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衛燕 梁淑敏
(澳門鏡湖護理學院,澳門 999078)
根據中國澳門統計暨普查局的資料,65歲或以上老年人口已占澳門總人口的11.1%,而且平均預期壽命已增加至83.7歲〔1〕。然而,澳門一項大型入戶調查結果顯示大部分老年人患有慢性病,其中高達37.4%的老年人同時患有3種或以上的慢性病〔2〕。雖然導致各種慢性病的病因不同,但患者面對的癥狀卻是相似的,包括疲勞、疼痛、氣喘、情緒低落等,影響患者的社交和日常生活〔3〕。目前慢性病患者主要依賴藥物治療和調整生活方式來控制病情和減輕癥狀;然而,當病情加重或患者無法應對癥狀困擾時,就會尋求醫療服務。資料顯示澳門老年人過去3個月求診及住院的比例為75.1%和5.4%,其中17%受訪者使用門診及急診服務4次或以上〔2〕;而且使用門診及急診服務的比例呈上升趨勢,并預計老年人的醫療費用將會由2013年的約3.1億元人民幣(3.6億澳門元),逐年增加至2036年的約9.9億元人民幣(11.5億澳門元)〔4〕,醫療衛生服務系統將面臨沉重的負擔。國外研究指出老年人平均面對3.7種癥狀,而且老年人的癥狀負擔越重,其使用急診服務或住院的風險越高〔5〕。目前,缺少針對慢性病患者癥狀困擾程度的相關研究。本文擬了解老年慢性病患者的癥狀困擾程度及其與醫療服務使用情況的相關性。
1.1研究對象 本研究數據來自2012年8月至2014年6月在澳門進行的《自我管理為本的護理干預計劃對澳門社區慢性病長者的效果研究》的問卷調查資料。對象為60歲及以上的澳門居民、主訴患有一種或以上由醫生確診的慢性病、認知狀況理想并能理解問卷內容。于澳門3個大型社會服務機構(澳門街坊總會、婦女聯合總會及澳門明愛)以方便取樣方式成功招募了158例患有慢性病的老年人。女123例,男35例;年齡60~88(平均72.9)歲。受教育程度偏低,從未入學36例、小學及以下75例、小學以上47例?;橐鰻顩r為已婚86例、喪偶60例、未婚及其他狀況12例。102例同時患有3種或以上的慢性?。黄渲幸愿哐獕?、骨質疏松、眼疾等為主。
1.2測量工具 使用中國香港流金頌社區計劃-(活得自在)健康生活行動研究的慢性病自我管理問卷〔6〕,已征得作者同意本研究使用。該問卷為美國斯坦福大學病人教育研究中心研發的健康教育干預計劃的評價工具〔7〕,經上海、香港地區的漢化測試〔6,8〕,顯示該問卷適合用于華人地區的慢性病相關研究。
1.3癥狀和疾病困擾 詢問患者過去4 w感受,內容如下:①癥狀困擾:3題,包括疼痛、疲勞、氣喘的困擾程度,以0~10計分,0分代表無癥狀,10分代表癥狀非常劇烈。3條問題的得分反映不同癥狀的嚴重程度;得分越高,表示患者面對的癥狀越嚴重。②疾病困擾:利用4條問題了解患者因慢性病而困擾的程度(如是否因健康問題而沮喪或擔憂),以0~5計分,0分代表無困擾,5分代表全部時間都受到困擾。4條問題的平均分越高,表示困擾越嚴重。
1.4健康狀況 詢問患者過去4 w感受,內容如下:①能量:利用5條問題了解患者的自覺活力狀況,以0~5計分,0分代表無活力,5分代表全部時間都有活力。5條問題的平均分越高,表示患者越有能量。②心理狀況:利用5條問題了解患者的心理狀況(如是否感到灰心、情緒低落或感到平靜等),以0~5計分,0分代表負面感受,5分代表全部時間都為正面感受。5條問題的平均分越高,表示患者心理狀況越好。③整體健康:患者對自身整體健康狀況的主觀評價,以1~5計分,1分代表極佳,5分代表差。
1.5醫療服務使用情況 4題,了解患者在過去6個月使用醫療服務的次數,包括中醫和西醫門診、其他醫療服務(如心理治療、康復治療、針灸等)、急癥室服務及住院天數。
1.6調查方法 經澳門鏡湖護理學院的科研委員會審批,開始前先向對象解釋研究目的和過程,獲得對象的知情同意后,由4名經過培訓的護士學生擔任調查員,以面對面的方式進行問卷調查,需時20~30 min。問卷不記名,對象可以隨時退出研究。
1.7統計學分析 采用SPSS22.0軟件進行描述性統計和多元回歸分析。
2.1癥狀和疾病困擾 患者的疼痛、疲勞、氣喘嚴重度分別為(3.47±3.198)分、(2.71±2.959)分、(0.63±1.811)分;疾病困擾為(0.89±1.169)分。
2.2健康狀況 患者的能量和心理狀況分別為(3.40±1.299)分和(4.07±1.050)分。而整體健康自評得分為(3.57±0.913)分。
2.3醫療服務使用情況 過去6個月使用門診服務(3.16±7.351)次、其他醫療服務(3.39±9.498)次、急癥室求診(0.55±1.243)次、住院天數為(0.41±2.117)d。
2.4癥狀困擾和健康狀況與使用醫療服務的相關性 分別以使用門診次數、其他醫療服務次數、急診次數和住院天數作為因變量,疼痛、疲勞、氣喘、疾病困擾得分、能量、心理狀況、整體健康評分等7個自變量放入多元線性逐步回歸模式。結果顯示氣喘嚴重程度和疾病困擾與使用門診次數(F=15.870,P=0.000;修正R2=0.162)和其他醫療服務次數顯著相關(F=14.837,P=0.000;修正R2=0.150),見表1,2。氣喘嚴重程度和心理狀況與使用急診次數顯著相關(F=18.390,P=0.000;修正R2=0.181),見表3。即患者的氣喘程度和疾病困擾越嚴重,就會使用越多的門診和其他醫療服務,而患者的氣喘程度越嚴重和心理狀況越負面,就會使用越多的急癥室服務。7個自變量與患者的住院天數均未有顯著相關性。

表1 老年慢性病患者使用門診次數的多元線性回歸分析(n=158)

表2 老年慢性病患者使用其他醫療服務次數的多元線性回歸分析(n=158)

表3 老年慢性病患者使用急癥室次數的多元線性回歸分析(n=158)
本文結果顯示澳門大部分老年慢性病患者同時患有多種慢性病,并普遍面對一定程度的癥狀困擾,特別是疼痛和疲勞得分較高,與國外〔5〕及華人地區〔6,8〕的研究結果一致。雖然大部分患者日常生活中會出現一些癥狀,但他們的心理狀況仍較正面,這與之前研究〔9〕指出澳門老年人的壓力處理行為較好有關,大部分老年人較能接受生活中不如意的事和心態較放松。此外,研究也發現患者對醫療服務有較高的需求,與其他研究結果一致〔10〕;但與其他華人地區〔6,8〕比較,澳門患者使用門診服務次數較少,而使用急診服務次數較多。這可能與澳門的醫療福利制度有關,因為澳門老年人可以享受公立醫院提供的免費醫療服務,但一般門診和??崎T診均需預約,少量即日門診也有名額限制,因此當患者出現不適未能獲得門診服務時,就會增加到急癥室求診的機會。
國外研究指出,癥狀負擔越重者會使用較多的醫療服務〔5,11〕,其中疼痛程度是一個顯著相關的指標〔12〕。然而,本文結果顯示疼痛和疲勞與醫療服務使用次數均未有顯著相關性。這可能與澳門的醫療制度相關,大部分老年人會定期到公立衛生中心進行成人保健或復診,醫生會為有需要者處方止痛藥以備不時之需,而且疼痛和疲勞都不會令患者有即時的生命威脅,部分患者也可能已習慣與這些癥狀共存。本次研究發現氣喘是唯一與使用醫療服務次數有顯著相關性的癥狀,可能是當氣喘較嚴重時會有瀕死感,并直接威脅到患者的生命安全,因此患者往往會因氣喘而即時尋求醫療服務,特別是到急癥室求診〔13〕。此外,疾病困擾和心理狀況也影響患者使用醫療服務的次數,與其他研究結果一致〔11,14〕。由此可知,生理和心理狀況均影響患者的醫療服務使用次數,特別要重視氣喘對患者的困擾。因此,醫護工作者在為患者進行健康教育時,不但要指導患者合適的呼吸方法及鼓勵患者進行規律運動,以改善心肺功能和減少氣喘的發作;同時也要加強培養患者自我管理慢性病的技巧,并多用正向的鼓勵語言,以增強患者應對慢性病的信心,從而減少負面情緒,降低患者對醫療服務的依賴。
致謝:本研究經費由澳門基金會資助,香港救世軍給予專業意見。感謝研究助理陳婉華女士及澳門鏡湖護理學院護理學學士學位課程李凱桐、李穎欣、陳美欣、劉美怡4位學生調查員的協助。最后對澳門街坊總會、婦女聯合總會、澳門明愛及研究對象的支持致衷心的謝意。