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訓立 鐘傳宇
(西安美術學院 西安 710000)
紫陽一帶山地較多,工業基礎比較薄弱,經濟發展也相對落后,因其位于漢水中上游,又地處漢水和仁川交界處,是過去中國茶馬古道上的主要發展中心,明清時期當地盛產硒陶,采用當地黏土制成陶缸、陶盆、陶碗、茶壺等器具。相較于其他地方陶,紫陽硒陶瓷化程度高,不易損壞,但又具有良好的透氣性,實用性更高。目前紫陽當地還存有大量的古窯遺址,龍王潭、白馬石等地還存有龍窯等依山勢而建的窯址。因此,對煥古硒陶的研究和開發,是陜西地區的一項重要的非遺文化項目。
作為陜西的一種手工業產品,煥古硒陶所蘊含的文化價值遠大于其材料技術本身。但目前,人們在生活中很少見到硒陶,硒陶行業面臨著前所未有的困難。它不但沒有給當地經濟帶來好處,反而成為了當地的經濟負擔。因此,硒陶有逐漸消衰的可能性。
《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法》明確規定:“國家對非物質文化遺產采用鑒定、記錄、歸檔等保護措施,對反映中華民族精神、富有社會歷史、文化、工藝、科學研究意義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采用承繼、傳遞等保護措施。”非物質文化遺產,是指一個人類或族群在長時間的生活與生產活動中形成的文明結晶,是一個人類社會的歷史文明載體,是一個社會的歷史文明化身,是一個社會族群思維、價值觀、生存方式與生產方式的文化化身,是人類歷史的重要見證,是維系文化本質的紐帶。
項目旨在研究煥古硒陶在生產和傳承過程中遇到的問題,探索當代硒陶的風格和新功能的發展,努力尋找符合硒陶傳統、具有現代設計思想和現代制造技術的新型工業發展模式。為了使煥古硒陶成為一種新興的民間工藝產業,使紫陽地區脫貧致富。
在2021年,項目組在陜西紫陽縣煥古硒陶進行了系統的調研考察后,發現目前煥古硒陶在生產和發展的過程中存在很多困難與問題,主要有以下幾點:
在紫陽一帶,硒陶大都是由小作坊的方式生產,以手工生產居多,且因工藝的滯后,生產面積也較小。且家庭手工式作坊對制作工藝相對保守,作坊與作坊之間無更多交流,技術革新能力較差,導致該地區硒陶生產規模小,效率低,制作成本普遍偏高,無法與市場上同類型產品競爭。
煥古硒陶所生產的產品主要是根據紫陽地區人民生活需求與習慣所生產的實用器皿,主要為茶具、餐具、酒具、炊器等。但是由于中國近年來社會主義市場的發展,以及科技服務水平的提高,陶瓷制作工藝也得到了飛速發展。各式各樣的瓷器出現在人們生活中,而煥古土陶依舊維持著傳統的生產方式。產品和其他陶瓷一樣造型上顯得較為陳舊,產品品種也較為單調,質地也相對粗糙,無法適應現代人日常生活的需要,所以,越來越被人們在生活中所摒棄,煥古硒陶制品也嚴重滯銷,硒陶產業生存陷入了困局。
硒陶的生產從業人員在市場營銷方面并沒有開拓創新意識,產品銷售也大多只銷往本區域和周邊地區,很少部分產品遠銷外地,嚴重影響了硒陶的生產創新和經營規模。其次,由于硒陶的包裝設計還沒有做好,這也就極大影響了煥古硒陶與其他地區陶瓷市場的競爭力,所以,產品認知度降低,也不利硒陶行業的發展前景。
在紫陽縣,由于從事硒陶制造的傳統手工業人多都年齡偏大,且受教育程度也較低,對生產工藝和生產款式都沒有創新,并長期沿襲著古代的傳統制造方法,這就使得了煥古硒陶的產業發展一直處在滯后狀態,經濟效益并不好,也缺乏進一步發展的前景。年輕一代都不愿意參與這一產業,家庭式的傳統生產方式也面臨打破,甚至整個中國硒陶技術都面臨著后繼無人的尷尬局面。在中國硒陶制造這一傳統手工業中的人才儲備和培養成為了目前需要迫切解決的問題。
上述一系列原因嚴重限制了當地硒陶產業的開發,使得煥古硒陶市場存在的余地愈來愈小。煥古硒陶技藝的繼承和發揚,急切需要尋找出新的出路和解決方法。
項目組通過調查研究,重點就紫陽地區硒陶產業的生產現狀、銷售模式、產品樣式、市場定位與價格區間等方面,進行了針對性的梳理、分析與研究,探討煥古硒陶在實際發展中可能遇到的問題,以及如何做到實事求是的發展規劃,具體建議如下:
如今紫陽硒陶在當地政府和各界投資人的幫助下,成立了紫陽硒陶研究院、紫陽富硒茶陶博物館、硒陶廠等機構企業,發掘當地硒陶文化,培養硒陶手工藝人,以文化為核心,以傳統手工藝為基礎,以硒為特色的紫陽硒陶生產銷售鏈。以硒陶為主的眾多文創品如雨后春筍般涌現。打破了煥古硒陶樣式陳舊,功能單一的局面。同時在此引入了新型的加工設備,大大提高硒陶的制作效率。在保持傳統硒陶特色的前提下,能更好地設計開發出滿足當代人們需求的硒陶產品,為硒陶的發展拓寬了道路。
近年來,在地方政府部門的幫助下,有關單位對硒陶的研究開發做出了相應的專門計劃和引導,成功創建了煥古硒陶的新產品,并注冊了相應的企業、商標,逐漸形成了品牌效應。結合對本地的旅游業開展推廣,通過擴大宣傳范圍,進一步提升當地知名度和吸引力,會取得事半功倍的作用。讓更多的人認識煥古硒陶,喜歡煥古硒陶,使用煥古硒陶。
陜西地方院校數量很多,選擇了有條件的學校與煥古硒陶進行合作聯合,也有利于土陶的發展。西安美院,作為中國西北獨有的一所專業藝術學院,擁有專業的陶藝專業教師以及完善的陶藝教學設備,并可以把煥古硒陶技術研究與教學相結合,在專業的學生培養計劃中提供與煥古硒陶技術有關的專業課程,使教學與實際生活緊密地結合。學生們可通過實地調研的方式全面了解煥古硒陶,研究硒陶存在的問題。并對硒陶的造型、材質、包裝設計等提出合理化建議。通過深入研究市場需求,開發新的硒陶產品銷售,以培養大學生的市場經濟基本意識,從而促進硒陶產品銷售與市場經濟密切聯系,使硒陶的工業生產步入市場經濟并實現健康良性循環系統。高學歷的大學生參與到硒陶研制開發,無疑能為煥古硒陶發展帶來新鮮的血液和活力。同時,通過對民俗工藝品基地進行實地調查研究,把陜西的地方民俗工藝品作為重點科研課題,開展了更深層次進一步的學習和挖掘工作,為煥古硒陶的發展帶來了全新的思維和方向。
手工藝的延續有賴于工匠的奮斗和堅守傳統,但從目前的發展形勢來看,煥古硒陶固有的家族式的傳統模式無疑必須破除,更多的青少年并不愿意了解和繼承這種傳統技藝,硒陶的繼承和發展情況也不容樂觀,因此人們需要尋找更加科學合理的繼承途徑,我們不妨考慮在“師徒制”的方式上結合工作坊的方式,面向整個社區內招募喜歡技藝的青少年,讓煥古硒陶后繼有人。通過成立煥古硒陶培訓學院培養民間工匠人,是培養硒陶手藝人的市場觀念、經營能力,拓展手工藝人眼界與格局的有效途徑,為硒陶人才培養奠定了扎實的基石。各地人民政府要出臺保護、開發煥古硒陶的有關措施,并撥出一定經費對煥古硒陶加以支持,使用專項資金推廣煥古硒陶,以擴大硒陶的市場影響,提高硒陶作坊工作場地,鼓勵硒陶產業的優秀技術人才,建立人才培養競爭機制、設立從業人員教育學習基金等。
紫陽制作陶器的文化歷史源遠流長,在當前物質文化生活日益發達的今天,必須致力于傳統工藝的繼承、生產原料的研創、產品設計的創新和市場的培育等幾個重要的發展環節,并在紫陽煥古地區,依據本地人力資源條件,培養并建立一支具有推展本地文化藝術的能制作、能鉆研、能創新、能擔當的新生力量,守住我國多樣性、獨特性的文化藝術精髓和資源。煥古硒陶的發展與高校專業領域融合,文化藝術的精準扶貧戰略,對探索以煥古硒陶產業為代表的中國地域性特色產業發展,是一件偉大舉措,具有十分重要和深遠的現實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