蒲粵梅
(四川電影電視學院 成都 611331)
中國是世界上幾個歷史悠久的文明古國之一。作為中華民族文化之一的陶瓷文化,在民族母體中孕育、成長與發展,它凝聚著創作者的情感、帶著泥土的芬芳、留著創作者心手相映的藝術形象,表現著民族文化。在中國,制陶技藝的產生可追溯到紀元前4 500年至紀元前2 500年的時代,陶瓷藝術作為我們國家最為古老的藝術形式之一,一部中國陶瓷史,就是一部形象的中國歷史,一部形象的中國民族文化史。可以說,中華民族發展史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是陶瓷發展史,中國人在科學技術上的成果以及對美的追求與塑造,在許多方面輻射給異邦的印象是通過陶瓷制作來體現的,并形成各時代非常典型的技術與藝術特征。
在現代科技如此發達的今天,人們對藝術越來越重視,陶瓷藝術作為現代藝術中一個重要的組成部分,它以其自身獨有的特點和獨特的語言表現力越來越被人們所重視。陶瓷隨著現代藝術的發展而發展著,逐漸融入到了現代藝術發展的大趨勢中。“2002年9月陶藝作品作為獨立于雕塑和設計類之外的單獨門類被邀請參加彭德、李小山策劃的‘中國現代藝術三年展’為止,說明中國陶瓷藝術在現代藝術領域內已經逐步確立了自己的位置。”
所謂陶藝泛指陶瓷日用品、陳設品的圖形釉色和裝飾等所呈現的藝術特點。現代陶藝區別于傳統的陶藝仍然以陶瓷的材質為媒介,以手工技藝為主,從某種意義上,它擺脫了功用性能,純屬一種觀賞性、情感性、觀念性的藝術形式,它是現代藝術思潮在陶瓷領域中的反映和表現。
在中國陶瓷漫漫的發展道路上,人們逐漸從傳統的對稱容器拓展開來,順著傳統的路子摸索著前行,而“扭曲”外形下的現代陶藝作品就是在這樣的探索中應運而生。新的陶瓷藝術語言表現形式的出現更加豐富了中國陶瓷藝術,而且能夠與傳統的藝術表現形式共存于中國這個大的藝術氛圍之中。
陶瓷藝術形態的基本材料是土、水、火。人只有掌握了水土揉合的可塑性、流變性,以及成形方法和燒結規律,才能促成陶藝形態的產生和演化,使陶瓷造型產生美的形式。同時注重造型與裝飾的有機結合,通過人們敏銳的靈感和創新意識,捕捉并揭示泥土的塑性美、柔韌美以及表現活力,這樣就出現了全新陶藝形態,為智慧的人所掌握、發展、創新。任何藝術發展到一定階段,都會形成純熟的技巧。
就表現形式而言,陶瓷與其他藝術形式都有很大的不同,它不同于架上繪畫以及一些平面藝術,它是突破了平面的立體存在;而和同樣是以立體為主的雕塑相比,在使用形式來表達人的意愿時,具有它自己的優越性。
陶瓷材質的特性有別于其他材料,這樣的特性正是扭曲外形下的現代陶藝作品產生所需要的,而這種扭曲陶藝作品則是陶瓷材質美的一種延伸。從陶瓷特殊的材質而言,對外形本來有較大的限制,但現代陶藝中出現了一大批突破傳統模式的具有創新認識的作品——扭曲外形下的現代陶藝作品,它們打破傳統意義上的陶瓷容器外形的既定模式,給現代陶藝開辟了另一片發展空間。
扭曲外形下的現代陶藝作品所傳達給人們的美是一種現代人們所渴求的、又在現代文明社會越來越不容易被找到的東西,這是一種不拘于形式、回歸自然的自由之美。這種扭曲的、自由外形的現代陶藝作品,充分展示了泥土——這一地球上最豐富的物質之一的特性,展示出了泥性之美。
陶泥泥料色澤厚重,觸摸質感粗糙,在“扭曲”的外形之下獨具粗獷的力量,似乎以一個剛強有力的男性形象來形容它最為恰當;而瓷泥則細致柔和,相比較而言給人的感覺更像是一個清雅柔美的女性。扭曲之形賦予材質的美正是現代人所追求的,這種“泥性之美”也正好符合了人們的情感歸依。傳統的對稱的陶瓷容器給人的第一印象是實用性占主要的份量;而這種扭曲外形下的現代陶藝作品給人的第一印象則是觀賞性較多的作品,它拉近了現代人與現代藝術之間的距離,使平日里看似很遙遠的藝術品越來越接近大眾。它們漸漸被人們所認知和接受。
陶瓷本身的制作過程是一個變化大的過程,從軟到硬、從濕到干、從黃到黑、從重到輕,這樣的變化本來就是一個歷練的經過。陶瓷的這種特殊的制作過程也給現代陶藝提供了很大的發展空間。陶藝在很多情況下存在著突發性與偶然性,往往一個不經意的過程就會使一件作品誕生出新的、出人意料的效果,而這些看似不經意的效果說不一定就是后期成熟作品的前身。那么扭曲外形下的現代陶藝作品并不是一次偶然所產生的,它是在現代藝術發展的大環境下產生的。受到后現代藝術各個門派的影響,陶藝也在風格上打破傳統模式,從追求對稱、和諧的風格,漸漸發展為更加追求個性化的風格、個性化的美,使得我們很容易辨認出不同陶藝家的不同富有個性化的陶藝作品來。
傳統的對稱外形的經典型審美向“扭曲”外形的現代審美觀念拓展,這種新的審美意識是對傳統審美的打破和顛覆,是在對傳統的審美疲勞之上產生的。而這種審美的變化正是時代賦予現代陶藝的,經過長期磨練所形成的,而這種變化又是促使陶瓷發展的內在力量。
陶藝的創作,本來就貴在有強烈的個性特色,而作品則注重創新,思維觀念就更要突破現有的模式,這樣現代陶藝才會更加有發展空間。
傳統陶藝講究造型的完整和釉色的光潔,而現代陶藝則有意識地把變形、斷裂、剝落作為表現手法,在制作過程中形成各種殘缺的痕跡,用特定的形式來表現作者的創作意圖,以達到傳統與現代的鮮明對照。
黃煥義先生的《土說》系列作品,在風格上突破了傳統意義“正”的特點,將一團團泥隨意揉搓,形成扭曲變幻不定的形體,再將表面切割成面,游戲性地把景德鎮青花瓷拼貼于作品之上,這樣便形成了帶有他個人獨特藝術符號的現代陶藝作品。表現為“把自然形態與人為形態相結合,以古樸自然的藝術語言,產生意蘊廣博的境界。”
《扭動》系列以扭、擠、壓、撕、拉、按等方式徹底解構了傳統的形式美。本無生命的泥土,在“扭動”中,產生了類似生命般的運動變化。“藝術結構與生命結構具有相似之處,這使藝術品成為一種生命的形式。”“拼貼”是黃煥義先生始終貫徹如一的造型手法。從這些作品中,我們可以看到這種手法所特有的魅力。從傳統陶瓷造型的對稱之美、現代主義陶藝造型的整體之美上,黃煥義先生機智地看到重新塑形的自然根據:在傳統陶瓷和現代主義陶藝的審美理想和規范之下,壓抑著難以數計的形式,如殘缺、扭曲、非對稱、偶然等,天地化生萬物,每一種形式都有其存在的道理和特定的審美價值。
在作品的意義模式上,在內容上不追求確定性,而追求意義的模糊性,各種元素、各種符號都可在作品中發出自己的聲音,觀念則可從自己的想象、思維、興趣中尋求自己所理解、所需要的意義。可以說,放棄物質性、實用性追求,而單純強調精神價值和審美價值,便是現代陶藝別于古典陶藝的最鮮明的特征。
陶瓷器皿作為一種生活用品,在我們的生活中無處不見。在人們的認識中,這些器皿大多都是先需具備實用功能,然后方可品玩。其實早在它產生之時起就和藝術密不可分,無論是陶瓷器皿的外型,還是表面的裝飾,都源于藝術創作。隨著現代審美意識的發展,茶壺這一平時生活的必備品,從解渴的使用功能不斷升華拓展其藝術感染力。孟慶祝先生這些年創作的《壺》系列作品就是現代陶藝中對壺最為形象的詮釋了。“他用個性化生動的造型處理出的視覺審美圖式,執著的表達出傳統文化中的‘壺’在陶瓷藝術‘回歸與新生’后的建構。”
“陶藝之所以能夠成為現代藝術一個富有影響力的方面,與近幾年的‘藝術回歸’思潮有密切的關系”。“藝術回歸”思潮不僅助長了現代陶藝創作熱情,其純藝術語言的主旨亦直接構成現代陶藝創作所追求的中心目標。
生活是陶藝創作的源泉,在大自然的廣闊天地中,有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創作。主觀意志和客觀形態,自然和生命聯系在一起,就能夠更深刻地表現主題。現代生活的快節奏,同樣也促使人們對精神家園回歸的向往。創作的自由化,內容的多元化,非對稱的審美形象模式,現代陶藝家們悉心體味貼近生活,貼近自然的親和之美。現代陶藝中很多作品都表現出了對人類文化遺產的激情,釋放出了藝術家們的懷舊的藝術風尚。這正如蘇珊·朗格在《情感與形式》一書中說:“一件藝術品,經常是情感的自我表現,即藝術家內心狀況的征兆。”
在這樣一種現狀下,“藝術回歸”思潮的出現,正好迎合了藝術家與大眾的需求。突破傳統模式“扭曲”外形下的現代陶藝就越來越得到人們的認可和接納,同時也給“扭曲”外形下的現代陶藝提供了足夠的發展空間,現代藝術的多元化,使得藝術的載體也日趨多元化,陶藝在這樣一種大趨勢下也朝著多元化的方向發展。中國的現代化陶藝,以其深刻的意蘊、濃郁的時代特色及富有特色的東方元素,產生出旺盛的生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