”兩詞的相近即可以看出;但兩書中的“葡萄架”一詞含義完全不同,?醒世姻緣傳?的“葡萄架”一詞另有出典,并非來自?金瓶梅?一書。
?金瓶梅?第二十七回,是全書最為淫褻的篇章之一。 寫西門慶、潘金蓮以及龐春梅在葡萄架下的縱情宣淫,書中的“葡萄架”是實寫其景。 所寫時令是六月大暑之伏天,天氣奇熱。 書中寫道:西門慶與潘金蓮“兩人并肩而行,須臾轉過碧池,抹過木香亭,從翡翠軒前穿過,來到葡萄架下。 睜眼觀看,端的好一座葡萄”[3]。 隨后是一支曲子歌詠葡萄,后面文中還不時映帶葡萄架,所以“葡萄架”在這一節里是一種情節設置,是情欲宣泄的背景襯托,是實景描寫,并非運用典故。 或有人引申此處的“葡萄架”有借喻嫉妒心的意蘊,但在書中表現得并不明顯。
而?醒世姻緣傳?一書則不然。 誠如段江麗所言,第七十九回中并未寫到“葡萄架”,書中所寫時令則是“三月十六日”,當時妒心甚重的童寄姐一直懷疑狄希陳與丫鬟小珍珠有私情,此日假扮小珍珠,誘使狄希陳上當,此即“希陳誤入武陵源”。 “武陵源”一詞是用典,用晉葛洪?神仙傳?、南朝劉義慶?幽冥錄?所記劉晨、阮肇入桃源與二仙女相結縭事,并非用陶淵明?桃花源記?之典。但劉、阮事發生在天臺山,并非“武陵”,這是兩個桃源故事發生了有趣的平移或串接。 將浙江天臺山的劉、阮事與陶淵明所寫的湖南“武陵”桃花源混淆、雜糅,將劉、阮也串接到“武陵”去了。 元代馬致遠有?劉晨阮肇誤入桃源?雜劇,即演此事,也是西周生用“誤入”一詞的出處。 此“武陵源”即“桃源”,隱喻男女結合的隱秘境界。 回目上句既是用典,下句“葡萄架”一詞,兩相對照,再加之全回又未寫“葡萄架”事,則下句之“葡萄架”也當為用典無疑,與?金瓶梅?回目之實寫其景者全然不同。
明白了“葡萄架”是用典,問題就好解決一些。 我們查得這也是一個“怕老婆”的俗典,出處就在明人編的一部笑話集?解慍編?中,見該書卷六,題目即為“葡萄架”。 全文如下:
一縣官極懼內,見吏呈押文案,面有傷痕,問其故。 吏托辭答曰:“昨夜葡萄架下乘涼,風起架倒,面目被傷。”縣官嘗身被內人戲,不信其言,乃曰:“你莫支吾,想必被妻打損。”因呼吏妻至廳,大罵曰:“夫者婦之天,天可欺乎? 罪不應恕,合杖八十。”不意夫人窺于廳后,即拋石打出,推倒公案,罵曰:“她女流之輩,豈可責她?”縣官驚叫吏人曰:“你夫婦且回去, 我衙里葡萄架也倒了。”[4]48
這則故事最早見于?解慍編?,后收入托名馮夢龍編的?廣笑府?,又被收入清人游戲主人纂輯的?笑林廣記?。 關于?解慍編?,王貞珉、王利器先生所作提要稱:“?解慍編?十四卷,樂天大笑生纂集,逍遙道人校刊,上海圖書館著錄為明嘉靖刻本。 今所存者,前無序言,末卷殘缺,無由確知刊刻年月。 卷一開卷有粲然子評曰:‘古今漫錄,雅俗兼收,義存箴警,一笑舒憂。’ 可見本書旨歸。”[4]13可知?解慍編?是明中期的一部笑話集,成書遠早于?醒世姻緣傳?,故為其作者西周生所知。
這一典故對應?醒世姻緣傳?本回的地方,除了“懼內”外,主要是“面有傷痕”,即漢子的臉被老婆打傷。 且看本回的描寫:寄姐“拉著狄希陳的道袍袖子,使手在狄希陳臉上東一巴掌,西一巴掌,打得狄希陳沒個地縫可鉆”。 “又至狄希陳進了房,睡倒覺,寄姐仍把狄希陳蒯脊梁,撾胸膛,紐大腿里子,使針扎胳膊,口咬奶膀,諸般刑罰,舞旋了一夜”[5]1244-1245。 這樣回目與正文才相對應,語不泛設。 若是用?金瓶梅?中“葡萄架”義,回目與正文脫節,小說創作高手如西周生者,斷不能形成如此紕漏。
粗略地瀏覽?解慍編?,發現除“葡萄架”一典外,還有一處也與?醒世姻緣傳?有些關系,即“七十三八十四”一句俗語的使用,在此附帶一說。
?醒世姻緣傳?第四十八回:“不賢婦逆姑毆夫 護短母吃腳遭拳”。 本回寫狄希陳母親狄婆子痛打兒媳薛素姐,書中寫道:
狄婆子也像他騎著狄希陳的一般,使屁股坐著頭打了四五十鞭子,打得那素姐口里七十三八十四無般不罵[5]762。
袁世碩、鄒宗良兩位先生此處注為“俗語曰:‘七十三,八十四,閻王不叫自家去。’這里指咒人死去”。 俗語云云,確實有之,但此處解為“咒罵”,總覺不大順暢。 ?解慍編?有一則笑話即題為?七十三八十四?,見卷五:
一東道吝嗇,當宴賓時,私囑其仆曰:“爾莫浪費酒漿,但聞我擊桌一下,爾則敬酒一次。”客偶聞知,飲間故問:“尊堂高壽幾許?”答曰:“七十三矣。”客擊桌嘆曰:“難得。”內聞擊桌聲,隨敬酒出宴。 頃間,客又問:“尊翁高壽幾許?”主人曰:“八十四矣。”客復擊桌云:“愈是難得。”內人又敬酒出。 已而主覺其計,乃斥言曰:“你不要管他七十三八十四,你也吃得夠了。”[4]48
這則笑話的用意與小說用語的關系似不是那么直接,但關鍵之處在于“不要管他”四字,小說似寫薛素姐被打急了,嘴里“不要管他”即不管不顧地“無般不罵”。 如此理解,似乎比那句比作人壽關口的俗語用起來更通順些。 另外,承方家見告,“七十三八十四”這句俗語來源甚早,已見于宋代禪宗語錄,也見于?水滸傳?等通俗小說中,該詞條已收入?漢語大詞典?等相關辭書中,?漢語大詞典?的釋義為“形容嘮叨不已”,例句即引?水滸傳?第二十一回。 ?醒世姻緣傳?一書則是對這則俗語的承襲使用,未必與?解慍編?有直接關系。?解慍編?這則笑話,似乎是根據這一俗語的一貫意義而著意編造而成的。 但從?醒世姻緣傳?這一句來看,與其解為“形容嘮叨不已”,不如解為“不管不顧”為好,這也是結合?解慍編?這則笑話得出的一種看法。
總之,?醒世姻緣傳?回目中的“葡萄架”一詞,確乎為用典,出處在?解慍篇?這一笑話集中,由此可以見出西周生這位作家旁學雜搜的知識功底,也可以看出他對通俗文學作品的熟稔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